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螺丝人生梦 > 第124章 新旧文化冲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七月的强胜科技园区,绿树成荫的新厂区里却弥漫着一股看不见的硝烟。冲突最先从食堂开始——大学生们抱怨菜品太油腻,要求增加沙拉和轻食;老师傅们则觉得那些生菜叶子喂兔子还差不多。

现在的年轻人,干活不行,吃饭倒挺讲究。午餐时分,老赵看着隔壁桌几个只打了青菜和鸡胸肉的大学生,忍不住摇头。

这话被正好路过的李明听到了。他端着餐盘站在原地,进退两难。

下午的周例会上,冲突升级了。

我建议推行弹性工作制。新上任的人事主管,毕业于名校mbA的孙悦提出方案,核心工作时间确保在岗,其他时间可以灵活安排。

胡闹!生产部主管老周第一个反对,生产线停一秒都是损失,怎么弹性?

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

什么信息化!老周打断她,机器是要人操作的,人都不知道在哪,怎么操作?

会议不欢而散。

更严重的冲突发生在第二天。李明带领的技术改进小组提出要改造一条老生产线,用自动化设备替代部分人工操作。

我在这条线上干了十年,老师傅张大山情绪激动,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现在说要改,问过我们这些老人的意见吗?

张师傅,我们做过测算,李明尽量保持耐心,改造后效率能提升30%,还能降低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张大山冷笑,我们不怕吃苦,就怕有些人变着法儿要淘汰我们这些老人!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强子一直没有说话,默默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他注意到,老员工们大多面露忧色,而新人们则一脸不解。

今天就到这里。强子突然宣布散会。

会后,他独自在园区里散步。研发中心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而与之相邻的老车间里,老师傅们还在用最传统的方式调试设备。一墙之隔,仿佛两个世界。

晚上,强子把阿梅叫到办公室。

你怎么看最近的这些矛盾?

阿梅叹了口气:新人们觉得老员工顽固,老员工觉得新人不懂实际。说到底,是缺乏理解。

那就让他们互相理解。

强子想出了一个主意:举办岗位互换日。

消息一出,反对声四起。

让我去坐办公室?我宁可加班!张大山第一个不情愿。

去车间干活?我这西装很贵的。孙悦也面露难色。

但在强子的坚持下,活动还是如期举行。

第一天,场面相当尴尬。张大山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手足无措。孙悦穿着借来的工装,在车间里寸步难行。

这表格怎么填?张大山第三次问秘书。

这台机器怎么操作?孙悦小心翼翼地问旁边的工人。

第二天,情况开始变化。张大山发现办公室工作并不轻松,各种报表、流程让他头晕眼花。孙悦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亲手做出了一颗螺丝。

没想到这么不容易,休息时,孙悦揉着发酸的手腕对张大山说,每个环节都要这么精准。

张大山叹了口气:你们做那些方案也不容易,要考虑那么多因素。

李明和老师傅们的互换更有意思。在车间呆了一天,李明才发现很多在图纸上完美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老师傅们在研发中心待了一天,也明白了那些的理论确实有用。

互换活动结束后的周末,强子组织了一次户外拓展。 deliberately 把新老员工打散分组。

在一个需要协作完成的项目中,张大山和李明分到了一组。开始时两人还别别扭扭,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彼此的优点——张大山的经验能避免很多坑,李明的创新思维则能想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没想到你这小子还挺有主意。休息时,张大山递给李明一瓶水。

张师傅您的经验才是真宝贵。李明诚恳地说。

周一的例会上,气氛明显不同了。

关于弹性工作制,孙悦先开口,我重新做了方案,只适用于行政和研发部门,生产部门维持原制度。

我们技术组的生产线改造方案也修改了,李明接着说,保留了核心的人工环节,只对辅助工序进行自动化改造。

老周点点头:这样还差不多。

强子看着这一幕,心里明白,问题远没有完全解决。但只要开始了对话,就有了希望。

下午,他偶然经过车间,看见张大山正在教李明如何通过听声音判断设备运行状态。

这个频率说明轴承该上油了,张大山专注地听着,书上可学不到这个。

李明认真地点头,在本子上记着。

而在研发中心,孙悦正在向几个老师傅解释新的绩效考核制度。

不是要为难大家,是为了让干得好的同志得到应有的回报。

老师傅们若有所思。

下班时,强子站在园区中央的广场上。夕阳西下,新老员工三三两两地走出厂区。有的还在激烈讨论工作,有的已经约好一起去吃饭。

文化冲突不会一夜之间消失,但理解和尊重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强子知道,这只是开始,但只要方向对了,路再远也能到达。

新旧文化的融合,就像淬火工艺——需要恰到好处的温度和时间,急不得,也慢不得。而他要做的,就是掌握好这个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