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 > 第97章 以最低的成本接连光复两州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7章 以最低的成本接连光复两州城

第一百零九日

初夏的江州城在晨雾中舒展,钟鹏举站在斑驳的城墙上,晨风裹挟着江水的腥甜扑面而来,吹散了他鬓角的硝烟。

脚下的青砖浸透昨夜激战的痕迹,焦黑的箭簇与破碎的盾牌在晨光里泛着冷芒,却掩不住远处彭蠡湖(鄱阳湖)泛起的粼粼金光。

他的目光掠过城东角的残垣——那里曾是林积容扔下的天雷炸响的地方。守军的惨叫至今仍在耳畔回响。还有四个城门和州衙附近那几支扮作商队的伏兵,利刃出鞘时划破夜幕的寒光,与城外接应部队的战鼓一同撕开了江州的防线。

钟鹏举摩挲着腰间的钨钢利剑,冰凉的触感提醒着他这不是梦境。

穿越而来的记忆与眼前的旌旗交叠,当他与杨璧率两千精锐死士直捣江州衙署,看着南北大营守军在其首领头颅示众后作鸟兽散,那种改写历史的震撼仍在血脉中奔涌。

朝阳攀上滕王阁飞檐,万千金线倾泻在江面,染红了退潮后露出的嶙峋礁石。

接连光复两个富饶的州,人口两百余万,占了杨吴政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

钟鹏举深吸一口气,胸腔里胀满胜利的快意。这座长江要隘如今握在掌中,而属于他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钟鹏举把州府库房的财物全部封存起来留给即将上任的李应武刺史,自己则把勾洪书房地下室里的私人财物五十万两白银留下来。

钟鹏举命令钟华昌在书房原址那里建一座防御使和团练使指挥所供他自己办公室使用。

洪州和江州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艰难的攻城战,都是依靠自己的一个月提早布局,以奇袭、里应外合、再加斩首等低成本的方式解决。

钟鹏举预想中的钟家村和江县防御战也没有出现,两个地方夜以继日修筑的防御工事也没有派上用场,当然钟家村村外的夹道口之战却打得非常漂亮。

两次奇袭都没有殃及老百姓。

此次江州城之战的胜利,为杨吴政权发展筑牢根基。而钟鹏举,也将凭借自身智慧与勇气,在这乱世中,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传奇之路。

江州军是被钟鹏举彻底打趴打服的第一支军队。他的百姓军歼灭和改编了七万余大军!

钟鹏举虽然不喜欢降兵,但事实上收了五余万降兵。

除了王国强和邓六军第一批降兵六千六百以外(六千继续留在军队,另外六八转到后勤队伍和到工厂做工匠),其余的全部准备暂时放去工厂做事和搞基建,同时每日保留两个时辰的军事训练。

江州兵大多熟悉水性,钟鹏举想最终把这六万兵马分一半到海军中去。

钟鹏举目前自己的嫡系部队(含外镇兵),加上新兵有一万五千人。钟鹏举的打算是把他们留守钟家村、江县、江州和洪州,守住自己的大本营。

然后再从六万降兵这里重新练出新的野战部队,作为南征北伐的班底。

钟鹏举同样补发了江州城所有投降将士两个月的军饷,以稳定军心。

接下来钟鹏举将对他们进行两日的整军运动,让这些投降的军队初步打上他自己的烙印,日后再逐步改造成为合格的百姓军队伍。

钟鹏举除了参战部队每人奖励一贯钱以外,对提前潜伏进城的敢死队,每人奖励多五贯钱;

对斩首勾洪的钟君权奖励100两白银,对进攻东门受阻时及时组织攀墙的林积容奖励100两白银,对拼命冲去打开东门瓮城城门开关的那名士兵奖励100两白银,并连升三级;

对积极参与劝降有功的原江州将士,如李松、邓六军等数千人每人给予1贯到10贯钱不等的奖励。

钟鹏举的举措深得军心。

钟鹏举发布了安民告示,并历数了勾洪的“十宗罪”,为自己的讨伐行动正名。

江州老百姓苦勾贼久矣。

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江州名流乡绅带领江城老百姓前来跪迎钟鹏举,感谢他率军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座大山。

鉴于府衙损毁严重。

钟鹏举在旁边的一块空地上接见了他们。

他当即宣布,开仓放粮,赈济有困难的老百姓。

钟鹏举命令准备酒水招呼他们,与民同乐。他同时命令大犒三军三日。

光复洪、江二州是他自己的一件大事,也是穿越过来后的一个新起点。

江州是南北方交通的要道、枢纽,在杨吴政权统治下,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同时,江州与其他割据政权有一定的经贸往来。

洪州聚集了一大批商贾、政客,商业繁荣。由于人口的增加,江西道经济快速提升,成为杨吴政权少数的人口、经济大省份。同时,洪州的手工业也较为发达,例如纺织、陶瓷等行业,为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洪州地处交通要道,有利于货物的运输和贸易往来,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江州和洪州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文化氛围较为浓厚。北方移民带来的先进思想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传播和融合,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在宴饮过程中,在一众文人学子的请求下,钟鹏举“勉为其难”地即席挥毫,写下数篇诗文,与民同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多次到江州,此词虽未直接描写江州景色,但表达了他在贬谪期间的孤独寂寞之情,与他在江州的经历有关。

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体现了他词风悲情婉约的一面。

钟鹏举作为一个穿越者心里一直孤苦凄凉,所以他偏好这种格调的诗词,不过这种情绪与当前攻破江州城后的普遍喜悦的气氛不太吻合。

钟鹏举解释道自己想早点统一分割了六七百年的中原故土,所以经常“把盏凄然北望”。林积容和杨璧听了,心疼不已。众人心里暗暗赞叹,好一个有远大抱负的钟节帅!

一名知名文人感叹道:“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钟鹏举的超级迷弟杨璧,满脸陶醉地说:“词中还运用了比兴手法,如‘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以常见之景概括人生矛盾,言近旨远,辞浅意深,富于哲理。同时,此词不用典故,不尚藻绘,词语平妥精粹,情感充盈于声调,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到感染。”

《满江红?登浔阳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浔阳游,骑黄马。

岳飞在抗金过程中,曾经过江州等地。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绍兴七年(1137年),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

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首抒情感怀词。

这是钟鹏举对岳飞诗词的偏爱。

钟鹏举借此词中表达了他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江州等地在战乱中的景象。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以时间为序,从“想当年”的回忆,到“到而今”的现实,再到“何日”的期盼,最后“却归来”的想象,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明快,沉郁悲壮,感情真挚浓烈,极具感染力,体现了钟鹏举豪放词的特点。

上面两首词都是上乘之作,并且又是即兴之作。在场所有的人都对钟鹏举佩服得五体投地。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钟节帅的文才真是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