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 第47章 老街坊的心意与意外插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章 老街坊的心意与意外插曲

宣传视频发布后的第三天清晨,林晚刚推开体验馆的木门,就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三轮车叮当声。她探头一看,只见社区的张大姐正踩着三轮车过来,车斗里堆着几摞崭新的红色塑料凳,车把上还挂着两个鼓鼓的布袋子。

“张大姐,您这是?”林晚赶紧上前帮忙扶车。

张大姐抹了把额头的薄汗,笑得爽朗:“看了你们发的视频,知道体验馆要开了,我合计着开馆那天肯定人多,这些凳子给大家歇脚用。”她掀开布袋子,里面全是叠得整齐的一次性水杯和几包茶叶,“这是咱院儿老崔头让我捎的,他说游客来了得有口热水喝,不能让人家觉得咱老巷人不周到。”

林晚心里一暖,正想道谢,就见李奶奶挎着菜篮子走来,身后跟着好几位拎着东西的老街坊。王大爷扛着一卷遮阳布,刘婶手里捧着个陶瓷大茶壶,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赵爷爷都颤巍巍地提着一筐自家种的薄荷。

“晚晚啊,”李奶奶拉着她的手,指了指街坊们,“咱老巷这些人凑了点心意。王大爷的遮阳布中午能挡太阳,刘婶的茶壶是她婆婆传下来的老物件,泡出来的茶格外香,赵爷爷的薄荷泡水最解暑。”

赵爷爷捋着胡子笑:“我这薄荷没打农药,干净!游客要是喜欢,摘几片放茶杯里,清清爽爽的。”

林晚眼眶发热,挨个道谢:“真是太麻烦大家了,这些东西我们正缺呢。”

“咱院儿的事,不就是自家的事嘛!”张大姐拍了拍她的肩膀,“你和陈屿为了把老手艺传下去忙前忙后,我们这些老街坊也该搭把手。”

正说着,陈屿骑着电动车过来,车后座绑着几个大纸箱。“这是我托朋友找的防滑地垫,比之前施工队准备的更厚实,陶艺区用水多,得选最耐用的。”他刚把纸箱搬下来,就看见院子里的老街坊,连忙笑着打招呼,“张大姐、赵爷爷,快进屋坐。”

王大爷摆摆手:“不坐啦,我得赶紧把遮阳布搭起来,正好趁着早上凉快。”说着就拉着陈屿往院子中央走,“就搭在井台旁边,那儿通风,游客歇脚正好能看见师傅们做手艺。”

孙晓和运营团队的人也陆续到了,看见满院子的街坊和物资,都愣住了。“晚晚姐,这是咱们社区的街坊们送的?”孙晓蹲下来摸了摸薄荷叶子,“好香啊,游客肯定喜欢。”

“都是些实在东西,”刘婶把茶壶放在临时搭的茶水角,“我下午再煮点绿豆汤来,天热,解暑。”

大家正忙着收拾,周慧急匆匆地走进来,脸色有点发白。“晚晚,出事了。”她把手里的布包往桌上一放,声音都带着颤,“我昨晚绣好的那些纪念绣片,今早发现少了一半!”

林晚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会少呢?您不是放在家里的木盒子里了吗?”

“是啊,我特意锁了柜子,今早打开一看,盒子敞着,里面的绣片就剩十几片了。”周慧眼圈泛红,“那些都是我熬了三个晚上才绣好的,每片图案都不一样,这可怎么给体验绣花的游客当纪念啊?”

李奶奶赶紧拉着她坐下:“别急别急,会不会是放错地方了?你再好好想想。”

周慧摇着头叹气:“我翻遍了家里都没有,肯定是被人拿走了。都怪我,昨天跟老街坊们炫耀,说绣了纪念片,是不是被谁听了去……”

陈屿皱起眉头:“您家门窗有被撬的痕迹吗?要不要报警?”

“门窗都好好的,说不定是熟人……”周慧话没说完,就见张大姐从外面走进来,听见这话赶紧接话:“不可能是咱院儿的人!咱老巷的街坊都是实在人,哪能干这事?”她转向周慧,“你再想想,昨天除了街坊,还有谁去过你家?”

周慧愣了愣:“昨天下午有个穿蓝外套的年轻人,说是社区做调研的,问了我好多关于绣花的事,还进我房间看了我的绣品……”

“是不是个子挺高,戴个黑框眼镜?”张大姐突然插话,“那是前两天来社区登记信息的大学生,说是要写什么非遗调研论文。我今早还看见他在巷口转悠呢。”

陈屿立刻起身:“我去社区问问,看看能不能联系上他。孙晓,你先陪周师傅再清点一下剩下的绣片,算算还缺多少。”

林晚也赶紧安慰周慧:“周师傅您别着急,能找回来最好,要是找不回来,我们再想办法,实在不行我和您一起绣,肯定能赶在开馆前做完。”

陈屿刚走,赵景明带着刘哲来了,手里还拿着个平板电脑。“晚晚,告诉你们个好消息,宣传视频火了!现在已经有一万多点赞,小程序预约量都破两百了!”他兴冲冲地把平板递过来,话刚说完就看见周慧的脸色,“怎么了这是?出什么事了?”

孙晓把绣片丢失的事说了一遍,赵景明的笑容立刻收了起来:“还有这种事?不行,开馆前的安保得加强,我这就联系物业,在院子门口装个临时监控。”

“先别急着装监控,”张大姐突然开口,“我知道那大学生住哪儿,他租了巷尾老王家的房子。我去问问,说不定是误会,他可能就是好奇拿回去看看,没来得及说。”说着就风风火火地往外走。

张大姐走后,周慧慢慢平复了情绪,开始清点剩下的绣片。“还剩十八片,原本准备了五十片,差得太多了。”她叹了口气,“重新绣肯定来不及,开馆就剩九天了。”

李奶奶突然一拍大腿:“有了!咱可以发动街坊们一起帮忙啊!咱院儿好几个婶子以前都跟着我学过针线活,虽说不如你绣得精致,但简单的槐花、蝈蝈图案还是能绣的。”

王爷爷也附和:“对!我家老太婆昨天还说想帮点忙,正好派上用场。”

林晚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周师傅,您可以画好底稿,让大家照着绣,您再最后修一下边,肯定能赶出来。”

周慧犹豫着:“可是这太麻烦大家了……”

“麻烦啥!”刘婶正好端着绿豆汤进来,听见这话立马接话,“咱老巷的人从来都是一人有难众人帮,下午我就去叫上李婶、王姨她们,保证给你绣得漂漂亮亮的。”

正说着,张大姐领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走进来,那年轻人手里捧着个木盒子,头埋得低低的。“晚晚,陈屿,找到人了。”张大姐指着年轻人,“这孩子说是看周师傅的绣片太好看,想借回去临摹,忘了跟周师傅说,今早又不好意思来还。”

年轻人脸涨得通红,把木盒子递给周慧:“周师傅,对不起,我叫林浩,是美院的学生,专门研究传统刺绣的。昨天看了您的绣片特别佩服,就想借回去仔细看看,想着今天一早来还,结果越看越入迷,耽误了时间。”他打开盒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三十几片绣片,“每片我都小心收好的,一点没损坏。”

周慧赶紧拿起绣片检查,确认都完好无损,长长舒了口气:“没事没事,下次要借跟我说一声就行,可把我急坏了。”

林浩连连道歉:“真的对不起,是我太鲁莽了。我特别喜欢传统刺绣,看了你们的宣传视频,本来就想来体验馆学习,没想到还闹出这种误会。”

林晚笑着解围:“没事就好,既然你喜欢刺绣,开馆后可以来周师傅的体验区学习,她肯定乐意教你。”

林浩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谢谢了!我还可以帮着整理绣线、准备工具,给周师傅打打下手。”

虚惊一场后,院子里又恢复了热闹。张大姐带着街坊们去准备针线活的材料,周慧把绣片重新收好,脸上终于有了笑容。陈屿联系的监控师傅也来了,在院子门口和各个体验区都装了摄像头。

赵景明看着重新热闹起来的院子,松了口气:“真是有惊无险。对了晚晚,刚才社区主任给我打电话,说想跟我们合作搞个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林晚好奇地问。

“是啊,”赵景明点头,“社区里有不少独居老人和残疾人,他们想让我们开馆后定期组织师傅们去社区教手艺,还想请我们帮忙给老人们免费拍证件照,用镜头记录一下他们的生活。”

林晚立刻答应:“这太好了!我们开体验馆本来就是想传承手艺、服务大家,能帮到老街坊们更是一举两得。”

李奶奶正好听见,笑着说:“这个主意好!我早就想教社区的老姐妹们剪纸了,她们总说在家闲着无聊,正好给她们找点事做。”

王爷爷也说:“我可以教老人们做简单的陶珠,串个手链、钥匙扣,既能活动手脚,又能有点成就感。”

下午,街坊们果然如约而至,刘婶带来了五位擅长针线活的婶子,围坐在绣花区的桌子旁。周慧把画好的底稿分给大家,耐心地讲解针法:“这个槐花的花瓣要用平针绣,针脚要匀,颜色从浅到深慢慢过渡……”

李婶拿着绣花针比划着:“周师傅,你看这样对不对?我好多年没绣了,手都生了。”

周慧凑过去指导:“针再往上挑一点,对,就是这样,慢慢来,别急。”

院子的另一角,王大爷和陈屿已经把遮阳布搭好了,蓝色的布面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张叔和陈师傅正在给竹编区的桌子刷清漆,说是能防蛀防潮。孙晓和运营团队的人忙着给每个体验区的样品卡补充内容,把街坊们的故事也加了进去。

傍晚的时候,林浩提着一篮水果过来了,还带来了自己画的刺绣设计图。“周师傅,这是我画的几个新图案,有老巷的槐树、青石板路,您看看能不能用在纪念绣片上。”

周慧接过图纸,眼睛一亮:“这画得真好!比我原来的图案更有老巷的味道。正好剩下的绣片还没绣图案,就用你这个设计!”

林浩高兴得直点头:“我今晚再画几张,明天给您送过来。我还可以帮您描底稿,这样能快不少。”

陈屿端着两杯薄荷水走过来,递给林晚和林浩:“尝尝赵爷爷种的薄荷,特别解暑。林浩,你要是感兴趣,开馆后可以加入我们的志愿者团趣,帮着师傅们打理体验区。”

林浩立刻答应:“真的可以吗?那太好了!我正愁没地方学传统刺绣呢,能在这里帮忙,还能跟着周师傅学习,简直是两全其美。”

晚饭时分,大家在院子里支起桌子,吃着林晚订的盒饭,喝着刘婶煮的绿豆汤。张大姐绘声绘色地讲着早上找林浩的经过:“我找到他的时候,这孩子还在对着绣片画草图呢,嘴里还念叨着‘这针法太精妙了’,一看就是个实诚的孩子。”

周慧笑着说:“确实是个好苗子,对刺绣特别有悟性,比我年轻时还痴迷。”

李奶奶夹了块排骨给林浩:“多吃点,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以后跟着周师傅好好学,把咱的绣花手艺传下去。”

林浩红着脸点头:“谢谢李奶奶,我一定会好好学的。”

赵景明突然想起什么,拿出手机:“对了,社区主任刚才跟我说,公益拍摄证件照的活动可以定在开馆后的第一个周末,他们会派摄影师过来,我们只需要提供场地就行。到时候可以让师傅们现场展示手艺,说不定能吸引更多人来体验。”

林晚点头:“这个安排好!既能帮到老街坊,又能宣传体验馆,一举两得。孙晓,你记一下,到时候在门口贴个通知,再在小程序上发个公告。”

孙晓赶紧拿出笔记本:“记下啦!我还可以设计个活动海报,把公益拍摄和手艺体验都写上去。”

夜幕降临,槐树上的蝉鸣声渐渐轻了,院子里的灯都亮了起来,暖黄色的灯光照在各个体验区,显得格外温馨。街坊们陆续回家了,林浩也带着新画的底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跟周慧确认了明天的时间。

林晚和陈屿收拾着桌子,看着院子里整齐的体验区、搭好的遮阳布、温馨的茶水角,还有墙上挂着的手艺样品,心里满是踏实。

“今天真是有惊无险,”林晚感慨道,“还好绣片找回来了,还多了林浩这么个热心的志愿者。”

陈屿帮她擦了擦额角的汗:“这就是老巷的温度,不管出什么事,大家都会一起扛。你看,原本的麻烦,反而变成了好事。”

林晚笑着点头,抬头看向天上的月亮,月光透过槐树叶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她知道,距离开馆越来越近了,虽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有这么多老街坊和热心人的支持,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对了,”林晚突然想起什么,“明天得去看看王爷爷的陶窑,他说要烧制一批新的陶珠,别出什么问题。还有张叔的竹篾,是不是该再备点?”

陈屿握住她的手:“别急,明天我们一起去看。今天累了一天,早点回去休息,剩下的事明天再做。”

林晚靠在陈屿肩上,看着院子里的一切,嘴角扬起温暖的笑容。她知道,这条老巷,这些手艺,因为大家的心意和付出,正在慢慢焕发新的生机。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