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侦察营的军官表示:“若将五两白银赏赐给投降的农民士兵,其效果将是震撼性的。这不仅是一笔赏金,更是一个极具威力的信号:‘归顺于我,不仅能保住性命,还能获得在这乱世中安身立命的丰厚资本。’这种切实的利益诱惑,对于瓦解那些仅为糊口而战的巴蜀籍守军士兵的意志,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杀伤力。因此,这次一下子便有一千余人选择投降。”
侦察三营营长钟建德听后不禁也笑了,脸上露出两个小酒窝。
他说道:“白帝城高台戍卫的精锐弩兵有1500人;水兵500人;原驻1500人负责粮草囤积与救治伤员,现已被歼灭近300人;1000人作为预备队原驻东外城,在佯攻东门时被炸死400人;从龟陵城逃回400余人;除掉已投降的600余名原籍荆楚将士;目前应还剩3600人……”
钟鹏举不露声色地回应道:“若再有1400人投降,含水军在内白帝城内就仅剩2200人了。”
随后,钟鹏举将那名通信兵叫到后舱,详细地交代了一番。
西方邺正在统筹着各路大军向白帝城开拔。只见他原本挺拔的身姿不觉已经弯曲了不少,但那道斜过眉骨的浅疤显得更加狰狞。
西方邺作为宿将的临阵应变能力。他准确地抓住了早期火炮的致命弱点,并制定了极具针对性的反击方案。
西方邺认为自己的计划具有显着优势:精准把握战机,直击敌军弱点。
西方邺的洞察力堪称一流。他敏锐地发现了早期火炮系统的五大核心缺陷:
1.射速缓慢:前膛炮的装填流程复杂,每发射一次需耗时90息(约半分钟),在一两里的射程内,这一停火窗口为步兵提供了以快打慢、发动决死冲锋的绝佳时机。
2.间歇期长:每门精钢前膛炮在连续发射20发炮弹后,大约需要冷却半刻(约7-8分钟),这一停火窗口更是步兵发动决死冲锋的最佳机会。
3.近战反步兵效率低下:实心弹和开花弹对密集阵型具有毁灭性效果,但对散兵线或快速接近的散兵群杀伤力大幅减弱,且霰弹射程有限。
4.阵地防御脆弱:炮兵阵地本身依赖步兵保护,一旦敌军近身,火炮便形同虚设。
5.转移速度缓慢:相较于冷兵器,火炮显得相对笨重,在野战中转移阵地的速度极为缓慢。
他的“三波次人海冲锋”战术,旨在通过连续不断的攻击波次耗尽钟鹏举军的防御弹性,最终以主力一举击溃对手。
西方邺原来的计划,只要忠州军五千人成功登陆,配合万州军和云安盐监军五千人从陆路先行发起两波集团冲锋,随后他亲自率领一万直属主力在陆路乘钟鹏举的水陆军围剿登陆和陆路出击的两支部队时,发起最后的冲锋。
即便钟鹏举的拦截陆军有一万人,也难以同时守护拦截和攻城两支部队的炮兵阵地。届时,他将以人海战术击溃钟鹏举的陆军,并抢夺或销毁这些火炮。
同时,分兵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攻击占据白帝城内水源和粮仓的五千钟鹏举陆军,从而继续固守白帝城,与钟鹏举的陆军展开其擅长的山地战,使钟鹏举的水军战舰束手无策。他预留的后手将在关键时刻给钟鹏举的炮兵部队以致命一击。
西方邺所精心策划的这一作战计划,实际上是一位深谙传统兵法的着名将领,在亲眼三次目睹了新式武器的强大威力之后,凭借其多年累积的丰富战场经验和敏锐的战略眼光,所能构思出的最为积极主动、同时也是最为大胆冒险的战术反击方案。
这一计划不仅充分展现了他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果敢的决断力,更体现了他对战争局势的深刻洞察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然而,尽管这一计划在理论上看似无懈可击,但其成功实施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计划的核心策略,本质上是试图以士兵们的生命和无比坚定的勇气,去硬碰硬地对抗一个已经高度成熟、并且由尖端科技所强力支撑的近代化防御体系。
西方邺计划用步兵人海战术冲击钟鹏举的炮兵阵地,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
在目前钟鹏举新型轻型野战火炮射程两里这长达1000多米的冲锋路程,将成为他军队的“死亡地带”。
1. 时间就是死亡:他的步兵需要至少10分钟才能跑完这段路。而这10分钟,足够钟鹏举的炮兵进行多轮毁灭性射击。
全副武装的步兵不可能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刺一公里。那样到达敌军阵前时,早已体力耗尽,无异于送死。
步兵的“冲锋”是一个过程:在敌军远程武器(弓箭、弩炮)射程外,以快步走(5-6km\/h)前进,以保存体力和维持队形。在进入敌方弓箭有效射程(普遍约100-150米)后,才发出呐喊,全力冲刺,以求最短时间通过死亡地带,与敌接战。
实际上面对1000米距离:理智的指挥官会命令步兵以“快步走”接近,耗时约10-12分钟。这10多分钟,士兵将完全暴露在敌方的远程火力之下,是战场上最漫长、最血腥、最考验纪律的时刻。
骑兵部队从远距离以慢跑或快走接近。在距离敌军约300-400米时开始加速。在最后150-200米时,将速度提升至最高的冲锋状态,利用骑兵集群动能冲垮敌阵。
所以,面对1000米距离:骑兵会更早被敌军发现,并同样要承受较长时间的远程火力打击。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会利用地形隐蔽接敌,尽可能缩短暴露时间。
2.火炮的杀伤效率:
实心弹:即使有1.5分钟装填间隔,但在大军集团冲锋时,一发实心弹足以在密集队形中犁出一条血肉通道,杀伤数十人。
霰弹\/开花弹:在近距离(200-300米内)使用,是针对步兵冲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西方邺的军队在最后冲刺阶段,将面临霰弹的金属风暴洗礼。
3.心理打击:士兵们听着震耳欲聋的炮声,看着身边的同伴被炮弹打得支离破碎,却要硬着头皮冲锋十分钟。这对士气和纪律是终极考验,很可能在接敌前就已溃散。
西方邺的战术,在冷兵器时代或许能靠人数和勇气取胜。但在面对已经形成代差的火炮体系时,这长达1000米的冲锋距离,注定会成为一条无法逾越的血路。他的军队在接近敌军阵地之前,就会遭到难以承受的惨重伤亡。这正是钟鹏举的火力优势能够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
这样的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风险之大不言而喻。西方邺的这一赌注,建立在他对钟鹏举战术风格的判断之上,即钟鹏举只会采取被动防守的策略,并且其陆军的白刃战能力薄弱,难以抵挡猛烈的攻势保护不了炮兵阵地。
然而,钟鹏举的战术思想却远比西方邺想象的更为高明和复杂。他所秉持的是一种“降维打击”的理念,旨在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战术手段,彻底摧毁对手的抵抗意志和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钟鹏举是否会给予西方邺一个公平决战的机会,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更为致命的是,西方邺所发现的那个“一刻钟窗口”,极有可能正是钟鹏举精心设计、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死亡陷阱。一旦西方邺按照计划行动,很可能会落入对方的圈套,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惨烈结局。
申时(15:00-17:00)。
谨慎的钟鹏举再次召集军事会议,随后带领众将上岸,重新勘查长江两岸的地形,并据此调整部署。历经两世,钟鹏举愈发深知三思而后行的重要性。
第二百二十八日
午时(11:00至13:00)之间,正值烈日当空,阳光炙烤着大地。此时,忠州的四千步骑兵正浩浩荡荡、大摇大摆地行进在忠州通往白帝城的陆路中段,具体位置距离白帝城约六十里之遥。
这段路程地势险峻,两侧是高达二十丈的陡峭黄土崖壁,中间仅有一条宽度不足丈余的狭窄土路蜿蜒穿过。谷底有一条细小的溪流潺潺流过,每逢雨天,路面泥泞不堪,行走极为困难。
西方邺,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名将,其用兵之道素来以变化多端、灵活机动着称。他深知在战场上,任何细微的举动都可能成为敌方关注的焦点。因此,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很可能都处于钟鹏举派遣的细作严密监视之下。
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他命令忠州的五千人马全部从水路出发,制造出大军顺江而下的假象。然而,行进了约十里水路之后,他迅速调整战术,命令其中的四千人马迅速上岸,转而沿着陆路继续前进。
西方邺对钟鹏举的军事力量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深知钟鹏举最为强大的部队是其水军。若选择继续走水路,无异于自投罗网,将自己的部队置于极为危险的境地。因此,他果断选择忠州的大部队从陆路行军,以避开敌人的优势兵力,确保部队的安全和行动的隐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