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螺丝人生梦 > 第167章 申请国家级专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轴承钢研发成功的喜悦还未散去,新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

周一早晨的会议室里,专利代理事务所的李律师正在讲解专利申请的要点。ppt上密密麻麻的法律条款和专业术语,让研发团队的年轻人们面面相觑。

专利权利要求书的撰写至关重要,李律师推了推金丝眼镜,每一个用词都需要精确到标点符号。比如和由...组成在法律上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小杨忍不住小声嘀咕:这比做实验还难。

强子坐在会议室后排,若有所思。他想起多年前第一次接触技术图纸时的茫然,那时的他同样被那些线条和符号搞得头晕目眩。

李律师,强子突然开口,能不能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举个例子?

李律师愣了一下,随即会意:好比你们研发的轴承钢,如果说某种元素,意味着还可以添加其他元素;如果说由...组成,那就不能再添加其他元素了。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接下来的日子,研发中心变成了另一个战场。白天,团队要继续优化工艺,准备量产;晚上,则要配合专利律师整理技术资料。

最困难的是撰写技术交底书。博士带着几个核心成员,连续熬了三个通宵,试图把五十一次实验的心血浓缩成几十页的技术文档。

这个工艺参数要不要写进去?小杨指着实验记录,这是我们的核心机密啊。

写少了可能保护不充分,写多了又怕泄露技术诀窍。博士也很纠结。

第四天晚上,强子拎着夜宵来到会议室。看到团队成员们个个眼圈发黑,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给大家盛好热汤。

先吃饭。强子把碗递到每个人手里,记得我们研发时说过的话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等大家吃完,强子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图:我们把技术分成三个层次:必须公开的、可以模糊表述的、绝对保密的。

这个思路让团队豁然开朗。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为了准备专利申请需要的对比实验数据,团队需要与进口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性能对比。

那是个周六的凌晨,强度实验室里正在进行最后的疲劳测试。突然,设备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进口样品在测试到第87万次循环时出现了裂纹,而他们的样品已经顺利突破了100万次。

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但强子却示意大家安静。

把测试继续下去,他说,我们要知道极限在哪里。

当晨曦透过窗户洒进实验室时,测试结果出来了:他们的轴承钢在同等条件下的疲劳寿命达到进口产品的1.3倍。

这个数据,成为了专利申请中最有力的支撑。

在准备材料的间隙,强子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他请来了市知识产权局的退休老专家,给团队上了一堂特殊的课。

老专家已经七十多岁,说话慢条斯理:我经手过上千件专利申请,见过太多技术很好却因为表述不当而被驳回的案例。

他拿起团队起草的技术交底书,仔细看了很久,然后说:你们太注重技术细节,却忘了说清楚最核心的创新点在哪里。

在老专家的指导下,团队重新梳理了申请材料,把创新点聚焦在独特的合金元素配比及热处理工艺这个核心上。

提交申请的前一天,强子把团队带到研发中心的露台上。夜色中,他给每个人发了一个信封。

这里面,强子说,是你们这几个月加班的所有记录。不是要给你们看加了多久的班,而是要你们记住,我们为这个突破付出了多少。

小杨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简单的清单,记录着他这三个月来加班的每一个夜晚。看着看着,他的眼眶湿润了。

第二天,当团队带着厚厚的申请材料来到知识产权局时,接待他们的审查员看到材料的厚度都吃了一惊。

很少有企业能把技术交底书写得这么详细。审查员翻看着材料,特别是这些对比实验数据,很有说服力。

在等待受理的过程中,强子注意到大厅里展示着一些知名企业的专利证书。他站在那里看了很久,直到团队成员来叫他。

回去的车上,大家都沉默着。强子突然开口:你们知道吗?很多年前,我们只能买别人的技术,用别人的专利。今天,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了。

一个月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审查员发来了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对几个技术特征提出了质疑。

那是个不眠之夜。团队聚集在会议室,逐条分析审查员的意见。有些问题确实切中了技术的薄弱环节,需要补充实验数据;有些则是出于对新技术的不理解。

这是我们改进的机会。强子鼓励大家,审查员的问题,正好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技术。

又经过半个月的补充实验和材料准备,团队提交了答复意见。当最后一份补充材料寄出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然而,强子却在这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从下周开始,你们每个人都要学习专利知识。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专利池。

小杨不解:有专利律师不就行了?

技术是我们做的,我们最清楚哪里需要保护。强子说,而且,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在等待最终结果的的日子里,研发中心多了一个新的展示区——专利墙。上面已经预留好了位置,等待第一个国家级专利的到来。

这天下午,强子收到李律师的电话。挂掉电话后,他在办公室里静坐了很久,然后才走到研发中心。

同志们,他的声音很平静,我们的专利申请,通过了。

短暂的寂静后,欢呼声几乎掀翻了屋顶。

强子看着欢庆的人群,悄悄走出实验室。他来到那间保留着老设备的实验车间,站在那台二手冲压机前。

老伙计,他轻声说,我们也有自己的专利了。

窗外,阳光正好。强子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创新的道路上,他们还要申请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专利。

但今天,他们可以为自己骄傲——这群从生产一线走来的制造人,终于在自己的技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