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 > 第334章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4章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五更时分。

寅时(03:00-05:00),刚刚结束了一场紧张而漫长的军事会议的钟鹏举,疲惫之余却仍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就在此时,他接到了钟林倍紧急传来的军报:位于战略要地的白帝城内,六百余原籍归州和峡州的将士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趁乱出城投降。

在这批投降的将士中,有四百名将士表达了强烈的意愿,希望能够编入军队,继续为钟鹏举效力,驻守在当地的防线上;而其余的两百余将士则因家庭中缺乏男丁,肩负着家庭的重担,他们自愿解除武装,选择回乡务农,以尽家庭责任。

钟鹏举在听到这一消息后,不禁停下手中的事务,缓缓回望那遥远的归州和峡州方向。他的目光深邃,仿佛穿越了重重山峦,看到了那些将士们曾经的战场和家乡。

他心中不禁暗自叹息:“解甲归田,回归故里,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安详,这又何尝不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呢?”在这片刻的沉思中,钟鹏举的内心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将士们选择的理解与尊重,也有对自己未来道路的深深思索。

钟鹏举愉快地对前来报告的侦察搜索营信使说:“你告诉钟将军隆重款待他们,严格按我命令发放银两或等值财物,并大肆宣传。”

归州和峡州将士的出城不那么简单,这也是地域认同的撕裂与信任危机。

“归州和峡州兵”这个身份是关键。归州(今湖北秭归)、峡州(今湖北宜昌)位于白帝城下游,地理上、文化上更亲近荆楚而非巴蜀。他们的投降,向城内其他蜀地籍(如成都、梓州)的守军传递了一个尖锐的信号:“我们并非蜀人,为何要为此地死战?”

这会立刻在守军中制造出“我们”和“他们”的区分,引发深刻的猜忌。蜀籍军官会怀疑这些“外乡兵”的忠诚,可能在布防、配给上加以歧视和限制;而尚未投降的其他外籍士兵则会感到被孤立和监视,这种不信任感会严重削弱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这也提供了一条“可接受的”求生路径:

投降者的两种选择(参军或务农)极具示范效应。它告诉城内守军:投降并非绝路和没有尊严,对方提供了体面且人性化的出路。

对于职业军人:加入钟鹏举麾下,意味着继续吃粮当兵,甚至可能因为“阵前起义”而获得更好的待遇,职业路径没有中断。

对于厌战或思乡者:领取五两白银解除武装回乡务农,是一条保全性命、回归家庭的合法通道,避免了战败后被俘或屠杀的命运。

这种“有的选”的感觉,会极大地削弱“困兽犹斗”的死战决心。当人们看到一条活路时,拼死抵抗的意愿就会大幅下降。

动摇对统帅西方邺和朝廷的信心:

大规模成建制的投降,是对指挥官西方邺领导力的直接否定。守军士兵会想:“为什么他们宁愿相信敌人也不相信我们自己的将军?”

这会引发连锁质疑:西方邺的指挥是否得当?朝廷的援军真的能及时赶到吗?我们在这里死守,是否只是成都那些权贵们的棋子?这种对上层信任的崩塌,是军队士气瓦解的最致命因素。

证实了外界信息的真实性:

这些降兵必然带去了城外的最新消息:钟鹏举军力的强大(钢铁战舰、猛烈炮火)、后勤据点已失(断水断粮)、援军动向等。他们的投降行为本身,就是对“援军即将到来”这类官方宣传的最有力反驳。

城内守军会更倾向于相信这些“自己人”带来的信息,从而对当前绝望的处境有更清醒(也更悲观)的认识。

引发“从众效应”的担忧:

一旦有了第一批,就很难阻止第二批、第三批。守军军官会陷入恐慌,他们无法判断谁是忠诚的,谁正在暗中酝酿投降。这种猜疑的氛围会迫使更多人开始认真考虑投降这个选项,以免落在后面成为“顽固分子”而遭受清算。雪崩的开始,只需要第一块雪花的滑落。

作为穿越者,钟鹏举有自己的应对与放大策略。

钟鹏举绝不让这件事仅仅停留在一次事件层面。他立刻将其升级为一场心理战行动:

1.隆重接待,广泛宣传:他非常高调地接纳那四百名愿意效力的士兵,给予他们良好的给养,甚至当场赏赐,并让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例如故意释放俘虏、用箭射入城的传单)传回白帝城内。主题是:“弃暗投明者,必得厚待。”

2.兑现承诺,树立信誉:对于那两百名要求回乡的,他会发放路条和兑现承诺的回乡五两白银经营费和种子,护送他们安全离开战区。

此举是为了向城内证明:我军不嗜杀,鼓励放下武器发展生产;言出必行,信誉卓着。这与城内可能存在的缺粮断饷形成鲜明对比。

这五两白银(或等值的财物)对夔州巴蜀本地人同样有吸引力。如其留在孤城有可能死,不如领钱回家。

钟鹏举并不像其他人那样仅发放少量盘缠给解甲归田的士兵,而是将这五两白银作为士兵回乡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

五两白银(或等值的财物)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农民辛苦劳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难以积攒的纯现金收入。这样一来,是否会使得夔州的降兵都不愿重新编入军队,纷纷选择携银两回乡?若果真如此,钟鹏举也乐见其成。他不缺兵,他每占领一个地区希望得到的是广袤的土地、稠密的人口和丰富的物产,而不是一片废墟。

那些不愿领取白银而愿意继续跟随钟鹏举征战的人,是希望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志士。况且,在军队中,除了有固定的月饷之外,还能减免甚至完全免除家中的赋税。

钟鹏举日后若继续攻打蜀国,仍会接纳投降的将士,但未必在每个都会向愿意回乡的士兵提供如此大的一笔巨款。

这笔钱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救命的稻草,也可能成为招致杀身之祸的隐患。

夔州地区的白帝城将是钟鹏举占领的第一座具有真正巴蜀意义的城池,他希望在此树立一个典范,为日后顺利占领整个蜀国奠定心理基础。

3.精准喊话,分化瓦解:接下来的宣传重点将直接针对城内其他“归州、峡州籍”的士兵,以及所有非蜀籍的部队。内容将是:“你们的同乡已经做出了选择。你们还在为谁而战?家人在等待你们平安归来!”

这六百人的投降,是一次战略性的事件。它远不止损失了几百兵力,而是:

对内(钟鹏举部):证明了心理攻势的有效性,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验证了其怀柔政策的正确性。

对外(白帝城):它像一颗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将层层扩散,彻底破坏守军内部的信任基础,提供现实的求生范例,瓦解其核心抵抗意志,并为更大规模的投降铺平道路。

白帝城的城墙依然高大,但人心这道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防线,已经出现了第一道巨大且不可修复的裂痕。西方邺接下来要面对的,不仅是城外的炮火,更是城内弥漫的猜疑、恐慌和日益增长的求生欲。守城的难度,因此呈指数级上升。

西方邺的副手、夔州都虞候三十出头的李沐风正是峡州人士,他此刻处境尴尬。他早已耳闻家乡的变迁。尽管他不愿正视,但内心明白,夔州乃至蜀国,迟早都将落入钟鹏举的掌控之中。

他曾细致地向峡州和归州的探子询问钟鹏举的作战细节,这让他对这个征服者有了更为清醒的认知。自那六百余人趁乱逃跑出去投降后他身边还有数百个荆楚籍将士纷纷前来探问他的立场和态度。

他害怕西方邺对他起疑,连忙把他们打发走。

前晚西方邺的军令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烽火、快船和驿马传出。整个镇江军乃至武泰军的战争机器被迅速激活。

四路援军共两万五千人的水陆军队正汹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