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赤漠的春风带着暖意,吹得调度中心外的梭梭林沙沙作响。林舟刚送走联合国考察团,就接到了老周的电话,语气里带着几分焦急:“林队长,村里的粮食储备快见底了,去镇上买粮的车回来却说,最近周边几个县都在抢收冬小麦,粮价涨了近三成,咱们村的饲料也快不够了,牛羊要是断了草料,今年的出栏量就得减半。”

林舟心里一沉,挂了电话后立刻召集团队开会。张磊刚从甘肃河西走廊考察回来,手里拿着一份区域农业报告:“我在那边也发现了类似问题,今年春天降水少,河西走廊的冬小麦减产了 15%,加上周边地区能源基建带动养殖业扩张,饲料需求激增,粮价和饲料价都在涨。咱们赤漠周边三个县,有两个是粮食输入县,一旦外部供应出问题,很可能出现食物短缺。”

老王翻出基地的后勤采购记录,眉头越皱越紧:“咱们基地的蔬菜虽然能自给自足,但粮食和肉类还得靠外部采购。这三个月,大米价格涨了 20%,牛羊肉价格涨了 25%,再这么下去,不仅村民的生活成本会增加,基地的后勤预算也得超支。”

林舟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荒漠,心里渐渐有了思路:“咱们有稳定的清洁能源,有水库的水资源,还有万倍技术,完全可以自己发展农业 —— 种粮食、搞养殖,既能解决食物短缺风险,又能形成‘能源 - 水利 - 农业’的完整产业链,让可持续发展更扎实。”

“可赤漠的土壤是沙质土,保水保肥能力差,能种粮食吗?” 李虎提出疑问,他之前跟着老郑种过蔬菜大棚,知道沙漠种庄稼的难度。林舟笑着说:“咱们可以用万倍技术改良土壤。老王,你们技术组能不能研发一种‘沙漠土壤改良剂’?用万倍微生物和有机肥料混合,提高沙土的保水保肥能力;张磊,你带勘探组去水库周边勘测,选几块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地块,规划成农业种植区;老郑,你负责整理蔬菜大棚的种植经验,为粮食种植做准备。”

说干就干,团队立刻行动起来。老王的技术组在实验室里,将万倍具现的固氮微生物、腐殖质和珍珠岩按比例混合,制成了黑色的土壤改良剂。他们先在基地旁选了一块 10 亩的试验田,将改良剂按每亩 2 吨的用量撒在沙地上,再用旋耕机深耕混合。三天后,原本松散的沙土变得疏松透气,用湿度计测量,保水能力比之前提高了 60%。

张磊的勘探组则在水库下游找到了三块总面积 500 亩的地块,地势平坦,靠近引水渠,方便灌溉。他们用无人机测绘出地形图,划分出粮食种植区、饲料种植区和蔬菜种植区,还规划了灌溉管网 —— 用万倍技术生产的滴灌带,配合智能控制器,能精准控制每块地的浇水量。

老郑带着后勤组的队员,在试验田里试种了冬小麦和玉米。他们用万倍技术培育的耐寒耐旱种子,发芽率比普通种子高 30%;再配合智能滴灌和改良后的土壤,小麦苗长得又快又壮,不到一个月就长到了 20 厘米高。老郑拿着长势记录,兴奋地对林舟说:“林队,你看这小麦,叶片绿油油的,一点都不像种在沙漠里的!照这个长势,亩产至少能达到 600 斤,比普通农田还高!”

消息传到红星村,村民们都来了兴致,老周带着十几户村民来试验田参观,看着沙地上长出的茁壮麦苗,眼里满是惊喜:“以前总觉得沙漠里只能长沙棘,没想到还能种小麦!要是咱们村也能种,以后就不用愁粮食了!” 林舟笑着说:“咱们不仅要种粮食,还要搞养殖。水库里的水干净,适合养鱼;周边的荒地可以种牧草,养牛羊,用清洁能源给养殖场供暖、抽水,形成‘种植 - 养殖 - 加工’的产业链。”

接下来的日子,基地开始大规模建设农业区。李虎带领队员们用万倍混凝土修建灌溉渠和蓄水池,确保每块地都能及时浇水;老王的技术组生产了一批小型农机具,比如万倍合金制作的播种机、收割机,轻便耐用,适合沙漠地区使用;老郑则组织村民开展种植培训,教大家如何使用智能滴灌设备、如何判断小麦的生长情况。

在水库边,基地还建起了一座生态养殖场。用万倍技术制作的渔网和养殖箱,抗腐蚀能力强,能在水库里使用十年以上;养殖场的供电和供水都来自 “风水互补” 系统,不用消耗传统能源;养殖的草鱼和鲢鱼,吃的是水库里的浮游生物和基地种植的水草,肉质鲜美,没有污染。负责养鱼的队员小李说:“这水库里的水好,鱼长得快,预计半年就能出栏,一次能出鱼 5 万斤,足够基地和周边村庄吃一年。”

周边的牧民也纷纷加入进来,他们在基地的指导下,在荒地上种植牧草,用风电抽水灌溉。牧民巴图家种了 20 亩苜蓿草,不仅够自家 100 只羊吃,还能卖给其他养殖户,收入比以前单纯放牧多了一倍。“以前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年份,牧草枯死,牛羊就得饿肚子。现在有了稳定的水和电,牧草长得好,牛羊也长得壮,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巴图笑着说。

三个月后,赤漠农业区的第一茬冬小麦成熟了。金黄的麦浪在沙漠边缘翻滚,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沉甸甸的麦穗被收割下来,装满了一车又一车。经过称重,亩产达到了 650 斤,远超预期。老周和村民们拿着刚收割的小麦,激动地说:“这是咱们沙漠里种出来的小麦,比镇上买的还好吃!以后咱们再也不用怕粮价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