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 > 第236章 平台很重要,时势更重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6章 平台很重要,时势更重要

前面我提到,在刘邦的身边,聚集了众多英勇之士,诸如拥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樊哙,擅长征战的夏侯婴,以及周勃等人。正是这些人的鼎力相助,使刘邦最终得以问鼎天下,其功绩不可谓不显着。

有道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刘邦的草台班子中,每个人皆有其独特的长处和优点,或善于谋略,或长于攻伐,或精于决断。而刘邦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他们在这一平台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日积月累,这些人才逐渐成长为卓越的军事将领。

当然,平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除此之外,持续不断的历练同样关键,正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在战争中尤为显着。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对兵法和军事理论的学习。除了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兵法,我还汇编了一些战争案例,涵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未来,我们将在学堂中共同学习和探讨这些内容。在此,钟鹏举巧妙地将那个世界mbA的案例教学法引入了当前的课堂之中。

刘邦起兵后,凭借策略得当,势力迅速扩张,为这群老兄弟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遇和平台。

这群老兄弟不负众望,个个勇猛果敢,一路披荆斩棘,屡建奇功。刘邦对老兄弟的封赏亦十分慷慨,进一步激发了樊哙、周勃等人立功报国的强烈愿望。

有道是,神箭手皆由箭矢磨砺而成,常胜将军皆由战火锤炼而出。此言置于刘邦之“狐朋狗友”身上,可谓恰如其分。将军们的赫赫战功,往往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士兵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结果。

历史洪流对个人的洗礼,不仅限于士兵,更深刻地影响着将领。高度组织化的军队对个人的助力之大,远超个人单打独斗所能触及的巅峰。究竟是英雄造就时势,还是时势成就英雄?我认为,应是二者相互成就。

不管是樊哙也好,还是夏侯婴、周勃也罢,甚至包括刘邦本身,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所谓的将才、帅才或谋才。他们都是在历史变革的洗礼中,历经无数磨砺,才最终达到了辉煌的成就。

刘邦早期的团队规模并不庞大,因此在大小战役中,他的这些“狐朋狗友”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当时的人力资源有限。

从平定沛县,到对抗秦军,再到楚汉争霸,每一次战斗,这几位要么运筹帷幄,要么亲临战场,总之无人懈怠。

而每一场战役,都是他们学习与成长的宝贵经历。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深耕某一行业或岗位日久,终将成长为该领域的大小专家,作战亦是同理。

天天打,月月打,打得多了,只要能活下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经验和体会。这些经验和体会,就是这些人宝贵的财富,也是成就这些人的基石

此外,刘邦的团队中不仅有张良、韩信这样的杰出导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加之众多实践机会的锤炼,如此优越的条件,想不脱颖而出都难。

你们不会打仗,由我教你们。我现在能放心的让林积容和杨碧独当一面。你们当中不少人在原江州、虔州和杨吴政权的军队中打过战,等你们彻底忠诚于我,熟悉我百姓军的武器和打战理念后,我也会让你们独当一面,建功立业。

刘邦起兵仅三年便荣登汉王之位,随后又与项羽激战四年,终成九五之尊。短短七载,刘邦率领一众兄弟,从沛县起步,逐步问鼎天下。在此势力扩张之际,这些兄弟们获得了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简言之,正是追随刘邦,他们才逐步获得了担任“官职”的良机。

毕竟,唯有占据一席之地,方能大展宏图,此乃古今通理。

以刘邦的连襟樊哙为例,根据《史记》的记载,樊哙在战争期间的官职变迁如下:从舍人晋升为郎中,再升至郎中骑将,进而担任将军,最终官至左丞相。其爵位也逐步提升,从国大夫、列大夫、卿,直至贤成君,最终被封为顶级的列侯,食邑不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樊哙最初受封的国大夫已是高爵。若非追随刘邦起义,以樊哙的出身,在秦朝他只能在公士、上造等低级民爵范围内徘徊,若无意外,一生难及国大夫之高位。正是跟随刘邦,樊哙才得以突破阶级束缚,走向飞黄腾达之路。

另一个飞黄腾达的例子就是萧何。

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

功臣们普遍认为,平阳侯曹参在战争中身负七十多处创伤,攻城略地,战功卓着,理应位居功臣之首。起初,刘邦也打算如此安排座次。然而,后来有人提出萧何的功绩更为显赫,刘邦认为此言有理,便将萧何排在了首位,并赐予他“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在两汉时期,除了曹操和董卓,萧何是唯一享有这一殊荣的人。

因此,如今在各县县衙供职的各位官吏和皂隶,你们应当勤学苦练,先致力于将本县治理得当。待时机成熟,再委派你们前往归属我方的六个州数十个县担任主官。我们亟需大量能够胜任一县一州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通过这种方式,你们同样可以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并非只有战场才是唯一的舞台。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樊哙、萧何和夏侯婴等人实现了从平凡到举世闻名的华丽蜕变?难道是某种神秘力量助他们觉醒?抑或他们在机缘巧合之下,掌握了某种迅速成功的秘诀?

我认为,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毕竟,他们均生于乱世,且身处社会最底层。身处底层,他们无所畏惧,敢于拼搏。

这些人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关键在于他们选择了正确的领路人,加入了优秀的团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只要跟对了人,获得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便能纵横驰骋于疆场。

既然已是无畏一身,烂命一条,何不甩开膀子放手一搏?或许,正是这一搏,便能开创出辉煌的成就,不仅为自己带来一生的荣华富贵,更是为子孙后代奠定几百年的基业,福泽绵长。

一个人的努力博取几代人的幸福,即便是没有了性命,也是值得的。更何况还有活下去的可能性。

可以说在面对历史机遇的时候,他们抓住了这个机遇,他们不惜命,尽最大的力量来辅佐刘邦。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再加上刘邦对他们的信任,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然后,才有了他们的建功立业的,才有了他们个个的不凡人生的。

后来刘邦也说他为何能打败强大的项羽,就是依靠能筹措钱粮的萧何,能运筹帷幄的张良,善于打仗的韩信。

而项羽之所以失败,说他连一个范曾都不能用。

韩信,原在项羽手下做中军校尉,但未能在项羽手下获得重用,于是他决定投奔刘邦。

英布,秦末汉初名将,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起初是项梁的人,后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总是充当战争的急先锋角色,他经常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面。说他是项羽手下一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尖刀,一点都不为过。封九江王,后被舌辩名臣隋何策反,叛楚归汉。

陈平,项羽手下做谋士,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陈平在楚汉战争最关键的时候,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果然中计,从此不再信任范增,疏远他,范增也察觉到,于是就离开项羽。

张良起初是刘邦的部下,后被项羽笼络过去。然而,项羽未能留住张良,张良最终又回到了刘邦的身边。刘邦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因此放手任用有才干的人才。但他未曾意识到,能够识人用人,团结各类能人为己所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

因此,刘邦凭借其卓越的组织能力,成功奠定了天下基业。他那群原本缺乏军事素养的伙伴,在随他征战的过程中,通过实战的不断磨砺与学习,再加上韩信这样军事天才的运筹帷幄,最终击败了强大的项羽,其脱颖而出实属必然。

有句老话叫做,时势造英雄。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神秘力量和快速成功的办法,樊哙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后来成为出众的军事人才,无非就是一点,那就是时势造英雄。

刘邦的“狐朋狗友”不少,他们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主要是两个原因:

其一就是本身有一定的悟性和能力,因此才会在刘邦的平台上得以发挥;

其二,就是不断的历练和不断的学习,才让他们能不断的成长,最终有所成就。而他们在有所成就的同时,更成就了刘邦的王图霸业,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道理所在。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刘邦在秦末那个特定的时代里,为这些人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这些人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自己。

我们目前也是处于几百年的乱世里。各方割据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这正是我等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势。

这正是造英雄的时势!

一个名叫揭庆飞的军官问道:“我们从未亲自指挥过战斗能成为英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