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 第49章 燕鸣金陵,龙伏日月(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章 燕鸣金陵,龙伏日月(中)

【这些人一辈子都在拿锄头,毫无作战经验,仓促训练连武器都握不稳,根本无法抵挡燕军的进攻。”】

【画面转向扬州港。到六月中旬,高邮、泰州、扬州、南通、诸城的水师,以及之前投降的淮河水师,已全部齐聚于此。港口内,战船密密麻麻,桅杆如林;士兵们忙着检修战船、搬运粮草与兵器,一派忙碌景象。朱棣站在港口的高台上,看着眼前的水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传我命令,”朱棣高声下令,“明日清晨,在扬州港举行誓师大会,并祭祀长江水神,祈求神灵保佑我军顺利渡过长江,平定金陵!”】

【次日清晨,扬州港内鼓声震天,号角齐鸣。燕军将士身着盔甲,手持兵器,整齐地排列在港口两侧;水师战船在江面上列成方阵,船帆扬起,猎猎作响。朱棣身着亲王冕服,手持祭文,走到祭祀台前,对着长江水神恭敬行礼。】

【“长江之神在上,”朱棣的声音洪亮,传遍整个港口,“燕军兴师,只为清君侧、靖国难。建文昏庸,宠信奸佞,压榨百姓,导致天下大乱。今我军欲渡长江,直捣金陵,还天下太平,望水神保佑我军一帆风顺,旗开得胜!”】

【说完,朱棣将祭文投入江中,随后率领众将领对着长江三拜九叩。将士们见状,齐声呐喊:“清君侧!靖国难!渡长江!定金陵!”呐喊声回荡在长江上空,气势磅礴。】

【旁白的声音响起:“这场誓师与祭祀仪式,不仅凝聚了燕军的士气,也向天下人宣示了燕军的正统地位。此时的朱棣,已不再是单纯的‘反王’,而是以‘清君侧’为名,试图夺取天下的强者。而关于这场仪式,史料中留下了一些离奇的记载——有说祭祀时长江水面突然平静无波,有说江面上出现了祥瑞之气,这些记载虽未必真实,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燕军胜利的期待。”】

【天幕画面一转,浮现出一本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的一段文字,文字内容为:“浦子口之战,朱棣遇到盛庸拼死反击,北军大败。盛庸的抵抗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朱棣的军队长期征战,早已疲惫不堪,士兵们不愿再打,纷纷希望撤军回家。朱棣也觉得部队已到极限,若再坚持,恐全军崩溃。就在这关键时刻,朱高煦率领援军赶到,朱棣对朱高煦说:‘努力,世子身体不好!’这句话让朱高煦拼尽全力,率领援军猛攻盛庸,北军最终大破盛庸,一举渡过长江,抵达南京城下。”】

【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严肃:“这段关于浦子口之战的描述,在民间广为流传,却与正史记载不符。事实上,浦子口之战并不存在,这段故事是当年明月根据三本史料拼凑删改而来——在《明史·盛庸传》中,根本没有朱高煦在关键时刻率领援军赶到的记载;《明实录》等官方史料的记载,也与这段描述存在逻辑冲突,且摘取了过多野史笔记与小说内容,不顾基本的逻辑与地理空间概念。”】

【画面中,《明史·盛庸传》的原文被放大,其中一段文字清晰可见:“庸奔还镇江,复聚兵拒守。燕兵至,庸战败,走还金陵。”旁白解释道:“这段记载明确指出,盛庸在淮河战败后,逃到镇江,后被燕军击败,最终逃回金陵,并未提及所谓的‘浦子口之战’。而从地理空间来看,浦子口位于南京上游,距离镇江较远,盛庸在镇江战败后,根本不可能跑到浦子口与燕军交战——这是这段故事最明显的逻辑漏洞。”】

【“更重要的是,”旁白继续说道,“朱允炆朝廷的水陆主力野战部队,在灵璧决战与淮河之战中已损失殆尽,朱棣根本不需要依靠陈瑄投降才能渡过长江——淮河水师早已投降燕军,海船舟师在高资港驻军,盛庸被打得连南京都不敢回,哪里还有实力在浦子口组织‘拼死反击’?”】

【画面切换,展现《明实录》中的一段记载:“燕王率军至镇江,守将童俊举城降。遂自镇江渡江,直抵南京。”旁白补充道:“这段记载清晰地还原了燕军渡过长江的过程——燕军在镇江击败盛庸后,守将童俊投降,燕军从镇江直接渡江,抵达南京城下,全程并未经过浦子口,也不存在所谓的‘浦子口之战’。那些声称‘明朝官方记录掩盖浦子口之战存在’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观看《明史》《明实录》等官方资料,不难发现,”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嘲讽,“所谓的‘浦子口之战’,完全是为了迎合‘朱高煦救驾’的剧情而编造的——盛庸在剧情中‘配合’地在浦子口抵抗,燕军在剧情中‘配合’地战败,朱高煦再在剧情中‘配合’地赶来救援,随后盛庸又‘配合’地战败逃跑,甚至出现‘燕军赢后盛庸离奇跑回南京又跑回江北’的混乱情节,这般逻辑,简直是把读者当弱智。”】

【天幕画面回到真实的历史场景。燕军主力抵达高资港,与盛庸的残部展开决战。盛庸麾下的士兵,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壮丁,如同后来的国军一般,毫无斗志,甚至连武器都握不稳;而燕军将士,经过灵璧、淮河之战的洗礼,士气旺盛,战斗力极强。】

【朱棣依旧采用老招数——派骑兵迂回到盛庸军的后方,发动背冲。画面中,燕军骑兵如黑色的闪电,从盛庸军的后方冲出,马刀挥舞间,壮丁们纷纷四散奔逃。盛庸见状,知道大势已去,再次率军逃跑,却被燕军追上,麾下士兵死伤惨重,仅带着少数亲兵逃入镇江城内。】

【高资港的海船舟师将士,看着盛庸军溃败,又看到燕军势大,纷纷放下武器,集体解甲投降。燕军顺利取得高资港大捷,缴获战船数百艘、粮草无数。】

【“镇江是长江咽喉之地,”朱棣站在高资港的岸边,对着身边的将领们说道,“若不拿下镇江,我军渡江后,后方始终会受到威胁。传我命令,全军向镇江进发!”】

【燕军主力朝着镇江推进,同时,朱棣下令让所有海船巨舰悬挂燕军旗帜,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驶向镇江。镇江守将童俊站在城墙上,看着江面上密密麻麻的燕军战船,又看着远处浩浩荡荡的燕军陆军,脸色惨白——他深知,镇江已是孤城一座,根本无法抵挡燕军的进攻。】

【“开城门,投降!”童俊高声下令。镇江城门缓缓打开,童俊率领文武官员出城投降,燕军顺利进入镇江。朱棣骑着马,进入镇江城,看着街道两旁跪地迎接的百姓,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的强迫症得到了满足,每一座重要的城池,都必须以“归降”的方式纳入囊中,绝不允许出现“顽抗”的情况。】

【旁白的声音响起:“这几件事,充分体现了燕王朱棣的性格与做事风格——他阴沉冷静,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严格要求自我,追求完美,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对属下说话虽不狠,却总能用最有效的方式调动属下的积极性。而勇将们对上他,往往会感到难受——因为他的要求太高,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被他察觉并纠正。”】

【天幕画面转向南京城。朱允炆得知镇江归降的消息后,彻底慌了神,连忙火线提拔陈瑄为水师都督,让他率领南京仅剩的水师,在长江上设防,阻挡燕军渡江。可此时的南京,早已无兵可用——精锐野战部队已在灵璧、淮河之战中损失殆尽,临时招募的壮丁毫无战斗力,水师也多是新兵,根本无法抵挡燕军的进攻。】

【画面中,南京城外火光冲天——朱允炆与方孝孺等人担心燕军利用城外的民房街道作为掩护,或是拆毁民房作为工程器具材料,决定抢先拆除大批城外连城墙的民宅与街道。可由于操作不当,拆除过程中引发了大规模火灾,朱元璋辛苦修建的南京城墙,被烧毁了两处。百姓们看着被烧毁的家园,怨声载道,朱允炆朝廷彻底失去了民心。】

【“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入城!”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天幕画面中,却浮现出一段史料记载:“燕兵至金川门,谷王橞、李景隆开门纳之。”旁白的声音响起:“这段记载虽简单,却被后世过度解读,甚至出现‘李景隆是靖难功臣之首’的谣言。事实上,朱棣进入南京后,仅给了李景隆两个虚衔——光禄大夫、左柱国,以及增岁禄千石(且多为宝钞),这般封赏,远不及朱能、邱福等战功赫赫的将领。”】

【画面中,《明史·李景隆传》的一段文字被放大:“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旁白解释道:“明初以武御文,武勋贵族的地位压倒职业文官。李景隆是开国公李文忠之子,出身武勋贵族,按规制,在朝廷举行大典时,需站在文武百官的首位——这并非因为他是‘靖难功臣之首’,而是因为他的贵族身份。诸功臣之所以‘咸不平’,是因为李景隆毫无战功,却因身份站在首位,而非因为他‘功高盖主’。”】

【“更重要的是,”旁白继续说道,“靖难之战中,所有开城投降的文官武将,均得到了封赏——王礼升为都指挥,童俊仍任镇江守将,而李景隆仅得到虚衔与少量俸禄,且很快便失去了所有职位,被朱棣软禁在家中。若他真是‘靖难功臣之首’,怎会落得这般下场?那些声称‘李景隆是靖难功臣之首’的阴谋论者,或是从弘治以后的明朝野史中,或是从近代的不实记载中,摘取一点阴阳怪气的春秋笔法,便瞎编乱造,误导大众。”】

【画面中,浮现出李景隆的晚年生活场景:他被软禁在府中,身边仅有几名老仆陪伴,生活落魄。旁白补充道:“李景隆活到永乐末年,善终离世。期间,朱棣时不时派人找他,并非‘想要启用他’,而是为了监视他——毕竟,他是前朝重臣,又是开国公之后,朱棣对他始终存有戒心。这些野史之所以会瞎扯‘朱棣想要启用李景隆’,不过是为了编造‘李景隆功高震主’的剧情,吸引读者罢了。”】

【天幕画面最后定格在南京城的金川门上,门上的铜钉在夕阳下闪烁着寒光。天幕右下角出现一行小字:“下期预告:金陵风云录——皇城喋血,永乐肇基!”】

【今日天幕播放到此结束。】

天幕播放结束,奉天殿内的文武百官陷入了沉思——关于浦子口之战的真相与李景隆的谣言,让众人对“正史”与“野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李善长率先开口,语气严肃:“没想到这种离奇的故事居然在民间流传甚广,‘浦子口之战’一个野史拼凑而来的子虚乌有!按照天幕提及的《明史》《明实录》等正史明确记载,燕军从镇江直接渡江,根本没有经过浦子口。这般不实记载,若是流传下去,定会误导后人,混淆历史真相。”

徐达这位武勋之首也开口指责:“没错!盛庸在淮河战败后,早已是惊弓之鸟,哪里还有实力在浦子口组织‘拼死反击’?那些编造野史的人,为了迎合剧情,竟不顾基本的逻辑与地理空间概念,实在可笑。”

吴伯宗看着天幕上关于李景隆的史料记载,对着对面的李文忠叹道:“‘曹国公,世子并非无能之辈日后居然被谣传至此,所谓靖难功臣之首’的谣言,居然也能当作正史!他不过是因出身武勋贵族,按规制站在班首,却被后世过度解读。看样子殿下给他的封赏,远不及朱能、邱福等将领,且很快便将他软禁,这般待遇,哪里像是‘功臣之首’?”

曹国公李文忠没有理会,心中的愤怒早已不可遏制,恨不得冲进天幕砍死那帮乱写乱传的文人:“穷酸腐儒,一帮子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居然敢如此编排我儿九江。若是让咱知道你们祖宗是谁,你看咱怎么收拾你们!”

陈迪则看着天幕上南京城的火灾场景,轻声道:“建文陛下与方孝孺等人,为了阻挡燕军,竟拆毁民房,引发火灾,烧毁陛下修建的城墙,这般举动,彻底失去了民心。民心向背,早已决定了靖难之战的结局。”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天幕上的终章画面,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他对着身边的马皇后低声道:“笔杆子在这帮文人手里,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好的能写成坏的,白的能抹成黑的,尤其是宋朝那帮人,把唐朝写成什么了,自己不行就看谁都不行,什么东西”

马皇后少见的没有拿话怼朱元璋,李景隆是自家子侄,都被传成这样,可见那帮文官日后有多么猖獗:“重八,一直以来咱都在劝你少杀人,现在看来臣妾错了,两宋以来文官那些歪风邪气,是该好好杀一下了,不然连皇室宗亲都敢编排,他们是不是还敢弑君啊。”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投向奉天殿外的天空,仿佛已看到朱棣率领燕军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城,登基称帝的场景。他轻声道:“大明的未来,就交给棣儿了。希望他能吸取建文的教训,善待百姓,重用贤才,让大明走向强盛。但在此之前,咱要给大明,给棣儿铺条路,棣儿像咱,对待这帮子文臣也不会好,咱必须在有生之年,把这些蛀虫奸佞杀个干净,咱就不信杀不出一个朗朗乾坤,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