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 第80章 竹影里的下次约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爷爷刚把土灶里的余烬扒拉干净,用铁桶盖好木炭,就听见小宇轩拽着他的衣角晃了晃:“王爷爷,那锅底子的红薯糊能不能刮下来呀?我上次吃烤红薯,就爱啃那焦焦的边儿,这糊在锅底的肯定也香。”

小家伙仰着小脸,鼻尖还沾着点刚才喝红薯汤蹭到的糖渍,眼睛亮晶晶的,像藏了两颗刚洗过的黑葡萄。王爷爷被他逗笑,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你这小馋猫,鼻子比狗还灵!行,爷爷给你刮,就是得等锅凉会儿,别烫着你小手。”

“我帮您看着锅!”小宇轩立刻蹲在土灶边,小手背在身后,时不时伸手往锅沿上碰一下,又赶紧缩回去,嘴里还念叨着“凉快点,再凉快点”,惹得旁边收拾东西的李婶忍不住笑。

李婶的儿媳抱着孩子,正把小布套往竹勺上套——那是她刚缝好的小布套,比李婶做的更小巧,上面还绣了个歪歪扭扭的小太阳,是刚才孩子在她怀里咿咿呀呀指着太阳,她随手绣的。“您看这孩子,刚才还吵着要做小竹勺,这会儿抱着套好布套的勺,都舍不得撒手了。”她轻轻拍着孩子的后背,孩子把竹勺抱在怀里,小脑袋靠在她肩上,眼睛却还盯着石桌上剩下的红薯。

“小孩子都这样,见着新鲜玩意儿就喜欢。”刘奶奶正把剩下的糯米粉装进小瓷罐里,罐口用油纸封得严严实实,“这糯米粉留着下次贴碗花用,比买的胶水还放心,就算沾了水也不脱。对了晓晓,你那设计图收好了没?下次做竹碗,还得照着你的图来呢。”

孙晓正蹲在地上捡竹屑,听见刘奶奶喊她,赶紧直起身,手里还攥着几张碎竹片——那是刚才削勺头时掉下来的,她觉得纹路好看,想留着当书签。“收好了收好了!”她拍了拍裤兜里的漫画本,设计图就夹在最里面,“我刚才还在图上补了竹碗的草稿呢,想着做个敞口的,盛汤盛饭都方便,碗沿磨得圆一点,小弟弟用也不怕刮嘴。”

“想得真周到。”张叔手里拿着把小刷子,正在清理刻刀上的竹丝,“做竹碗比竹勺费料,得选粗点的老竹,中间掏空的时候还得小心,别弄裂了。陈屿,你上次查的资料里,有没有竹碗掏空的法子?”

陈屿刚把卷尺卷好放进纸箱,闻言抬头:“查了!说可以先把竹段锯成合适的长度,然后用钻子在中间打个孔,再用小凿子一点一点掏,掏的时候要顺着竹纹,不然容易劈。我还记了尺寸,碗口直径做十二厘米差不多,太深了不好端,太浅了盛不了多少东西。”他一边说,一边从笔记本里翻出一张纸,上面画着竹碗的截面图,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了厚度和深度。

张叔接过来,凑在阳光下看了看:“行,你这图比我脑子里想的清楚。下次咱们提前把竹段泡一泡,泡软了好掏,还不容易裂。对了,你带的小锯子好用,下次还得靠你截竹段,我这老花眼,量尺寸总怕不准。”

“您放心!”陈屿把纸叠好放进笔记本,“我提前把尺寸都标在竹条上,锯的时候照着线来,保准不差分毫。对了晓晓,下次做竹碗的时候,能不能在设计图上画点小图案?比如上次小宇轩剪的红薯,或者刘奶奶剪的叶子,印在漫画册里肯定好看。”

孙晓眼睛一亮:“好呀好呀!我昨晚就想画了,还想把今天大家做竹勺的样子画进去呢——小宇轩磨竹条的时候,鼻子皱着,跟小老头似的;林晚涂颜料,不小心沾了点在鼻尖上,自己还不知道。”她说着,忍不住笑起来,伸手比划着当时的样子。

正说着,林晚提着颜料盒跑过来,鼻尖上果然还沾着点没擦干净的黄色颜料,她自己没察觉,还兴致勃勃地说:“晓晓姐,下次涂竹碗,咱们用渐变色好不好?碗口涂浅黄,碗底涂深棕,看着像阳光照在竹上似的,肯定好看!我妈妈说,防水颜料还能混色,咱们可以试试调个浅绿,涂在碗沿上,跟春天似的。”

林晚妈妈跟在后面,手里拿着湿巾,笑着帮她擦了擦鼻尖:“你呀,每次涂颜料都把自己弄得跟小花猫似的。下次做竹碗,得先把碗里碗外都打磨光滑了再涂颜料,不然颜料沾在毛刺上,容易掉。对了,蜂蜡也得备足了,竹碗装汤装水的,擦了蜂蜡才防水,用得久。”

“我记下来!”孙晓赶紧从漫画本里翻出设计图,找了个空白处,用铅笔写着“竹碗先打磨光滑,再涂颜料,最后擦蜂蜡”,写完还画了个小蜂蜡的图案,跟上次竹勺的图案并排在一起,像两个小灯笼。

赵爷爷正把写好的吉祥话折成小方块,放进贴身的布兜里——刚才大家说要做竹碗,他又多写了几张,有“甜汤”“暖碗”,还有一张“小馋猫”,是特意给小宇轩写的。听见大家讨论涂颜料,他凑过来说:“涂完颜料,我给竹碗写几句吉祥话怎么样?就写在碗底,不占地方,看着也喜庆。上次给竹勺写的‘暖汤’,晓晓不是说看着心里就暖嘛,这次给竹碗写‘常满’,寓意碗里总盛满好吃的,多好。”

“好呀好呀!”小宇轩正好听见,从土灶边跑过来,仰着头说,“赵爷爷,您也给我的小竹碗写‘小馋猫’好不好?我要把它贴在碗沿上,每次吃饭都能看见。”

赵爷爷笑着点头:“行!给你写个最大的‘小馋猫’,保证你吃饭都香。”他说着,从布兜里掏出那张写好的“小馋猫”,递给小宇轩,小家伙赶紧攥在手里,宝贝似的揣进兜里,生怕被风吹走。

王爷爷这时候已经把铁锅凉得差不多了,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刮着锅底的红薯糊,刮下来的糊结成了薄薄的一层,金黄透亮,还冒着淡淡的甜香。“小宇轩,过来吃吧!小心烫。”他把刮下来的红薯糊放在一个干净的小碟子里,递过去。

小宇轩赶紧跑过去,用手指捏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眯着眼睛咂咂嘴:“哇!好甜!比红薯还甜!王爷爷,您下次煮红薯汤,能不能多煮一会儿,让锅底多结点糊呀?”

“你这孩子,真是吃不够。”王爷爷笑着点了点他的额头,“行,下次给你煮个‘糊底红薯汤’,让你吃个够。对了,下次做竹碗,我把家里的大铁锅带来,煮碗红薯汤,还能煮点玉米,用新做的竹碗盛着吃,多好。”

“我要吃玉米!”小宇轩举着小手喊,“要吃甜玉米,煮得软软的,一咬就出汁儿的那种。”

“好,都依你。”王爷爷笑着应着,转头看见李婶正在把布套叠整齐,“李婶,你那布套做得好,下次给竹碗做布套,能不能做个带绳的?套在碗上,提着也方便,免得端的时候烫着手。”

李婶正把最后一个布套塞进布袋子里,闻言点头:“没问题!我下次多扯点布,做几个带抽绳的,大小都做上,大人小孩的碗都能套。对了,我儿媳说,想给小孙子做个带耳朵的小竹碗,方便他自己捧着,到时候还得麻烦张叔帮忙削两个小耳朵,别太尖了,免得扎着孩子。”

张叔正把刻刀和砂纸放进工具箱,闻言应道:“小事儿!下次削竹碗的时候,顺便就把小耳朵削出来,磨得圆溜溜的,保证安全。小孩子用的东西,就得仔细点。”他说着,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块小竹片,在手里比划着小耳朵的形状,“大概这么大,跟小饺子似的,可爱得很。”

李婶的儿媳抱着孩子,笑着说:“那可太谢谢您了。这孩子现在学吃饭,总把碗摔了,要是有个竹碗,就算摔了也不容易碎,比陶瓷碗放心多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阳光渐渐西斜,老巷里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落在石桌上、土灶旁,还有大家手里的竹勺上。孙晓蹲在地上,看着石桌下散落的竹屑,忽然想起什么,从漫画本里掏出铅笔,快速地画着——画张叔蹲在石桌旁磨竹条的样子,画刘奶奶倒姜枣茶的手,画小宇轩攥着红薯糊的小拳头,还画了石桌上那几个刚做好的竹勺,勺柄上的剪纸在阳光下透着红。

“晓晓,你又在画漫画呀?”林晚凑过来看,指着画里的自己,“哎,你把我画得真好看!就是我鼻尖上的颜料,能不能画得再小一点?不然别人该笑我是小花猫了。”

孙晓忍不住笑:“本来就像小花猫嘛!不过好吧,给你改小一点。对了,下次做竹碗的时候,你要不要站在土灶旁边?我想把你涂颜料的样子和王爷爷煮红薯汤的样子画在一起,肯定很有意思。”

“好呀!”林晚开心地应着,转头看见妈妈正在把蜂蜡放进竹篮里,“妈妈,下次咱们早点来好不好?我想先帮张叔磨竹条,上次都没轮到我磨,小宇轩磨得可开心了。”

“行,下次咱们提前半小时来。”林晚妈妈笑着说,转头对张叔道,“张叔,下次磨竹条,您也教教林晚呗,让她练练耐心,别总毛毛躁躁的。”

张叔笑着点头:“没问题!磨竹条最练耐心了,慢慢来,磨多了就熟练了。上次小宇轩刚开始也怕磨歪了,你看现在,磨得比谁都好。”

小宇轩听见夸他,赶紧把手里的小竹条举起来:“我现在能磨得光溜溜的!下次我教林晚姐,就像张叔教我那样,顺着纹路磨,别来回搓。”

大家都笑起来,老巷里的笑声裹着淡淡的竹香和红薯甜香,飘得很远。陈屿看了看天色,从纸箱里掏出相机,对着石桌上的竹勺、地上的影子,还有大家的笑脸,“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这些照片下次印漫画册的时候用,肯定比上次的受欢迎。”他一边说,一边翻看相机里的照片,“你看这张,小宇轩吃红薯糊的样子,多可爱。还有这张,大家围着铁锅喝红薯汤,多热闹。”

赵爷爷凑过来看照片,指着其中一张说:“这张好!把老巷的槐树也拍进去了,还有石桌上的姜枣茶壶,看着就暖和。下次印漫画册,记得给我留一本,我要贴在墙上,让街坊邻居都看看咱们老巷的手作日。”

“肯定给您留!”陈屿笑着说,“上次的漫画册,好多人都问下次什么时候做,这次做竹碗,说不定来的人更多。”

王爷爷把铁锅扛起来,铁桶里的木炭沉得很,他却走得稳稳的:“来的人多好呀!热闹。我家还有好几根老竹料,够大家做竹碗的。下次我再提前把土灶搭好,烧点热水,大家来了先喝杯热茶暖身子。”

“我带姜枣茶!”刘奶奶赶紧说,“下次多放几块红糖,再加点桂圆,更补身子。对了,我还得提前剪点碗花剪纸,上次剪的红薯叶,这次剪点梅花,冬天快到了,看着也喜庆。”

“我带颜料!”林晚举着颜料盒喊,“这次多带几种颜色,调个漂亮的渐变色,把竹碗涂得像彩虹似的。”

“我带工具!”陈屿拍了拍手里的纸箱,“尺子、卷尺、小锯子,都给大家备齐了,保证不耽误事儿。”

大家说着,渐渐走到了巷口。张叔锁上自己家的院门,转头对大家说:“那咱们就说定了,下周日上午,还在这石桌旁集合。大家路上慢点,别着急。”

“知道啦张叔!”孙晓挥了挥手,手里还攥着那几张碎竹片,“我回去就把竹碗的设计图画好,下次给大家看!”

小宇轩也挥着小手:“我回去把‘小馋猫’的纸条贴在墙上,天天看着,等着下次做竹碗!”

大家笑着挥手告别,渐渐散去。孙晓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的竹勺套着李婶做的布套,暖乎乎的。她低头看着手里的漫画本,里面的设计图上,竹碗的草稿已经画得差不多了,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土灶,灶上坐着铁锅,锅里飘着热气,像极了今天煮红薯汤的样子。

她想起刚才大家围着铁锅喝红薯汤的样子,想起张叔教她削勺头时耐心的语气,想起小宇轩吃红薯糊时满足的笑脸,心里暖暖的。她知道,下次的竹碗手作日,一定会像今天一样热闹,一样温暖,那些在竹影里的约定,会像老巷里的风一样,带着熟悉的暖意,一直留在大家心里。

走到家门口,孙晓推开门,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闻到她身上的竹香,笑着问:“今天做竹勺做得开心吗?”

“特别开心!”孙晓把竹勺举给妈妈看,“您看我做的竹勺,勺柄上有剪纸,还有赵爷爷写的‘暖汤’呢!下次我们要做竹碗,我已经画好草稿了,到时候给您也做一个,盛汤特别好用。”

妈妈接过竹勺,摸了摸勺柄,光滑温润:“真好看,比买的还好用。下次做竹碗,妈妈也去帮忙好不好?给你们做点点心,垫垫肚子。”

孙晓眼睛一亮:“好呀好呀!您做的绿豆糕最好吃了,大家肯定喜欢。”

她跑到书桌前,摊开漫画本,继续画着竹碗的设计图——在碗沿上画了两个小耳朵,在碗身上画了红薯叶和小红薯,还在碗底画了个小小的“常满”字样。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纸上,把画里的竹碗照得暖融融的,像真的能盛出甜丝丝的红薯汤似的。

孙晓一边画,一边想着下次手作日的样子,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老巷里的故事,还会在竹影和暖汤里,慢慢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