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 第66章 迫不得已,无人可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6章 迫不得已,无人可用

【天幕光线骤变,画面聚焦于永乐七年北征的兵力部署。旁白的声音带着揭秘的意味响起:“后世史书多记载丘福北征率军十万,实则与史实不符。朱棣此次北征的核心策略是‘捣巢式突袭’,需轻兵疾进,故调动兵力以精锐骑兵为主,规模远不及十万。”】

【画面展现出辽东都司的军营,保定侯孟善正指挥士兵集结。五千名辽东精骑身着厚重铠甲,手持长枪,胯下战马嘶鸣,气势如虹;一旁的山东骑兵虽仅有一千人,却也装备齐整,严阵以待。旁白解释道:“朱棣命令保定侯孟善从边东抽调辽东精骑五千、山东骑兵一千作为出征主力,这六千骑兵是此次北征的核心战力。”】

【镜头转向山西行都司,士兵们正在整理装备。画面中,少量马军与步军混合部队列队出发,其中两百名重装骑兵尤为显眼——他们身着双层铠甲,手持重刀,胯下战马也披有甲胄,堪称“移动堡垒”。旁白补充道:“山西行都司出动少量马步混合部队前往兴和掩护后勤。受靖难之役影响,永乐朝前期山西可机动兵力锐减,仅余六千余人,此次抽调的兵力虽少,却都是精锐。”】

【画面切换至太原,晋王三护卫的明军骑兵悄然加入北征队伍。旁白继续说道:“据最新考据,太原晋王三护卫也有少量骑兵参与北征。综合统计,邱福北伐实际调动兵力约为六七千名精锐骑兵,外加两千名保护民夫的精锐脱产步兵,总兵力不足万人。”】

【镜头展现出北征部队的集结场景:不到半个月时间,所有兵力便已进入出发阵地,士兵们士气高昂,战马嘶鸣不绝。画面中,朱棣在军营内召见邱福,语气严肃:“此次出征,若鞑靼主力未集结完备,便实施突袭;若其大军集结,则侦查完毕后返回,等待后续部队集结再行北伐。切记,不可轻敌冒进!”邱福躬身领命,脸上却难掩得意之色,似未将叮嘱放在心上。】

【画面最后定格在朱棣的疑惑神情上,旁白的声音带着嘲讽:“后世江南文人篡改史册,将北征兵力夸大为十万,意在抹黑邱福的败绩——以十万大军败于数千鞑靼之手,更能凸显其无能。实则朱棣此次部署本是‘突袭捣巢’,兵力虽少,却都是精锐,若指挥得当,足以完成任务。”】

“岂有此理!”当天幕揭示后世文人篡改史册时,徐达猛地一拍案几,怒声说道,“江南文人竟如此卑劣!为抹黑殿下,竟篡改兵力数额,将不足万人的部队夸大为十万,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牺牲将士的亵渎!”他一生征战,最恨的就是颠倒黑白,江南文人的行径,彻底激怒了这位老将。

李文忠也面色铁青,冷声道:“难怪后世会认为邱福败得一塌糊涂,原来是被这些文人刻意抹黑!以六七千精锐骑兵实施突袭,本是绝妙的战术——漠北草原广阔,兵力过多反而行动迟缓,易被鞑靼察觉;少量精锐骑兵则能快速穿插,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若指挥得当,定能重创鞑靼!”

朱棣看着天幕中集结的精锐骑兵,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兵力部署甚合孤意。辽东精骑骁勇善战,山西重装骑兵攻坚能力强,两千步兵保护后勤,虽人数不多,却分工明确,战斗力极强。若能按孤的叮嘱行事,突袭成功的概率极大。”他心中对后世文人的厌恶更甚——为了一己私怨,竟不惜篡改历史,误导后人,这些人的心思,比战场上的敌人更险恶。说完他心里就抽了自己一耳光,他咋忘了刚开始就已经说过丘福输了。

冯胜抚须沉吟道:“殿下的‘突袭捣巢’策略高明至极。鞑靼以为大明经历靖难之役后元气未复,定会放松警惕,此时以精锐骑兵突袭,正好打其不备。可惜,邱福未能领会殿下的深意,反而轻敌冒进,白白葬送了这支精锐部队。”

户部尚书郁新也点头道:“少量精锐部队不仅机动性强,粮草消耗也少,后勤压力小,适合快速突袭。若真调动十万大军,粮草运输需耗费数月,根本无法实现‘突袭’的目的。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没有,竟也敢篡改史书,实在可笑。”

承运殿内,文武百官纷纷谴责江南文人的卑劣行径,同时对朱棣的兵力部署赞不绝口。朱棣看着众人义愤填膺的模样,心中暗下决心——日后定要整顿文风,严惩篡改历史、颠倒黑白之人,让大明的历史得以真实传承。

【天幕画面继续推进,聚焦于北征部队的指挥核心。画面中,邱福与四位副手火真、王聪、李远、王忠站在军营前,誓师出征。邱福手持酒碗,高声道:“此次北征,定要生擒本雅失里,扬我大明国威!”四位副手齐声响应,唯有李远眉头微蹙,似有担忧。】

【镜头切换至行军途中,一名内侍快马追上邱福的队伍,高声宣读朱棣的旨意:“陛下有旨,命邱福务必严守战术纪律,遇敌先侦查,不可冒进,若战况不明,即刻返回,不得擅自行动!”邱福接过旨意,草草扫了一眼,便扔给身边的亲兵,不屑地说道:“陛下太过谨慎了!鞑靼乌合之众,何足惧哉?”】

【画面展现出明军将领的分布情况:何福接替宋晟镇守西凉,远在西北;孟善、刘江坐镇辽东,防御女真;顾成镇守贵州,稳定西南;李彬、张辅正在南征交趾,鏖战南疆。旁白的声音响起:“此时大明能独当一面的将领皆有重任在身,无法抽调北上。朱棣虽不放心邱福,却也无更好的选择。”】

【镜头聚焦于李远,他向邱福进言:“将军,陛下多次叮嘱,不可轻敌。鞑靼狡诈,我们应先派斥候探明敌情,再做打算。”邱福却不耐烦地挥手道:“李将军太过胆小!我军精锐,何惧鞑靼?再敢阻挠,军法处置!”李远无奈退下,眼中满是焦虑。旁白补充道:“李远虽有勇有谋,资历、爵位远不及邱福,根本无法制衡他。”】

【画面定格在邱福率军疾驰的背影上,旁白的声音满是惋惜:“朱棣反复强调战术纪律,邱福却置若罔闻。这支六七千名铁甲骑兵本是毁灭性的力量,却因主将的骄纵,一步步走向覆灭的深渊。”】

“蠢货!真是个彻头彻尾的蠢货!”当天幕中邱福无视朱棣旨意的画面出现时,徐达气得胡须颤抖,指着天幕怒骂,“冲锋陷阵的猛将,绝非独当一面的帅才!深入敌境作战,靠的是谋略与谨慎,不是匹夫之勇!殿下手把手教他战术,反复强调纪律,他竟当成耳旁风,简直是自寻死路!”

李文忠也摇头叹息:“李远有勇有谋,若能让他主导此次北征,或许不会惨败。可他是资历不足,根本无法约束邱福。殿下也是无奈,能独当一面的将领都有重任,只能派邱福出征,没想到竟酿成如此大祸。”

冯胜更是怒不可遏:“若不是顾成、何福远在边疆,杨文需镇守辽东,怎会让邱福这等匹夫掌军?他这哪里是出征,分明是送命!六千精锐骑兵啊,就这么被他白白浪费了,心疼!”

朱棣看着画面中李远无奈的神情,心中满是惋惜。他知道,李远是难得的将才,却因身份所限,无法施展抱负。

承运殿内,众人围绕着将领选拔与培训展开讨论。邱福的惨败,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选贤任能”的重要性——一支军队即便装备精良、士兵勇猛,若没有合格的统帅,也只是一盘散沙。朱棣坐在主位,心中暗下决心,日后定要建立完善的将领培养与选拔体系,绝不让邱福式的悲剧重演。

【天幕光线骤然变得暗沉,画面聚焦于大明的储君之争。旁白的声音带着一丝神秘:“邱福之所以能担任北征主帅,除了将领短缺外,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永乐朝的夺嫡之争。”】

【画面中,汉王朱高煦身着戎装,在军营中操练士兵,他身材魁梧,武艺高强,身边围绕着邱福、张武、火真等靖难将领,众人神色恭敬,显然对他极为拥护。旁白解释道:“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深得武人集团的支持。邱福、李彬、张武等靖难将领,以及蒙古族的达官将领,大多拥护朱高煦。”】

【镜头切换至南京皇宫,朱棣与文官们议事。江南文官们纷纷进言:“太子朱高炽仁厚贤明,深得民心,尤其是在北方士林中有极高威望,适合作为储君。汉王朱高煦性情暴躁,若立为储君,恐难稳定朝局。”旁白补充道:“朱高炽虽身体孱弱,却与江南文官集团关系融洽,而江南地区是大明的‘包税区’,江浙沪、江西、福建等地人口占大明总人口的绝对优势,经济实力雄厚,是朝廷财政的主要来源。”】

【画面展现出江南的繁华景象:苏州的丝绸作坊、杭州的茶叶市场、泉州的港口,处处人声鼎沸,商铺林立。旁白的声音响起:“江南地区是大明的经济核心,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已与江南集团产生矛盾,若再立朱高煦为储君,必将彻底激怒江南文官与富商,危及朝廷财政与统治稳定。”】

【镜头转向华北平原,土地荒芜,人口稀少。朱棣站在田埂上,神色凝重。旁白继续说道:“朱棣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并非五征漠北、六下西洋,而是重整华北经济圈,修复南北联系,避免出现新的南北朝。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大规模疏浚京杭大运河,移民华东百姓充实华北,这一切都离不开江南官僚集团的支持。”】

【画面中,朱棣召见朱高煦,语气严肃:“你性情过于刚猛,不适合处理朝政。即日起,前往封地就藩,不得干预朝政。”朱高煦面色不甘,却也只能躬身领命。旁白的声音带着无奈:“为了南北平衡,朱棣只能放弃朱高煦,将其打入‘冷板凳’。若让朱高煦指挥北征,一旦立下大功,武人集团势力将进一步膨胀,甚至可能重演‘玄武门之变’,危及皇权稳定。因此,即便知道邱福能力不足,朱棣也只能派他出征。”】

【画面最后定格在朱棣复杂的眼神上,旁白总结道:“邱福的北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结局——他不仅要面对鞑靼的精锐骑兵,还要承载永乐朝南北平衡与皇权稳定的沉重压力。这场惨败,看似是邱福的无能,实则是大明内部权力博弈的必然结果。”】

当天幕揭示夺嫡之争与南北平衡的深层矛盾时,承运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百官们纷纷低下头,不敢言语——储君之争是天家禁忌,关乎皇权稳定,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尤其是江南出身的文官,更是面色苍白,他们没想到,自己的家乡从始至终竟被视为大明的“包税区”,与皇权之间存在着如此深的博弈。

徐达倒吸一口凉气,原来如此……殿下此举,实乃无奈之举。一边是武人集团支持的高煦,一边是江南集团拥护的高炽,无论立谁为储,都可能引发朝局动荡。放弃高煦,是为了平衡南北势力,确保大明的稳定啊。

李文忠也神色凝重,江南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朝廷的财政支柱,确实不能轻易得罪。可朱高煦麾下的靖难将领,都是开国功臣,若处置不当,也会寒了武人的心。朱棣夹在中间,实在难啊。

冯胜叹了口气:“难怪殿下明知邱福无能,还要派他出征。若是朱高煦北征成功,威望大增,武人集团再一拥护,恐怕真会威胁到皇权。殿下这是宁可承受北征惨败的损失,也要压制朱高煦的势力,确保储君之位稳固。”

朱棣坐在主位上,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从未想过,未来的自己竟会面临如此艰难的抉择——一边是功勋卓着的儿子,一边是朝廷的财政根基;一边是武人集团的支持,一边是文官集团的拥护。放弃朱高煦,虽能平衡南北势力,却也寒了靖难将领的心;若不放弃,又可能引发内乱,危及大明的统治。

帝王之路,果然步步惊心,朱棣心中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疲惫,却又迅速被坚定取代,“南北失衡,是大明的心腹大患。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必须修复南北联系,确保大明的统一与稳定。”

李善长作为淮西勋贵的代表,此时也上前道:“太子殿下,江南集团有意与朝廷对抗,只是担心政策损害自身利益,以一己之私置大明江山社稷于不顾,臣以为需严加论处。殿下要推行兼顾南北利益的新政,江南文人与富商一定会暗中阻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朱棣点头道:“韩国公所言极是。”老狐狸,你是为了大明江山吗?你为的是你淮西的利益,比之于难以掌控的朱高煦,军中根基不足只能依靠文官集团的朱高炽更符合他们对储君的要求,这个老狐狸,还是放不下前宋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美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