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 > 第62章 寻找枯枝做燃料,搭建简易窑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章 寻找枯枝做燃料,搭建简易窑炉

赤漠的晨光刚越过黑石山的山脊,林舟就背着藤编背篓,与赵宇一同向山脚下的胡杨林出发。前一天完成陶罐坯素烧后,他们发现剩余的胡杨木碎已不足支撑后续的釉烧工序 —— 釉烧需要 1200c以上的高温,且持续时间长达 4 小时,对燃料的热值和燃烧稳定性要求远高于素烧。“我们必须找到足够多的优质枯枝,不仅要满足这次釉烧需求,还要储备一部分用于后续的铁器冶炼。” 林舟边走边观察周围的植被,“赤漠的燃料资源有限,得学会筛选热值高、燃烧久的枯枝,才能最大化利用资源。”

两人首先抵达黑石山北侧的胡杨林边缘。这里的胡杨树因长期适应干旱环境,树干坚硬,枝条富含油脂,是理想的燃料来源。林舟指着一棵半枯的胡杨树,向赵宇讲解枯枝筛选标准:“首选这种‘半枯枝条’—— 树干已失去生机,但枝条尚未完全风化,用手折断时能听到清脆的断裂声,断面呈淡黄色,没有发黑或腐烂的迹象。这种枝条含水量低,油脂含量高,燃烧时热值能达到 4000 大卡 \/ 公斤以上,比完全风化的枯枝高 30%。”

赵宇按照标准,开始收集枯枝:他先用砍刀将胡杨树上的半枯枝条从基部截断,避免损伤仍在生长的嫩枝 ——“我们要遵循‘可持续收集’原则,每棵树只采集不超过 30% 的半枯枝条,确保胡杨林能自然恢复,不会破坏当地生态。” 收集过程中,赵宇还会将枯枝按粗细分类:直径 5 厘米以上的粗枝单独堆放,用于窑炉底部的 “引火层”,燃烧持久且能提供稳定热量;直径 2-5 厘米的中枝作为 “主燃层”,用于维持窑炉高温;直径 2 厘米以下的细枝和碎叶,则作为 “引火物”,方便快速点燃燃料。

林舟则负责检查枯枝的干燥程度:他将一根中枝劈成两段,观察断面的纹理和湿度,“如果断面纹理清晰,没有明显的潮湿痕迹,用指甲刮擦能产生干燥的木屑,说明含水量已低于 15%,适合直接作为燃料;如果断面发暗、有潮气,就需要放在通风处晾晒 1-2 天,否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影响窑炉温度稳定。” 为提高收集效率,林舟还在胡杨林内标记了多个 “优质枯枝采集点”,每个采集点之间间隔 50 米以上,避免过度集中采集导致局部植被破坏。

一上午的时间,两人共收集了 80 公斤枯枝,按粗细和干燥程度分类堆放在临时营地旁,并在周围挖掘了宽 30 厘米、深 20 厘米的防火沟,防止火星引燃周围的干草。“接下来我们要搭建一座‘升级款简易窑炉’,不仅要满足釉烧的高温需求,还要能灵活调节温度,适应后续不同工艺的使用。” 林舟指着营地旁一块平坦的空地,“这里距离水源和燃料堆都很近,且地势略高于周围,能有效防止雨水倒灌,适合搭建窑炉。”

窑炉搭建的第一步是制作 “窑基”。林舟和赵宇用之前采集的高铝黏土混合细沙,按 3:1 的比例加水调成糊状,在空地上堆砌出一个直径 2 米、高 30 厘米的圆形窑基,窑基中心预留一个直径 50 厘米的 “火膛口”,用于放置燃料;窑基边缘则均匀分布着 6 个直径 10 厘米的 “通风孔”,呈放射状通向火膛,确保燃烧时空气能充分流通。“窑基必须压实,防止高温烘烤时开裂。” 林舟用木夯反复敲打窑基表面,“我们还在黏土中加入了少量铁矿砂,能增强窑基的耐高温性,避免长期使用后表面剥落。”

窑炉主体采用 “双层拱顶结构” 设计:内层用高铝黏土砖(由黏土和铁矿砂混合烧制而成)砌筑,砖与砖之间用黏土砂浆密封,形成直径 1.5 米、高 1.8 米的圆形炉膛,炉膛内壁涂抹一层厚 5 厘米的 “耐火涂层”—— 由黏土、石英砂和长石按 5:3:2 的比例混合制成,耐火温度可达 1600c以上,能有效承受釉烧时的高温;外层则用普通黏土砖砌筑,与内层之间预留 10 厘米的 “保温层”,填充干燥的胡杨木屑,减少热量散失。“双层结构能让窑炉的热效率提升 40% 以上,原本需要 100 公斤燃料才能达到的温度,现在 80 公斤就能实现。” 林舟向赵宇解释设计原理,“保温层的胡杨木屑不仅轻便,还能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内层耐火砖因温度骤变而开裂。”

窑炉的 “温度控制装置” 是关键创新点。林舟在炉膛顶部开设一个直径 20 厘米的 “烟道孔”,连接一根倾斜向上的陶土烟道,烟道中部安装一个 “可调节风门”—— 由两块半圆形陶土板组成,通过转动陶土板改变风门开合度,控制烟道的抽风量,进而调节炉膛温度。“当需要升温时,打开风门增大抽风量,让燃料充分燃烧;当温度达到目标值后,关闭部分风门,减少抽风量,维持温度稳定。” 林舟一边安装风门,一边演示操作,“我们还在炉膛内壁不同高度处,预留了 3 个‘测温孔’,插入之前制作的兽骨温度计,能实时监测炉膛不同区域的温度,确保受热均匀。”

窑炉的 “装料门” 设置在炉膛南侧,高 80 厘米、宽 60 厘米,门体用双层黏土砖制作,内侧涂抹耐火涂层,外侧包裹一层厚 5 厘米的兽皮,增强密封性。装料门上方安装一个 “观察窗”,用双层耐高温石英片制成,方便在烧制过程中观察坯体变化,无需频繁开门导致热量流失。“装料门的密封性直接影响窑炉温度稳定性,我们在门框周围粘贴了一层湿润的黏土条,关门时能紧密贴合,减少热量泄漏。” 赵宇仔细检查门体的密封情况,确保没有缝隙。

经过一整天的忙碌,简易窑炉终于搭建完成。夕阳下,这座双层拱顶的窑炉矗立在临时营地旁,炉膛内壁的耐火涂层在余晖中泛着暗金色的光泽,烟道和风门设计简洁而实用,尽显赤漠生存的智慧。林舟点燃少量细枝,放入火膛口测试窑炉的通风效果 —— 火焰迅速升腾,通过观察窗能看到炉膛内的温度快速上升,兽骨温度计的煤油柱不断上移,半小时内就达到了 600c。“通风效果远超预期!” 林舟关闭部分风门,火焰逐渐变得平稳,温度稳定在 600c左右,“按照这个效果,明天进行釉烧时,只需 4 小时就能将温度升至 1200c,且能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赵宇则将收集的枯枝按使用顺序,整齐堆放在窑炉旁的燃料架上:最底层是粗枝,中间是中枝,顶层是细枝和引火物,方便烧制时快速添加。“我们还准备了‘应急燃料包’—— 将干燥的胡杨木屑装入陶土罐中,密封保存,万一炉膛温度突然下降,可打开罐口将木屑倒入火膛,快速提升温度。” 赵宇指着燃料架旁的陶土罐,“这些细节虽然不起眼,但能在关键时刻保证烧制成功,避免之前的努力白费。”

当天晚上,林舟在直播中向观众展示了新搭建的简易窑炉和收集的燃料,详细讲解了窑炉的结构设计和燃料筛选标准。直播间里,观众们纷纷留言点赞:“没想到在赤漠中,能搭建出这么专业的窑炉!林舟同志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太厉害了!”“之前总觉得燃料和窑炉是小事,现在才明白,没有这些基础保障,再好的资源也无法转化成有用的产品。”“期待明天的釉烧过程,想看看用这座窑炉烧制出的陶瓷,会是什么样子!”

林舟在直播中回应道:“在极端环境下,每一份资源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既要学会高效利用,也要懂得创新改造。这座简易窑炉虽然简陋,但它凝聚了我们对赤漠生存的理解,也为后续的资源转化提供了基础。明天的釉烧,我们不仅要烧制出优质的陶瓷,还要记录详细的温度变化数据,为专项团队后续的技术升级提供参考,让赤漠的生存智慧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内产业发展。”

第二天清晨,林舟和赵宇早早起床,开始为釉烧做最后的准备:他们将素烧后的陶罐坯和陶碗坯小心地装入炉膛,按 “上低下高” 的原则摆放 —— 底部放置较大的陶罐坯,顶部放置较小的陶碗坯,确保每个坯体都能均匀受热;然后在火膛中填入粗枝和中枝,点燃引火物,窑炉的釉烧工序正式启动。随着炉膛温度逐渐升高,观察窗内的坯体慢慢被火焰包裹,一场由简易窑炉和枯枝燃料支撑的赤漠陶瓷蜕变之旅,就此展开。而这座看似简陋的窑炉,不仅承载着烧制陶瓷的使命,更象征着赤漠生存中 “因地制宜、创新突破” 的精神 —— 正是这种精神,让林舟和赵宇能在极端环境下,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无限的可能,为国家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