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 > 第119章 尝试种植沙生植物,拓展食物来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9章 尝试种植沙生植物,拓展食物来源

赤漠的晨光洒在基地东侧的空地上,林舟蹲在新翻耕的沙地上,手里捧着一把混合了有机肥的沙土 —— 有机肥是用沙鸡粪便、沙棘枯枝和干草发酵制成的,黑色的颗粒均匀地掺杂在金黄的沙粒中,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气息。随着深井和蓄水池投入使用,稳定的水源为种植创造了条件,而拓展食物来源、减少对外部补给的依赖,成为团队当前的重要任务,沙生植物种植计划就此提上日程。

“林哥,咱们筛选的三种沙生植物种子都准备好了:沙棘、沙葱、沙蒿,都是之前在赤漠深处采集的野生品种,耐旱耐寒,而且果实或嫩叶能食用。” 农业专业出身的队员小赵,捧着三个标注清晰的布袋走过来,打开其中一个布袋,里面装满了橙红色的沙棘种子,“不过赤漠的沙土保水性差,养分也少,直接播种发芽率可能不到 30%,咱们得想办法改良土壤。”

林舟接过布袋,取出几颗沙棘种子放在手心 —— 种子饱满圆润,表面带着一层薄薄的蜡质,这是沙生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土壤改良是关键,咱们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种植区铺设‘保水层’,用之前加工金属剩下的铁矿渣混合黏土,铺在沙地下半米处,既能防止水分快速渗透,又能缓慢释放矿物质;第二步,在表层沙土中添加有机肥和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小赵,你负责制定具体的土壤改良方案,咱们今天就开始试验种植。”

种植区的改造很快启动。队员们先用铁锹将土地划分成多个一米见方的 “试验田”,每个试验田对应一种植物;然后在每个试验田下方挖掘半米深的沟,填入铁矿渣和黏土的混合物,反复夯实形成保水层;最后在表层铺上混合了有机肥的沙土,用耙子平整土地,等待播种。

“你们看,这保水层的效果很明显,刚才浇的水,半小时了还没完全渗透,要是普通沙土,早就干了。” 小赵拿着水管,向队员们展示保水层的作用,“而且铁矿渣里含有铁、镁等矿物质,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以后植物长得会更健壮。”

播种过程充满 “精细操作”。沙棘种子需要提前用温水浸泡两小时,打破休眠;沙葱种子颗粒细小,要混合细沙均匀撒播;沙蒿种子则要播在稍深的土层中,防止被风沙吹走。队员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浸泡种子,有的负责播种,有的负责覆盖土层,每个步骤都按照小赵制定的 “沙生植物种植指南” 严格执行。

直播镜头对着忙碌的种植场景,全球观众看得津津有味。龙国观众留言:“没想到在沙漠里种植物这么讲究!从土壤改良到播种,每一步都这么细致,赵同志太专业了!”“有了稳定的水源和改良的土壤,这些植物肯定能长得很好,以后龙国队的食物来源又多了!”

播种完成后,队员们在种植区搭建了简易的 “防风棚”—— 用胡杨木做支架,覆盖透明的塑料薄膜(从组委会申请的物资中节省下来的),既能阻挡风沙,又能提高棚内温度,促进种子发芽。小赵还在每个试验田旁放置了 “生长记录表”,每天记录温度、湿度、发芽情况,为后续种植积累数据。

接下来的几天,队员们每天都会来到种植区查看情况。第三天清晨,当林舟和小赵走进防风棚时,惊喜地发现沙棘试验田的土壤表面冒出了细小的绿芽 —— 沙棘种子发芽了!嫩绿的芽尖顶着一层薄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娇嫩。“发芽了!发芽率比预期的还高,至少有 50%!” 小赵兴奋地数着绿芽,在记录表上写下数据。

又过了两天,沙葱和沙蒿也陆续发芽。沙葱的芽细如发丝,呈嫩绿色;沙蒿的芽则带着淡淡的灰白色,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小的绒毛,这是它适应干旱环境的 “秘密武器”。队员们看着试验田里的绿色,脸上满是欣慰 —— 这是赤漠中属于他们的第一片 “绿色希望”。

随着植物逐渐生长,田间管理的重点转向 “水肥控制”。沙生植物耐旱怕涝,浇水要 “少量多次”,避免根系腐烂;施肥则用稀释的有机肥水,每隔一周施一次,防止肥料过浓烧伤根系。小赵还发明了 “滴灌装置”—— 用塑料瓶装满水,在瓶底扎几个小孔,倒放在土壤中,水会缓慢滴出,既节省水源,又能精准供水。

“你们看这沙棘苗,才两周就长到十厘米高了,根系已经扎到保水层了,以后就算遇到短期干旱,也不怕了。” 小赵小心地拨开土壤,露出沙棘的根系 —— 白色的根系密密麻麻,紧紧缠绕着铁矿渣,“而且叶片颜色浓绿,没有发黄的迹象,说明土壤肥力很充足。”

除了食用价值,沙生植物的 “生态价值” 也逐渐显现。种植区周围的风沙明显减少,空气湿度也有所提高;沙棘的根系还能固定沙土,防止水土流失。林舟看着种植区的变化,对队员们说:“咱们种植沙生植物,不仅是为了拓展食物来源,也是为了改善赤漠的生态环境。以后咱们可以扩大种植面积,把这里变成一片‘沙漠绿洲’。”

一个月后,沙生植物长势喜人。沙棘苗长到了三十厘米高,枝叶茂盛;沙葱的叶片鲜嫩,已经可以采摘食用;沙蒿也长到了二十厘米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队员们决定进行第一次 “收获”—— 采摘沙葱的嫩叶,作为当天晚餐的食材。

晚餐时,厨房飘出了沙葱炒鸡蛋的香气。沙葱的清香混合着鸡蛋的鲜美,让队员们胃口大开。小王一边吃着菜,一边对小赵说:“赵同志,你种的沙葱太好吃了!比咱们之前吃的蔬菜罐头还新鲜,以后要多种点!”

小赵笑着说:“以后不仅要多种沙葱,还要尝试种植其他沙生植物,比如沙棘果成熟后可以做果酱、榨果汁,沙蒿的种子可以榨油,咱们的食物来源会越来越丰富。”

随着沙生植物种植成功,林舟团队开始制定 “规模化种植计划”。他们将种植区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划分出 “食用区” 和 “生态区”:食用区种植沙棘、沙葱等可食用植物;生态区种植沙蒿、骆驼刺等固沙植物。同时,他们还在种植区旁边建设了 “育苗棚”,培育更多幼苗,为后续种植提供保障。

组委会的考察团再次来到基地,当看到一片绿意盎然的种植区时,主席忍不住赞叹:“龙国队创造了奇迹!在赤漠中成功种植沙生植物,不仅拓展了食物来源,还改善了生态环境,这是‘生存与生态’双赢的典范!”

考察团离开后,林舟组织队员们召开了 “沙生植物种植总结会”,确定了后续目标:继续优化种植技术,提高产量;研发沙生植物的深加工产品,如沙棘果酱、沙葱腌制品;向其他参赛队伍分享种植经验,帮助他们也实现 “食物自给”。

夕阳西下时,林舟站在种植区旁,看着随风摇曳的沙生植物,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沙生植物种植的成功,不仅是食物来源的拓展,更是团队 “可持续发展” 理念的体现 —— 在极端环境中,只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才能实现长久生存。

此时,直播平台上,组委会公布了最新的 “生存能力评估”:龙国队凭借沙生植物种植的成功,在 “食物自给率” 一项中获得满分,成为所有参赛队伍中食物来源最丰富的队伍。留言区里,全球观众的祝福源源不断:“龙国队太厉害了!从防御到开发,再到种植,每一步都走在前面,这就是‘科学生存’的力量!”“期待看到龙国队的‘沙漠绿洲’越来越大,为赤漠带来更多绿色!”

林舟对着镜头,举起一束新鲜的沙葱,微笑着说:“沙生植物种植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更多赤漠资源的利用方式,努力在这片沙漠中打造一个‘食物充足、生态良好、民生无忧’的生存家园,为人类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多‘龙国方案’。”

他知道,这条 “绿色之路” 还很长,但只要团队保持着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就一定能在赤漠中创造更多奇迹,让绿色的希望在沙漠中不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