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凤途冰魄:逆袭女帝传奇 > 第57章 新式教育初见成效,人才辈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7章 新式教育初见成效,人才辈出

寅时未到,苏桐已立于西坊讲堂外。朱漆门框新刷过一遍,檐下横梁钉得端正,昨日她亲手批下的“加快”二字,如今刻在工部呈报的进度册首页。她未带仪仗,只着素色长裙,发间一支银簪压住碎发,袖中藏着密封题册。

主考官仍未到。

工部老吏捧着名册低头赶来,声音发紧:“周侍郎称病,礼部另派之人也未至,只说‘试题不合旧制,不便执考’。”

她不语,只将题册递出:“打开。”

老吏双手接过,启封验印,一页页翻过。算赋税、测沟渠、断冤案——三道大题,皆依《九章算术》《水经注》《唐律疏议》延展而出,题干清晰,数据详实。

“这……”老吏迟疑,“确有典据,非凭空杜撰。”

“既合规,便由你监考。”她将名册翻至备用名单,“你是工部二十年老吏,修过三州堤坝,审过七县账目,比他们更懂实务。”

老吏一震,抬头看她,终是接过印牌,站上高台。

学子陆续入场。百二十七人,粗布短衫,脚踏泥履,却脊背挺直。陈三斤坐在前排,手中木尺摩挲得发亮,那是他用学堂后山的槐木自制的测量尺。

卯时三刻,考试开始。

题纸发下,笔尖落纸沙沙作响。有人皱眉速算,有人起身取图比对,也有人伏案绘图,线条笔直如裁。苏桐缓步巡视,目光扫过每一张专注的脸。她看见昌平籍的李承志在草稿纸上写下“三角测距法”四字,随即列式推演,笔力沉稳。

未及半日,首场算学已毕。陈三斤交卷最早,答卷上不仅算出亩产与赋税差额,还附一页批注:“今春雨水偏多,若按旧册征粮,恐伤民力。”

苏桐将卷子递予工部老吏:“送去御前。”

老吏惊:“现在?”

“现在。”

消息传回宫中时,玄烨宸正批阅边报。他接过卷子,逐行看去,手指停在那页批注上,良久未动。

巳时末,太傅欧阳鸿儒到了。

他未乘轿,步行而来,青袍素履,手中拄着一根旧拐杖。讲堂外已有围观百姓,他不避不让,径直走入。

众学子起身行礼。

他不还礼,只问:“你们所学,可敢应我三问?”

无人答话,只陈三斤上前一步:“学生愿听。”

欧阳鸿儒眯眼:“若渠宽三尺,坡度五分,日流几何?”

陈三斤取木尺立于地,比划地形,又从怀中取出一张雨水记录表:“今春降水量较常年多两成,依《水经注》‘水势随坡增减’之法,结合土质渗率,日流当在一千二百担上下。然现渠底未衬石,易塌陷,若遇暴雨,三日内必溃。”

欧阳鸿儒神色微动。

又问:“若一村争水,甲田高,乙田低,如何分?”

“依地势定先后。”陈三斤答,“高田先灌,但须限时;低田后引,可多得一刻。若遇旱年,则按户均水,记账来年补还。此法出自《齐民要术》,谓之‘均水利,安民心’。”

第三问:“《孟子》言‘仁政必自经界始’,何解?”

“经界非止划田。”陈三斤朗声道,“乃定权、量、度、数,使民知所依。若田界不清,赋税无据,讼案必多。故经界者,政之基也。”

欧阳鸿儒久久不语,终是接过工部呈上的水利图册。他翻至旧渠设计图,再看新方案,手指在两图间来回移动,忽而轻叹:“此非小技……乃利民之实学也。”

话音未落,宫人疾步而入,手持军驿急报。

“尉迟将军捷音!”宫人高声,“昌平籍学子李承志随军工勘测,识破敌军伏兵地形,以新法测距,定伏击点,大军夜袭,斩首八百,夺回三道关隘!”

全场骤静。

苏桐接过战报,当众展开。图上山势起伏,标注清晰,三角测距法推演过程完整,算法正出自《格物初解》第三章。

“此图何人所绘?”玄烨宸不知何时已至堂外,声音沉稳。

“李承志。”苏桐举图,“昌平县佃户之子,入学仅两月。”

玄烨宸走近,细看图上每一笔标注,又问:“他可曾读过兵书?”

“未曾。”苏桐答,“但他懂坡度、角度、距离,知何地可藏兵,何地易设伏。他说,‘山不说话,但地形会算’。”

欧阳鸿儒忽地离座,走到图前,伸手抚过那行小字演算,指尖微微发颤。

良久,他转身,向苏桐拱手:“此才,镇国之器也。”

玄烨宸未语,只命人取笔,在战报旁批八字:“实学济世,功在千秋。”

消息当夜传遍京畿。

三日后,国史馆收录《新学初验录》,三县学子成绩尽数存档。户部奏请拨款扩建学堂,工部呈报另择五县为二期试点。礼部沉默,再无奏疏。

御前会议上,玄烨宸问:“下一步,你欲如何?”

苏桐立于殿中,袖中握着一份新册,封面无字。

“天下之大,不止三县。”她说,“有才者不在高门,而在田间巷陌。若使寒门子弟能读书、能明理、能治事,则国运可兴。”

玄烨宸点头,目光落在她袖中那册上:“你手中何物?”

她未答,只将册子轻轻放在御案前。

封面掀开一角,露出首页标题:**律政要义·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