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 第86章 逆天改命,我自逍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6章 逆天改命,我自逍遥

应天城内的吴王府,原是前朝遗留的国公府邸,经修缮后虽有皇家规制的气派,却少了东宫的威严与乾清宫的肃穆。朱标身着素色锦袍,坐在书房的窗前,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后汉书》,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而是透过窗棂,望着庭院中那棵半枯的梧桐,眼神空茫又带着几分偏执。

书桌上的烛火跳动,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身后悬挂的大明疆域舆图上——那幅图原是父皇朱元璋赏赐给他的,彼时他还是东宫太子,意气风发地接过画卷,扬言要为大明守好这万里江山,再创一个文景之治出来。可如今,他只是被一个废黜的吴王,连走出王府半步都需报备,这幅图倒成了刺在心头的利刃,时时提醒着他失去的一切。

“哗啦啦——”朱标无意识地翻动书页,直到一行文字映入眼帘,他的手指才骤然停住,瞳孔微微收缩。那是《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记载的一段:“建武十九年,废皇太子强为东海王,立东海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光武帝废太子,立老四为储……”朱标低声念着,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抬起手,指尖轻轻划过“废皇太子强”五个字,仿佛能透过纸页,触碰到两千年前那位与自己命运相似的废太子刘强。“像啊,真像啊……”他喃喃自语,眼中渐渐燃起复杂的火焰,“废太子刘强是刘秀与原皇后郭圣通所生的嫡长子,我是父皇与母后的嫡长子;刘强被同为老四的刘庄挤下太子之位,我被老四朱棣夺走储君之位……连境遇都这般相似。”

他合上书,将其重重按在桌面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可不一样!刘庄的母亲是光武帝挚爱阴丽华,刘强的母亲是失宠的郭圣通;我与朱棣,却是同一个娘亲生的!母后待我们兄弟一视同仁,父皇凭什么因为一块天幕,就断定我不如朱棣,废了我的太子之位?”

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吕氏端着一盏热茶走进来,见朱标这般模样,脚步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她将茶盏放在桌上,轻声道:“殿下,天色已晚,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吧。”

朱标没有回头,依旧望着窗外,声音冰冷:“你来了。”

吕氏站在他身后,看着丈夫的背影,只觉得陌生。从前的朱标,即便面对父皇的苛责与朝臣的非议,也始终保持着温和宽厚的性子,可自被废为吴王后,他像是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眼神锐利,偶尔流露出的偏执与狠厉,竟有几分像极了朱元璋。她知道,十几年的太子生涯和生来就享受的偏爱,早已将“嫡长子继承”的执念刻进了朱标的骨子里,如今储位旁落,他即便想退,也退不了了。

“殿下还在想太子的事?”吕氏犹豫片刻,还是开口问道,“如今朱棣已是太子,父皇又信任他,我们……或许该认命。”

“认命?”朱标猛地转过身,眼中满是嘲讽,“废太子刘强认命了,最后在东海王的位置上郁郁而终;我若认命,我与我的儿子们,又能有什么好下场?”他走到吕氏面前,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朱棣是很优秀,天幕上那些功绩——以三府之兵敌一国、迁都北平、编《永乐大典》、征漠北、收安南、下西洋,我承认,我做不到。父皇一直教我做仁义之君,从未让我真正染指过兵权与朝堂核心,我连朝堂的水有多深都不知道,怎么跟朱棣比?”

他顿了顿,语气中多了几分不甘:“可他朱棣为什么这么拼?天幕上说他是永乐大帝,可我看,他不过是想向父皇证明,父皇选他是对的,我朱标就是不如他!这天幕给了他证明自己的机会,却连一个辩解的机会都没给我!”

吕氏看着朱标眼中的火焰,心中一沉。她知道,丈夫已经下定决心要夺回储位了。她想起自己的儿子们——长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炆,三子朱允熥,尤其是朱雄英与朱允熥,身上流着淮西勋贵的血,朱雄英朱允熥的外祖父是常遇春,母亲是开平王嫡长女,舅姥爷是日后的凉国公蓝玉,这血脉既是荣耀,也是催命符。

“殿下,”吕氏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您想夺嫡,臣妾自然支持。可您想过吗?父皇与朱棣即便不对您动手,也绝不会让您再有翻身的机会。我们或许会被圈在这吴王府里,像圈养的狗一样,直到老死!”

朱标猛地攥住吕氏的手腕,眼神凶狠:“我不会让这种事发生!我不为自己,也要为雄英、允炆、允熥考虑!允炆的威胁或许不大,可雄英与允熥是正宗的淮西血统,是天家嫡子,他们身上流着朱家、常家、蓝家三家的血!老四现在或许动不了他们,可他的儿子们呢?他的孙子们呢?天幕上连永乐大帝的功绩都播了,朱棣日后若真继位,连我这个废太子的明兴宗牌位都能废掉,还会对我的儿子们手下留情吗?”

吕氏被他攥得生疼,却不敢挣脱,只能含泪点头:“殿下说得对,我们不能认命。”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变得坚定,她想动用吕氏一族在江南的人脉,帮朱标联络旧部。蓝玉是朱允熥朱雄英的舅姥爷,对朱标忠心耿耿,是铁杆的前太子党;常茂、常升两位将军也不会坐视常家的外孙失势,他们在军中的势力,或许能成为朱标的助力。”

朱标松开手,眼中的狠厉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偏执。他走到书桌前,拿起那本《后汉书》,再次翻到记载刘强的那一页,指尖在“东海王薨,谥曰恭”上反复摩挲:“父皇总说我性情温和,不像他,可他不知道,从骨子里来说,我与他是一类人。他偏执地要守住朱家的江山,我偏执地要夺回属于我的太子位、皇位——这本就是我的东西,若是父皇不传给我,他传给谁,我就杀谁!”

这句话说得极轻,却带着刺骨的寒意,让吕氏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她忽然想起,在原本的岁月里,洪武十五年,朱标经历了丧子(朱雄英)、丧母(马皇后)的双重打击,又承受了父皇十年的严苛打压——朱元璋一面让他参与朝政,一面又用胡惟庸案等洪武四大案的血雨腥风警告他“皇权不可旁落”,洪武二十五年的朱标,早已不是那个温和宽厚的太子,而是变成了第二个自负又自卑的朱元璋。

自负,是因为他曾是大明无可动摇的嫡长子储君,朝中半数官员都是他的东宫旧部;自卑,是因为他始终活在父皇的阴影下,看着父皇用铁血手段清除功臣,却无力阻止,甚至要被迫接受父皇的“帝王之术”。他当年的死,看似是积劳成疾,实则是被朱元璋逼得走投无路——既想做仁义之君,又要符合父皇的“帝王标准”,最终在矛盾与压抑中耗尽了性命。

“殿下,”吕氏轻声提醒,“如今朱棣已是太子,又有徐达、李文忠等武将支持,我们行事必须谨慎。毛骧在临江府追查逆党,若是查到我们头上,后果不堪设想。”

朱标冷笑一声,走到书架前,取出一个暗格,里面放着几封书信——正是临江府知府张谦给他的密信。他拿起一封信,递给吕氏:“张谦已经按照我的吩咐,将毛骧的行踪泄露给了胡惟庸余党,还故意留下假线索,将矛头引向老二秦王朱樉。只要毛骧盯着朱樉,绝不会怀疑到我头上。”

吕氏接过信,快速浏览一遍,心中愈发不安:“可胡惟庸余党是父皇的心腹大患,殿下与他们合作,若是被父皇发现……”

“发现又如何?”朱标打断她,眼神决绝,“父皇若真念及父子之情,就不会废我的太子位;他既然能为了天幕上的‘永乐大帝’放弃我,我为何不能为了夺回储位,借助任何人的力量?胡惟庸余党恨朱棣,江南世家恨朱棣,我也恨朱棣,我们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皇宫的方向,声音带着一丝疯狂:“天幕上播了永乐大帝,难道他朱棣就一定会成为永乐大帝吗?我偏要试一试!朱棣想逼着自己成为永乐,甚至超越永乐,我就偏要让他连继位的机会都没有!这大明的江山,本就该是我的,谁也抢不走!”

此时,书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朱标的贴身太监轻叩房门:“殿下,蓝玉将军派人送来密信,说他已联络了常茂、常升两位将军,约定三日后在城外的白云寺见面,商议对策。”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对吕氏道:“你看,只要我振臂一呼,朝中旧部还是会站在我这边。三日后的白云寺之会,将是我们夺回储位的第一步。”

吕氏点了点头,心中却依旧忐忑。她知道,这场夺嫡之争一旦开始,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朱元璋的猜忌、朱棣的手段、朝臣的观望,还有隐藏在暗处的胡惟庸余党,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可她没有选择——她是朱标的妻子,是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的母亲,她必须站在朱标身边,搏一个未来。

书房内的烛火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映在墙上,像是一对被命运捆绑的囚徒,只能在黑暗中寻找出路。而此时的应天城内,无论是乾清宫里沉思的朱元璋,还是东宫中谋划的朱棣,都还不知道,那位看似温顺的废太子,已经在吴王府中,燃起了争夺皇位的熊熊烈火。

三日后,城外的白云寺笼罩在一片薄雾中。清晨的钟声刚过,三辆不起眼的马车停在了寺庙后门,常茂、常升相继下车,在朱标的贴身太监引领下,走进了寺庙的禅房。

禅房内,朱标早已等候在此,桌上摆放着茶水与点心。常茂一进门,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哽咽:“殿下!臣等无能,未能保住殿下的太子之位,让殿下受此委屈!”

常升也跟着跪倒,齐声道:“臣愿为殿下效死,助殿下夺回储位!”

朱标连忙上前,扶起常茂,眼眶微红:“茂哥儿,快起来。此事不怪你们,是父皇被天幕所惑,也是我自己无能,未能让父皇看到我的能力。”

常茂站起身,看着朱标,眼中满是愤慨:“殿下仁厚,可朱棣野心勃勃!他不过是仗着天幕上的‘永乐大帝’,才得到陛下的信任!臣的舅父在云南与傅友德将军共事不在京中,可臣早已看出朱棣的心思——他分明是暗中拉拢将领,培植势力,打压异己,想早日掌控朝政!”

常茂性子急躁,忍不住道:“殿下,不如我们直接向陛下进言,揭露朱棣的真面目!臣就不信,陛下会一直偏袒朱棣!”

朱标摇了摇头,语气沉重:“父皇如今对朱棣深信不疑,我们没有确凿证据,贸然进言,只会让父皇觉得我们嫉妒朱棣,反而会引起父皇的猜忌。”他顿了顿,看向蓝玉,“茂哥儿,你在军中根基深厚,能否联络一些忠于我的将领,暗中掌控部分兵权?只要我们有了兵权,即便父皇不支持我,我们也有底气与朱棣抗衡。”

常茂点头道:“殿下放心,臣早已暗中联络了一批将领,他们大多是当年跟随臣父亲开平王常遇春征战的旧部,对殿下心存感激,愿意为殿下效力。只是朱棣有魏国公支持,魏国公在军中威望极高,我们暂时还无法与他抗衡。”

“徐达那边,我们暂时不用管。”朱标眼神锐利,“现在最关键的是,要让父皇看到朱棣的‘无能’。毛骧在临江府追查胡惟庸余党,我们可以暗中给胡惟庸余党提供消息,让他们继续制造混乱,甚至可以策划一场‘刺杀’,目标不是朱棣,而是朝中支持朱棣的官员。这样一来,父皇就会觉得朱棣连京城的治安都无法掌控,从而对他产生怀疑。”

常升皱眉道:“殿下,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了?若是被陛下查到是我们所为……”

“只要我们做得干净利落,父皇就不会查到我们头上。”朱标语气坚定,“张谦会帮我们处理好一切,他会将线索引向秦王朱樉,让父皇以为是朱樉在暗中搞鬼。朱樉本就行事张扬,父皇对他早有不满,定会相信是朱樉所为。”

众人听了,都觉得此计可行。蓝玉道:“殿下,臣这就回去安排,确保‘刺杀’之事顺利进行。”

朱标点了点头,看着众人,语气带着一丝恳求:“诸位将军,此事关乎我的性命,也关乎诸位的性命。我知道此事凶险,可我别无选择。若是成功,我定不会亏待诸位;若是失败,我一人承担所有罪责,绝不会牵连诸位。”

常茂、常升连忙道:“殿下言重了!臣等愿与殿下共进退!”

禅房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而坚定。众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便陆续离开,以免引起他人注意。朱标独自一人留在禅房,看着窗外渐渐散去的薄雾,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朱棣,这储位之争,我不会让你赢的。哪怕付出一切,我也要夺回属于我的东西。

而此时的东宫,朱棣正与徐妙云商议着如何应对临江府的复杂局势。张玉从江南传回密信,说张谦与杭州的官员往来频繁,且杭州官员中有不少是朱标的旧部。

“看来,大哥果然在暗中布局。”朱棣将密信递给徐妙云,语气沉冷,“他联络胡惟庸余党,又与杭州旧部往来,显然是想借助外力,动摇我的储位。”

徐妙云看完密信,眼中满是担忧:“吴王有蓝玉、常茂等武将支持,又有江南文人世家的人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如我们向父皇禀报此事,让父皇出面干预?”

朱棣摇了摇头:“父皇对大哥本就有愧疚之心,我们没有确凿证据,父皇不会轻易相信我们。而且,若是让父皇知道是大哥在暗中搞鬼,父皇定会陷入两难——一边是长子,一边是太子,无论偏向哪一方,都会引发朝堂动荡。”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我们不能指望父皇,只能靠自己。张玉已经在暗中监视张谦,只要抓住张谦与胡惟庸余党勾结的证据,我们就能顺藤摸瓜,将朱标的阴谋公之于众。到那时,即便父皇想偏袒朱标,也无法违背国法。”

徐妙云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殿下说得对,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我会让徐家的人暗中联络江南的官员,收集朱标旧部的动向,为张玉提供助力。”

朱棣握住徐妙云的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场波谲云诡的储位之争中,幸好有徐妙云陪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与他共渡难关。

“妙云,”朱棣轻声道,“这场争斗,或许会很残酷,甚至会波及无辜。可我们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赢。”

徐妙云点头道:“殿下放心,我会一直陪在殿下身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

东宫的烛火与吴王府的烛火,在应天城内遥遥相对,像是两颗互相排斥的星辰,注定要在大明的天空中,展开一场激烈的碰撞。而这场碰撞的结果,不仅关乎朱标与朱棣的命运,更关乎大明未来的走向。

此时的乾清宫内,朱元璋正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密报——密报上详细记载了蓝玉、常茂、常升在白云寺与朱标会面的情况。朱元璋的手指紧紧攥着密报,指节泛白,眼中满是失望与愤怒。

“标儿,你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朱元璋低声自语,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一直希望朱标能安分守己,做一个闲散的吴王,可他没想到,朱标竟然会勾结武将,联络逆党,想要夺回储位。

他站起身,走到殿内的龙椅前,缓缓坐下。脑海中浮现出朱标小时候的模样——那个跟在他身后,怯怯地喊着“爹爹”的孩子,那个被他寄予厚望,悉心培养的太子。可如今,这个孩子却变成了他最不愿看到的样子。

“咱该怎么办?”朱元璋自问自答,眼中满是迷茫。杀了朱标,他于心不忍;不杀朱标,国法难容,老四朱棣的安全也无法保障。而且,若是处置了朱标,蓝玉、常茂等武将定会心生不满,甚至可能引发兵变。

“走一步看一步吧。”朱元璋最终还是叹了口气,将密报烧毁。他知道,这场储位之争,已经不是他能轻易阻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