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 > 第325章 釜底抽薪:亲政,革职,诛九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5章 釜底抽薪:亲政,革职,诛九族

第二百二十三日

吴王杨隆演听从特种作战营营长李明磊的建议,于卯时发布“亲政诏”。

卯时(凌晨5点至7点)为最适配的发布时辰——既契合“日出承天”的正统象征,又能快速启动城防部署、文书传递与舆论宣传,最大化政令的合法性与执行力。

奉天承运,吴王诏曰:

徐温父子,久窃国柄,独揽朝纲,倒行逆施,蠹害社稷。朕自嗣位以来,受制于奸佞,政令不行;朝野上下,侧目屏息,敢怒而不敢言。徐温更私蓄甲兵,密布党羽,视朕如傀儡,视宗庙如无物,其心可诛,其罪难赦!

今徐温狗急跳墙,遣四万禁军围逼宫城,意图弑君夺位,倾覆大吴基业。朕仰赖天地庇佑,将士用命,已率心腹精锐挫败其谋,禁军溃散,逆迹昭彰。此非朕之幸,实乃天道恢恢,奸邪难容!

朕年已弱冠,当亲理万机。兹布诏令,咸使闻知:

一、即刻革除徐温一切官职爵位,削去其子徐知询、徐知谏、徐知诰等所有职衔,贬为庶民。

二、以谋逆大罪,诛徐温九族,凡参与宫城之变者,无论主从,除主动投降和起义者一律枭首示众并祸及妻儿。

三、朕自今日起亲政,总揽军国大权,朝野内外悉听朕命。

今特敕:徐温同党速速放下武器,停止攻打广陵,即刻退回原驻之地候命。若执迷不悟,继续作乱,定以谋逆罪论处,株连九族,绝不宽宥!沿途州县守令,当整饬兵甲,奋起阻击逆党升州、润州、宣州军队,凡有功者,裂土封侯;若开门揖盗,同坐死罪!

另,封骠骑大将军陈汉权为广陵城防元帅,总领都城防务;沈彬、李明磊、钟晓为副将,分掌宫城宿卫、外城布防、军备调度之事。诸将须同心同德,拱卫京畿,如有懈怠,军法从事!

封钟鹏举为升州、润州、宣州大都督,封林动和韩立为禁军左右雄武军都指挥使。

布告天下,咸使知朕意。

吴王 杨隆演

古代帝王以“天子”自居,政令发布需呼应“天道时序”。卯时为日出之际,辰时为日升中天之初,均象征“阳气升腾、清明开启”,与“亲政除奸、拨乱反正”的政治意涵高度契合:

亲政本质是“终结昏暗(权臣专权)、重开清明”,日出时辰发布政令,暗含“朕承天命,如日初升,廓清奸佞”的隐喻,强化政令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如《礼记?玉藻》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朝,辨色始入”,“辨色”即黎明时分(近卯时),是帝王处理重大政务的传统时段,亲政令作为“改易朝局”的大事,自然遵循此礼制。

对比其他时辰:子时、丑时(深夜)过于隐秘,易被解读为“心虚仓促”;午时(正午)虽阳气最盛,但多用于祭祀、行刑,与“布政”功能不符;申时、酉时(午后)临近日暮,象征“阳气渐衰”,与亲政“开新局”的寓意相悖。

政令需经“草拟-用玺-誊抄-分发”流程,凌晨时段完成最终审定;卯时天光渐亮,翰林院、中书省等机构官员已到岗,迅速将政令誊抄为多份“敕牒”,通过驿马、快舟分送各州府——若选择午后发布,当日仅能完成文书准备,次日才能启程传递,延误军政响应时机。

政令发布后,城门开启时(通常卯时启门)立即张贴于城门口、市集等公共场所,百姓晨起出行时便能知晓“吴王亲政、诛除徐温”,迅速形成“人心向顺”的舆论氛围。

卯时三刻,广陵城宣和门的城楼上骤然升起黄旗,两名内侍手捧鎏金托盘,将誊抄工整的亲政讨徐令贴在城楼两侧的告示栏上。

守城士兵敲响铜锣,高声宣读诏令内容,锣声与宣读声穿透晨雾,迅速席卷广陵城的每一个角落。这份措辞凌厉的诏令,如同一颗巨石投入激荡的湖面,让各方势力陷入剧烈的震荡与抉择。

骠骑大将军陈汉权在府中接到诏令时,正与沈彬、李明磊、钟晓议事。他猛地拍案而起,将腰间的鱼符掷在案上:“吴王亲政,乃大吴之幸!”当即传令全军:各营将士披甲执锐,半个时辰内集结于宫城外校场。

校场上,一万五千临时招募的城防军、钟鹏举百姓军的两个营与宫城宿卫列成整齐的方阵。陈汉权手持诏令高声宣读,当念至“诛徐温九族”“军法从事”等语时,士兵们举戈高呼“吴王万岁”,声震云霄。

沈彬随即接管内城和宫城宿卫,将原徐温安插的亲兵尽数替换;李明磊带着副将巡视外城,加固城门防御,将前膛炮和轰天炮分一半部署在外城城头;钟晓则直奔军器监,清点火药、箭矢,确保军备供应——新任命的城防核心在诏令发布后一个时辰内,已完成广陵城的防御布防,用行动彰显对新政权的效忠。

中书省衙署内,官员们围在抄录的诏令前,面色各异。

曾任徐温幕僚的户部侍郎周光远,手指微微颤抖,冷汗浸湿了官袍——他早年依附徐温得以升迁,此刻“诛九族”三字如利剑悬顶。数十名同样与徐温有牵连的官员聚在角落窃语,有人主张连夜出逃,有人则盘算着交出徐温私函以表忠心。

而吏部尚书张承业等旧臣则面露喜色。他当即率十余位官员赶赴宫城,伏在宣和门外请见:“臣等恭贺陛下亲政,愿竭尽所能,辅佐陛下廓清奸邪!”杨隆演在偏殿召见他们时,张承业主动献策:“可速派使者前往楚州、宣州,晓谕各州守令,明示顺逆之理。”朝堂之上,以是否依附徐温为界,迅速形成“效忠派” 与“惶恐派”,昔日的权力平衡彻底崩塌。

广陵城的市集刚开市,诏令内容已传遍街巷。卖早点的摊贩放下手中的勺子,驻足听着告示前的宣读;挑着货担的行商停下脚步,与同行议论纷纷。“徐温那老贼早该杀了!”“吴王亲政,以后日子该好过了!”不少百姓拍手称快,他们早已厌倦徐温专权时的苛捐杂税,对亲政令充满期待。

但也有商户面露忧色。城西绸缎庄的老板王掌柜紧锁眉头:“徐温的军队还在城外,万一打进来,咱们的铺子可就完了。”他急忙吩咐伙计关店歇业,将贵重货物藏入地窖。

城门口的守卫发现,当日出城逃难的百姓比往日多了一成,而进城的驿马则络绎不绝,皆是各州府派来打探消息的密探。

润州的徐温大营中,传令兵跌跌撞撞闯入润州宿卫帅帐,将广陵送来的诏令递到被冲击波震伤内脏的卧床不起的徐温手中。徐温展开绢帛,目光扫过“诛九族”“贬为庶民”等字句,气得浑身发抖,猛地将诏令撕得粉碎:“竖子敢尔!老夫一手扶持他上位,如今竟要取我性命!”

徐温当即在病榻边召集润州城将领议事,在连续吐了四口鲜血之后,虚弱地说道:“集结兵力,即刻攻打广陵,老夫要亲手宰了杨隆演!”但帐下将领却反应冷淡。

曾随徐温征战多年的一名副将低声劝道:“将军,广陵城防已固,钟鹏举军队架起了数百门火炮,神仙都抵挡不住,何况血肉之躯。且诏令已传天下,我等已成叛逆,各州府未必会响应。”

徐温浑浊的三角眼环顾四周,发现不少将领眼神闪烁,显然已心生动摇——他们的家眷多在广陵,诏令中“株连九族”的威胁如同一把枷锁,牢牢拴住了他们的手脚。

徐温见众将迟疑,又抛出诱饵:“若拿下广陵,老夫登基后保你们封侯拜相!”但回应他的只有沉默。一名亲兵悄悄入帐禀报:“将军,方才已有十三名将领带着亲兵出逃了。”徐温瘫卧在病榻上,望着帐外阴沉的天空,再一次感到了深入骨髓的绝望。

众将望着徐温病榻前那大半盅吐出的血,心里也是绝望透顶……

宣州刺史李从厚接到诏令时,正与徐温派来的监军商议粮草调度。他反复摩挲着诏令上“裂土封侯”“同坐死罪”的字眼,陷入两难。宣州军中有半数是徐温旧部,但州内百姓对徐温积怨已久,若起兵响应徐温,恐引发民变;若归顺吴王,又怕徐温事后报复。

就在李从厚犹豫不决时,幕僚献上一计:“刺史可令在路上的军队暂按兵不动,先派使者前往广陵探探虚实,同时整饬军备,若吴王势强则归顺,若徐温胜则相助。”李从厚采纳了建议,对外宣称“病重不能理事”,暗中却派亲信携带厚礼前往广陵,既向杨隆演表忠心,又观察城防虚实。

而前吴王杨行密旧部秦裴因为在宣州早被边缘化,他私自带领自己的数百亲信夜以继日地赶往广陵城勤王。

类似的场景在徐温义子徐知诰掌控的昇州等地轮番上演。大多数徐温同党既不敢公然违抗诏令,又不愿轻易放弃权力,纷纷采取“观望策略”,停止向广陵进军,坐等局势明朗。

只有少数徐温的死忠分子,如常州团练使王彦章,仍在集结兵力,但他发现,原本应响应的周边州县都按兵不动,自己已成孤家寡人。

与此同时楚州刺史李承嗣率领勤王的五千兵马正在马不停蹄地赶路,离广陵城还有一日的行程。当李承嗣在路上接到诏令后,当即召集部将宣布:“徐温谋逆,天人共愤,我等当遵奉王命,阻击逆党!加快速度,迅速赶往广陵!”

他命人回到楚州传令迅速关闭城门,在淮河渡口架设鹿角,派水师巡逻,严禁任何徐温势力的船只通行。同时,他还派人将诏令抄录多份,张贴在州内各县城门口,安抚百姓,稳定人心。

广陵城外,徐温控制的四万禁军溃散后,除了林动和韩立控制的两万余兵马,残余兵力仍有三千余人聚集在三里坡附近。当诏令传到徐虎军中时,士兵们瞬间炸开了锅。

“家眷还在城里,要是反抗,家人都得死!”一名士兵哭喊道,当即扔下兵器,要去广陵投降。更多的士兵纷纷效仿,一时间,投降的人流源源不断涌向广陵城门。

徐虎见状,只好带领两百名亲卫逃往润州。

以林动、韩立为首的将领,看着麾下士兵人心惶惶,只得提前召集部众表明心迹:“吴王已下亲政令,徐将军大势已去,我等若继续抵抗,只会自取灭亡。吴王不计前嫌,封我们俩为左右雄武军都指挥使,这是对我们所有弟兄的肯定和信任,大家的身家性命可确保无虞!”

他们率两万余名士兵向钟鹏举军的李明磊归建并表示愿意追随钟节帅征战天下,被李明磊暂时编入外城布防军。而林动和韩立军中少数激进分子不愿归顺,带着千余人向西逃窜,却在途经高邮时,被当地守令率军阻击,尽数擒获。

江淮其它地区,如高邮、宝应等州县守令也纷纷响应。高邮守令组织乡勇,配合驻军在要道设卡;宝应守令则打开粮仓,接济因战乱流离的百姓,同时派人向广陵输送粮草,以示效忠。这些州县深知,徐温已失人心,归顺吴王是唯一的自保之道,若稍有迟疑,恐被冠以“同党”之名,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广陵的吴王亲政的消息很快传到吴越国都城杭州。吴越王钱镠召集谋士商议,谋士们一致认为:“杨隆演亲政,徐温势衰,大吴内乱已起,我等可在常州前线持续施压,伺机攻占更多的战略要地。”钱镠采纳建议,下令常州前线伺机进攻,边境军队加强戒备,严禁双方使者入境,同时派人密切关注广陵局势,等待渔利之机。

常州前线钱传瓘则继续按照原计划,挟狼山江大胜杨吴水师的声势,水师长驱直入,逼近广陵城。

杨隆演的亲政讨徐令,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大吴政权的权力病灶。诏令发布当日,广陵城完成新防务体系的搭建,徐温核心势力陷入崩溃,沿途州县纷纷归顺,一场可能引发更大战乱的危机,在政令的震慑与引导下,逐渐向有利于新政权的方向发展。

但这场权力的博弈远未结束。徐温仍在润州负隅顽抗,吴越等外部势力虎视眈眈,朝堂内部的旧臣派系尚未完全肃清。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份卯时发布的诏令,已为杨隆演亲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昔日被权臣操控的傀儡君主,终于在这场政令引发的风云变幻中,真正握住了属于自己的权柄。

一更时分(19:00-21:00)。

一支五千余人的军队携带两百辆炮车悄悄离开了广陵城,消失在夜色之中,沈彬、林动和韩立三人目送着他们离开,心里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