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 第56章 展示区的暖光与老巷手艺的新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章 展示区的暖光与老巷手艺的新回响

晨光把老巷的青石板染成浅金色时,林晚已经抱着一摞玉米贴画站在体验馆门口了。陈屿推着小推车跟在后面,车上堆着叠得整整齐齐的玉米皮小筐,最上面还放着孙晓提前洗好的丰收节照片。

“昨天跟王爷爷核对的时候,没落下什么吧?”林晚弯腰把贴画往车斗里放,指尖蹭到一张印着老巷门楼的贴画——那是王爷爷带着苏晓宇一起做的,玉米粒拼的瓦片纹路格外细致。

陈屿伸手帮她扶了扶贴画,笑着说:“放心吧,王爷爷昨晚特意把所有贴画都数了三遍,连苏晓雅编的那个歪筐都没落下。对了,张叔说他今早去买麻绳了,想给展示架缠一圈,看着更有老巷的味儿。”

两人正说着,就看见孙晓背着帆布包跑过来,包里露出几支彩色马克笔。“晚晚姐!陈屿哥!我把留言本带来了,还画了几个小玉米贴在封面上!”她把本子举起来,封面上歪歪扭扭的玉米旁边,还写着“老巷手艺小天地”几个字,“我妈说字写得不好看,让我再描一遍,你们看行吗?”

林晚接过本子翻了翻,里面还夹着几张空白小卡片:“特别好!比我写的好看多了。等会儿咱们把卡片放在展示架旁边,谁想写点什么都方便。”

说话间,张叔扛着一卷粗麻绳走过来,王爷爷则拎着个竹篮跟在后面,篮子里装着几个用玉米皮编的小蚂蚱。“晚丫头,晓丫头,你们来得挺早啊!”张叔把麻绳放在车上,“我这麻绳是从乡下集市买的,纯天然的麻,闻着还有点麦香味,缠在架子上肯定好看。”

王爷爷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小蚂蚱,递到孙晓手里:“晓丫头,这个给你玩。昨天编筐剩下点玉米皮,我就编了几个小玩意儿,等会儿放在展示区旁边,看着更热闹。”

孙晓捏着小蚂蚱的腿,眼睛亮晶晶的:“谢谢王爷爷!这个蚂蚱太可爱了,我等会儿要把它放在照片旁边。”

一行人推着小推车往木雕铺走,刚到巷口,就看见老周站在铺门口张望,手里还拿着个木雕的小槐树。“你们可算来了!我早上把展示架擦了三遍,还雕了个小槐树,等会儿放在最上面。”老周把小槐树递给陈屿,“你看这个树干的纹路,我特意仿着巷口那棵老槐树雕的,连树疤都一样。”

陈屿接过小槐树,仔细看了看,忍不住感叹:“老周叔,您这手艺也太绝了!要是不说,我还以为是从老槐树上砍下来的呢。”

大家走进木雕铺,铺子里已经摆好了一个原木色的展示架,架子上还铺着一块深蓝色的粗布。“我昨天找了块老粗布,铺在架子上,既能保护你们的贴画,看着也雅致。”老周指着架子说,“最上面一层放木雕小槐树,中间两层放玉米贴画,最下面一层放玉米皮小筐,旁边再摆上留言本,你们看行吗?”

“太行了!”张叔放下麻绳,就开始往架子上缠,“我先把麻绳缠上,你们先把贴画和筐子分分类,等会儿好摆。”

林晚和孙晓把玉米贴画摊在柜台上,按大小分好类。孙晓拿起一张画着煮玉米灶台的贴画,笑着说:“晚晚姐,你看这个贴画,还是胖男孩和他爸爸一起做的呢,当时胖男孩把玉米粒贴到灶台上,还说要给奥特曼煮玉米吃。”

林晚想起当时的场景,忍不住笑了:“可不是嘛,当时胖男孩还跟王爷爷说,下次要贴个奥特曼煮玉米的画。对了,咱们把孩子们做的贴画放在中间一层,让来的人一眼就能看见。”

陈屿则和王爷爷一起整理玉米皮小筐,王爷爷拿起苏晓雅编的那个歪筐,笑着说:“这个筐虽然歪了点,但编得特别认真,晓雅当时编到半夜,说一定要编个最好看的送给晚丫头,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现编歪了,还哭了一场呢。”

陈屿把筐子放在手里掂了掂:“我觉得歪点才好看,有孩子的灵气。等会儿咱们把这个筐放在最前面,让大家都看看晓雅的心意。”

大家正忙着,突然听见门口传来“咚咚”的脚步声,苏晓雅拉着苏晓宇跑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个纸袋子。“晚晚姐!王爷爷!张爷爷!我妈让我给你们送豆浆和油条,说你们布置展示区肯定饿了!”苏晓雅把袋子递过来,“还有这个,是我昨天画的老巷,等会儿能不能贴在展示区旁边?”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画,上面画着青石板路、老槐树,还有挂着玉米串的体验馆,虽然线条歪歪扭扭,但颜色涂得格外鲜艳。林晚接过画,笑着说:“当然能!咱们把它贴在留言本旁边,让大家看看晓雅眼里的老巷。”

苏晓宇跑到展示架旁边,踮着脚想摸上面的木雕小槐树,却被王爷爷一把拉住:“晓宇,小心点,别把架子碰倒了。等会儿布置好了,爷爷再让你好好看。”

苏晓宇点点头,眼睛却盯着架子上的玉米贴画:“王爷爷,那个画着小兔子的贴画,是不是我上次跟你一起做的?我当时把耳朵贴歪了,你还帮我改了改。”

王爷爷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是啊,就是那个。等会儿咱们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大家都看看晓宇的手艺。”

大家拿着豆浆油条,边吃边布置。张叔已经把麻绳缠好了,展示架上缠着一圈圈粗麻绳,中间还留了几个小空隙,正好能把孙晓的小卡片插进去。“你们看,这样是不是好看多了?”张叔拍了拍架子,“这麻绳缠得松紧正好,既不会掉,也不会把架子勒坏。”

林晚把玉米贴画一张张摆在架子上,陈屿则在旁边帮忙递胶带。“这个贴画要稍微往左一点,跟旁边的对齐。”林晚指着一张画着玉米堆的贴画说,“这个是王爷爷做的,玉米粒摆得特别整齐,要放在中间。”

孙晓则在旁边贴照片,她把丰收节时拍的照片一张张贴在展示架旁边的墙上,有大家编筐的场景,有煮玉米的灶台,还有苏晓宇吃得满脸汁水的样子。“晚晚姐,你看这张照片,陈屿哥当时正在给张爷爷拍照,张爷爷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孙晓指着一张照片说,“我等会儿要在旁边写个小卡片,说明这是咱们补石板那天拍的。”

王爷爷和老周则在整理玉米皮小筐,老周把自己雕的木雕小筐放在玉米皮小筐旁边,笑着说:“你看,这样一配,是不是像一家人?一个软乎乎的,一个硬邦邦的,各有各的味儿。”

王爷爷拿起一个木雕小筐,摸了摸边缘:“可不是嘛!咱们老巷的手艺,本来就该这样互相搭配,才能显出特色。对了,老周,你这木雕小筐卖不卖?要是有人喜欢,能不能也卖几个?”

老周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卖!怎么不卖?要是有人喜欢,咱们就按成本价卖,赚的钱咱们一起存起来,下次办活动用。”

大家正忙着,突然听见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几个游客模样的人探头进来。“请问这里是老巷木雕铺吗?我们昨天听朋友说这里有玉米贴画和玉米皮小筐展示,特意过来看看。”一个穿牛仔裤的女孩说,“我朋友还说,这里的煮玉米特别甜,可惜今天没赶上。”

林晚赶紧迎上去,笑着说:“我们今天刚布置好展示区,你们来得正好。这些贴画和筐子都是咱们老巷的居民和孩子们一起做的,旁边还有留言本,你们要是喜欢,可以写点什么。”

女孩走到展示架前,拿起一个玉米皮小筐,仔细看了看:“这个筐编得真好看,虽然有点歪,但特别可爱。这个卖不卖啊?我想带一个回去做纪念。”

孙晓立刻跑过来说:“这个筐是我编的!要是你喜欢,可以卖给你,只要五块钱。王爷爷说,这个钱要存起来,下次办丰收节用。”

女孩掏出五块钱递给孙晓,笑着说:“太便宜了!这个筐比我在景区买的那些工艺品好看多了。对了,下次丰收节是什么时候啊?我想过来看看。”

张叔放下手里的活,走过来说:“下次丰收节要等明年秋天,不过咱们以后还会办槐花节、乘凉晚会,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关注咱们老巷的公众号,有活动会提前通知。”

女孩点点头,掏出手机扫了扫孙晓递过来的公众号二维码:“好啊!我肯定关注。对了,这个留言本我能写点东西吗?我想夸夸你们的手艺。”

孙晓赶紧把笔递过去:“当然可以!你想写多少都可以。”

女孩在本子上写了满满一页,还画了个小笑脸。其他游客也纷纷拿起贴画和筐子看,有个阿姨还买了个玉米贴画,说要挂在客厅里。“我家孩子也喜欢做手工,下次有活动我一定带他来,让他跟你们学学编筐。”阿姨笑着说,“你们这老巷真是太好了,又有人情味,又有好手艺。”

大家听了,心里都暖暖的。苏晓宇跑到阿姨跟前,仰着小脸说:“阿姨,下次你来,我教你编小蚂蚱!王爷爷教我的,可简单了。”

阿姨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啊!那我下次一定来,跟你学编蚂蚱。”

中午的时候,展示区终于布置好了。最上面的木雕小槐树旁边,挂着孙晓画的老巷图;中间一层的玉米贴画,从孩子们的歪歪扭扭到王爷爷的精致细致,排得整整齐齐;最下面的玉米皮小筐旁边,摆着老周的木雕小筐,旁边还放着几个玉米皮小蚂蚱;留言本放在最前面,封面上的小玉米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可爱。

老周看着展示区,忍不住感叹:“咱们这展示区,比我想象的还好看。以后要是有人来买木雕,我就跟他们说说这些贴画和筐子的故事,让他们也知道咱们老巷的手艺。”

张叔点了点头:“是啊!咱们还可以定期换展示品,这次放玉米贴画和筐子,下次可以放槐花节做的槐花饼模具,再下次放乘凉晚会用的蒲扇,让大家每次来都有新惊喜。”

孙晓突然说:“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在展示区旁边放个小黑板,每天写一句老巷的故事,比如今天写‘巷口老槐树有五十年树龄了’,明天写‘张爷爷编筐的手艺是跟他爷爷学的’,这样大家就能更了解老巷了。”

林晚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太好了!咱们明天就去买小黑板,我来写故事,晓丫头你来画画,咱们把小黑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陈屿拿起相机,对着展示区拍了几张照片:“我把这些照片发到公众号上,再写点文字,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巷的展示区。对了,咱们还可以拍个小视频,把大家布置展示区的过程放进去,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来。”

大家正说着,就看见苏晓雅拉着妈妈走过来,手里还拿着个刚煮好的玉米。“晚晚姐!王爷爷!张爷爷!我妈煮了玉米,给你们送几个过来。”苏晓雅把玉米递过来,“我妈说,展示区布置好了,要庆祝一下,吃个玉米甜甜蜜蜜的。”

苏晓宇接过玉米,咬了一口,甜丝丝的汁水在嘴里散开。他跑到展示架旁边,把玉米举起来:“晚晚姐,你看这个玉米,跟咱们贴画里的一样甜!下次咱们再做贴画,我要做个吃玉米的奥特曼。”

大家听了,都忍不住笑了。林晚看着眼前的展示区,看着身边说说笑笑的邻居,突然觉得,老巷的手艺不仅仅是编筐、贴画、木雕,更是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暖和牵挂。就像这展示架上的麻绳,把大家的心意紧紧缠在一起,让老巷的故事,能一直传下去。

夕阳西下的时候,大家坐在木雕铺门口的小凳子上,吃着甜玉米,看着来往的行人时不时停下脚步,对着展示区指指点点。有个老奶奶还走进来,拿起一个玉米皮小筐,说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编筐的日子。

老周递给老奶奶一杯热茶:“阿姨,您要是喜欢,这个筐就送给您。咱们老巷的手艺,就是要让大家记得,才不算白传。”

老奶奶接过筐,眼眶有点红:“谢谢你啊小伙子。我都好多年没编过筐了,今天看见这个筐,就想起我妈当年教我编筐的样子。以后我有空,还来看看你们的展示区,行吗?”

“当然行!”孙晓笑着说,“奶奶您下次来,我教您画玉米贴画,王爷爷还能教您编小蚂蚱呢。”

老奶奶点点头,拿着筐慢慢走了。大家看着她的背影,心里都暖暖的。晚风拂过,带着槐树叶的清香,展示架上的麻绳轻轻晃动,像是在为老巷的故事,轻轻鼓掌。

林晚看着陈屿,陈屿正好也在看她,两人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老巷的展示区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更多的故事要写,更多的手艺要传,而他们,会一直在这里,陪着老巷,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