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天问:大秦末路 > 第171章 代价显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阵的光辉,依旧如同神明的恩赐,日复一日地笼罩着帝国的核心区域。北疆的黑雾被牢牢地压制在长城之外,长安城的街市,似乎也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与平静。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酒楼里传出的欢声笑语,与街边小贩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盛世图景。

然而,杜衡,或者说,嫪十七,却清晰地感受到这份“平静”之下,那足以吞噬一切的汹涌暗流,以及……那日益沉重、几乎要将他压垮的代价。

他的身体,如同一个被扎破了无数小孔的皮囊,生命力正以一种缓慢、却无法阻止的速度,从那些看不见的伤口中流逝。原本因融合“冰狱”之力而变得强韧无比、宛如寒冰结晶的巫血,此刻也显得黯淡无光,失去了往日的锋芒与活力。每一次,他通过阵图感应星力、微调节点,都像是在用自己残存的灯油,去点燃一片无垠的夜空,那燃烧的,是他的生命本源。

铜镜之中,他看到自己的鬓角,不知何时,悄然爬上了几缕刺眼的白发,如同冬日里落在青松上的霜雪,挥之不去。他的面容,也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憔悴,任凭如何调息,都无法抹去那股死气。

景帝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虽然表面上,这位年轻的帝王依旧勤于政事,每日的早朝都准时出席,但杜衡凭借巫血带来的敏锐感知,能清晰地感觉到,景帝身上那股如日中天的“龙气”,或者说,整个大汉的国运,正如一盏在狂风中的残烛,摇曳不定,随时都可能熄灭。

早朝时,景帝偶尔会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疲惫,批阅奏折时,咳嗽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太医院的院使,每次被问起,都只是战战兢兢地回奏:“陛下乃九五之尊,为国事操劳过度,龙体偶有不适,只需静养便可。”

但杜衡知道,那绝不仅仅是操劳。那是维系着整个大阵运转的、无形的国运,正在被持续不断地透支。

而朝臣们,大多已经沉浸在了“异灾已平”的乐观情绪之中。他们看不到北疆地底,那些怪物正在挖掘的、深不见底的通道;感受不到归墟堡垒深处,那如同火山般积攒的、即将喷发的恶意;更不明白,维持这看似平静的星光,需要付出何等惨痛的代价。

于是,朝堂之上,开始出现新的声音。

以几位治政经验丰富、注重民生的大臣为首,他们开始上奏,认为维持如此庞大的阵法消耗过巨。国库中的存银,如同流水般花出,各地征发的民夫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必将动摇国本。他们建议,在边境稳固之后,应当适当减弱大阵的威力,以节省国力,与民休息。

这些奏疏,一篇篇地摆在景帝的案头,也像一根根针,扎在杜衡的心上。他感到一阵彻骨的心寒。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精于计算得失的帝国栋梁,他们只看到了账本上减少的数字,却看不到那正在逼近的、足以将这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深渊。

他强撑着那副早已不堪重负的病体,再次求见景帝。

在空旷而寂静的宣室殿中,杜衡将北疆最新的情报,以及自己对归墟生物意图的判断,毫无保留地呈报给了景帝。他恳请陛下,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大阵的威力,非但不能减弱,反而需要尽快完成后续的扩展,以应对敌人即将发动的、更猛烈的反扑。

景帝看着杜衡那苍白得几乎没有一丝血色的面容,看着他眼中那因疲惫和焦虑而布满的血丝,沉默了良久。他走下御座,亲自扶起躬身陈情的杜衡,声音里带着一种深深的疲惫和无奈。

“杜卿……朕知你辛苦,亦知此阵关乎国运。”他叹了口气,目光投向窗外那片繁华的长安城,“然……国库存银日减,各地征发民夫亦生怨言……朕,是天子,更是这天下的主人。朕,需给天下一个交代啊。”

杜衡的心,猛地一沉。

他知道,景帝动摇了。

在看不到那迫在眉睫的、直接的威胁时,维持大阵的巨额消耗,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压力,已经成为了一个压在帝王心头、沉重到几乎无法承受的包袱。堤坝,正在从内部,开始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