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 第195章 文创定制传文脉 匠心巧思应需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5章 文创定制传文脉 匠心巧思应需求

初冬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工作室的竹墙上,折射出温暖的光晕。孙晓刚整理完上月的销售报表,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推门而入的是市文化馆的李馆长,他身后跟着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公文包。

“孙总,好久不见!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咱们市文旅集团的张总,今天特意来拜访你。”李馆长热情地招呼着,脸上带着难掩的笑意。

孙晓连忙起身迎接:“李馆长、张总,快请坐!乐乐,给两位客人泡杯热茶。”

张总坐下后,开门见山地道明来意:“孙总,我们文旅集团近期要推出‘古城文化体验季’活动,计划定制一批融合本地非遗元素的文创礼品,用于活动伴手礼和高端客户回馈。经过多方考察,觉得你们老巷竹编的工艺和理念非常契合我们的需求,想和你们合作这笔订单。”

“这是好事啊!”孙晓心中一喜,连忙问道,“不知张总对定制产品有什么具体要求?”

张总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策划案,递给孙晓:“我们初步计划定制三款产品:竹编茶具套装、折叠式竹编屏风和便携式竹编文创礼盒。核心要求是融入咱们古城的三大文化符号——明清街巷格局、非遗剪纸纹样和古城墙砖雕元素,而且要保证每款产品都有独特的设计感,同时具备实用性。”

孙晓翻看策划案,目光停留在设计要求那一页:“三款产品数量分别是多少?交货周期有要求吗?”

“茶具套装要两百套,屏风五十件,文创礼盒三百套,”张总补充道,“活动将在两个月后启动,所以需要在一个半月内完成所有产品的设计、打样和生产。另外,部分高端客户的礼品需要刻上专属姓名或企业标识,这部分个性化需求大概占总订单的百分之十。”

一个半月要完成这么复杂的定制订单,还要满足个性化需求,难度不小。孙晓沉思片刻,抬头坚定地说:“张总,感谢你们的信任!这个订单我们接了!我们会组建专门的设计和生产团队,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

送走两位客人后,孙晓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她把订单需求和大家详细说明后,工作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融入古城三大文化符号,这个设计难度不小啊,”李萌萌拿着策划案,眉头微微皱起,“尤其是屏风,要把街巷格局立体地呈现出来,很有挑战。”

王爷爷摩挲着手里的竹条,若有所思地说:“这正是咱们竹编手艺的优势所在。竹编的经纬交织可以模拟街巷的纵横布局,剪纸纹样可以通过细竹丝的疏密编织来呈现,砖雕元素则能用浮雕式编织手法表现,关键是要把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陈屿看着订单明细,理性分析道:“订单量不小,还要预留个性化定制的时间,咱们得把时间节点排紧。建议先成立设计组、打样组和生产组,设计组三天内拿出初步方案,打样组一周内完成样品制作,剩下的时间集中生产和处理个性化需求。”

“我同意陈屿的安排,”赵磊主动请缨,“设计组可以由萌萌牵头,她有艺术设计基础,对文化元素的把控比较敏锐;打样组由王爷爷负责,确保工艺落地;我来协调生产进度和个性化定制的统筹工作。”

分工明确后,各小组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中。设计组的李萌萌带着两位学徒,泡在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区,查阅古城街巷的历史图纸和剪纸、砖雕的详细资料。她们把古城的街巷地图复印下来,用红线标注出主要街巷的走向,又将剪纸中的花鸟纹样和砖雕的几何图案拆解成基础元素,反复尝试如何用竹编工艺呈现。

“你看,这条主街可以用粗一点的竹丝编织,次要街巷用细竹丝,这样就能形成层次感,”李萌萌指着图纸对学徒说,“剪纸纹样里的梅花,可以用竹丝的弯曲程度表现花瓣的弧度,中间的花蕊用极细的竹丝点缀。”

经过三天的日夜钻研,设计组终于拿出了初步方案。竹编茶具套装的茶盘采用古城街巷格局设计,茶杯外壁编织剪纸纹样;折叠屏风的每一扇都以一段古城墙为原型,用浮雕编织手法呈现砖雕图案;文创礼盒则将三种元素巧妙融合,盒盖是微型街巷地图,侧面装饰剪纸纹样,盒内的隔断采用砖雕几何图案。

方案汇报会上,王爷爷看着设计图,提出了修改意见:“屏风的砖雕图案如果只用浮雕手法,立体感还不够强。可以在关键部位采用双层编织,让图案更加突出。另外,茶具的竹丝粗细差异可以再明显一些,这样街巷的主次之分更清晰。”

李萌萌认真记下王爷爷的建议,立刻带领设计组修改方案。又过了两天,最终设计方案确定下来,打样组随即开始样品制作。

王爷爷亲自指导打样,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编织屏风的砖雕图案时,他手把手地教徒弟如何控制竹丝的松紧,如何通过双层编织营造立体感;制作茶具茶盘时,他反复调整竹丝的排列密度,确保街巷布局的准确性。

“竹编讲究‘眼到手到心到’,尤其是这种文化定制产品,每一根竹丝都要承载着文化内涵,不能有半点马虎,”王爷爷一边示范,一边对徒弟们说,“你们看,这砖雕的回纹图案,编织时要保证每一圈的间距一致,这样才能体现出砖雕的规整之美。”

一周后,三款产品的样品终于制作完成。当精致的竹编茶具、古朴的折叠屏风和精美的文创礼盒摆放在桌上时,整个工作室都沸腾了。

“太漂亮了!这简直是艺术品!”乐乐忍不住赞叹道,拿起茶具套装仔细端详,“茶盘上的街巷格局一目了然,茶杯上的剪纸纹样也栩栩如生。”

孙晓立刻联系张总,邀请他来工作室验收样品。张总看到样品后,赞不绝口:“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尤其是屏风的砖雕图案,立体感十足,把古城的文化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讨论个性化定制细节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张总提出,部分高端客户希望在产品上刻字,而且字体和位置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甚至要求在曲面的茶杯上刻字,这给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刻字本身不难,但竹编产品表面有纹理,尤其是曲面部位,刻字容易破坏竹丝的结构,影响产品质量,”陈屿皱着眉说,“而且不同客户的字体要求不一样,批量处理起来效率很低。”

赵磊也说道:“如果用传统的手工刻字,速度太慢,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用机器刻字,又怕掌握不好力度,损坏产品。”

大家陷入了沉思,王爷爷看着样品,突然眼前一亮:“咱们可以换一种思路,不用刻字,而是用竹丝编织出客户需要的性名或标识。这样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又能保持竹编产品的整体美感,还不会损坏竹材。”

“这个办法好!”孙晓立刻赞同,“用编织代替刻字,既独特又符合咱们的工艺特色。萌萌,你能不能设计几种不同的编织字体,适应不同产品的需求?”

李萌萌点点头:“我试试!可以根据产品的尺寸和纹理,设计简约的宋体和圆润的楷体,曲面部位就用细小的竹丝分段编织,确保字体清晰且不影响产品结构。”

为了测试编织字体的效果,李萌萌先在一个废弃的茶杯上尝试编织了“古城文化”四个字。她用极细的竹丝,顺着茶杯的曲面慢慢编织,每一个笔画都精心调整竹丝的松紧和排列,花了整整一下午,终于完成了。

看着茶杯上精致的编织字体,大家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张总得知这个解决方案后,也非常认可:“用竹编工艺编织姓名,既新颖又有文化内涵,肯定能让客户满意。”

解决了个性化定制的难题后,生产工作全面展开。工作室被划分成三个生产区域,分别负责三款产品的制作。老员工带领新学徒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竹材处理,有的负责基础编织,有的专门进行细节装饰和个性化编织。

李萌萌则每天穿梭在各个生产区域,指导大家进行字体编织。遇到复杂的姓名或标识,她会先画出详细的编织图纸,标注出每一根竹丝的位置和走向,确保编织效果准确无误。

“编织‘张’字时,横画要略短,竖画要挺拔,右边的撇捺要舒展,”李萌萌拿着图纸,对负责个性化定制的学徒说,“一定要注意竹丝的衔接,不能出现断点,否则会影响整体美观。”

在生产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部分文创礼盒的盒盖因为采用了微型街巷地图设计,编织密度较大,导致盒盖有些厚重,开合不够顺畅。

“这个问题得赶紧解决,不然会影响客户的使用体验,”孙晓发现问题后,立刻召集大家讨论,“咱们能不能在保证图案完整的前提下,优化编织结构,减轻盒盖的重量?”

王爷爷仔细研究了盒盖的结构,说道:“可以把盒盖的内层采用镂空编织,只在表面保留街巷地图的图案,这样既能减轻重量,又能增加透气性,还不影响美观。”

按照王爷爷的建议,生产组立刻调整了编织方案。优化后的盒盖不仅重量减轻了不少,开合也变得顺畅自如,而且镂空设计还增添了一丝精致感。

随着生产进度的推进,个性化定制部分也有序进行。每一件需要编织姓名或标识的产品,都经过了设计、试编、修改等多个环节,确保符合客户的要求。有一位客户要求在屏风上编织企业logo,李萌萌和团队反复调整设计,用不同颜色的竹丝编织出logo的轮廓,效果非常出色。

距离交货日期越来越近,工作室里的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大家每天加班加点,却没有丝毫怨言。新学徒张强原本对个性化编织有些畏难情绪,但在林晓月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还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性名编织。

“以前觉得编织字体很难,现在熟练了,反而觉得很有趣,”张强拿着自己刚完成的茶杯,笑着说,“每完成一件个性化产品,都特别有成就感。”

交货前三天,所有产品都已制作完成,进入最后的质检阶段。张姐带领质检组,对每一件产品进行仔细检查,从竹丝的编织密度到图案的准确性,从个性化标识的清晰度到产品的整体质感,都严格按照标准把关。

“晓姐,所有产品都已质检合格,个性化定制部分也全部符合要求,可以按时交货了!”张姐拿着质检报告,向孙晓汇报。

孙晓看着整齐排列在仓库里的产品,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些精美的竹编文创产品,不仅承载着古城的文化记忆,更凝聚着团队每个人的心血和汗水。

交货当天,张总和李馆长亲自来到工作室验收。看着一件件精致的产品,张总满意地说:“孙总,你们的产品不仅质量过硬,而且把文化元素融合得非常完美,个性化定制也做得十分出色。这次合作非常成功,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合作!”

李馆长也赞叹道:“老巷竹编用传统手艺讲述古城故事,让非遗文化以更实用、更美观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真是为咱们市的文化传承做了一件大好事。”

送走张总和李馆长后,工作室里一片欢腾。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这次定制订单的完成,不仅提升了咱们的工艺水平,还打响了老巷竹编的文创品牌,”孙晓看着大家,感慨地说,“只要我们坚持匠心,不断创新,把传统手艺与文化需求相结合,就一定能让老巷竹编走得更远。”

王爷爷喝了一口茶,欣慰地说:“是啊,传统手艺只有融入时代,承载文化,才能永葆生机。看到咱们的竹编能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载体,我心里比谁都高兴。”

窗外的阳光越发明媚,照亮了工作室里的每一件竹编产品,也照亮了团队成员们充满希望的脸庞。老巷竹编在传承传统手艺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更多关于文化与匠心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