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春节狂欢的最后一次高潮,工地指挥部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宵灯会,给这个漫长而充实的冬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夜幕降临,工地空地上早已是另一番景象。各连队、部门用竹篾、彩纸、甚至废弃的油桶、铁丝网,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象征丰收的南瓜灯、寓意吉祥的鲤鱼灯、憨态可掬的兔子灯,还有体现工地特色的“铁锹灯”、“夯石灯”,虽然做工粗糙,却充满了质朴的创意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星星点点的灯火连成一片,将寒冷的冬夜装点得温暖而梦幻。
灯会的重头戏,除了赏灯,就是猜灯谜了。宣传科的同志们把写好的谜语纸条贴在各种花灯下面,猜中了还有小小的奖品,比如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或者几颗水果糖。这极大地激发了民工们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夜校学了文化的学员,更是摩拳擦掌,想要一展身手。
苏茉莉和学校、食堂的姐妹们一起,兴致勃勃地穿梭在灯海中。看着那些造型各异、透着暖光的花灯,和周围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她心里充满了喜悦。
“茉莉姐,快看这个谜语!”小娟指着一个兔子灯下的纸条念道,“‘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打一字!这是啥字啊?”
茉莉看着谜面,想了想,眼睛一亮:“是‘秋’字!左边‘禾’是绿色的喜雨,右边‘火’是红色的喜风!”
“对哦!我怎么没想到!”小娟恍然大悟,高兴地揭下纸条,跑去领奖处换了一支带花儿的铅笔。
林教员今天也显得格外轻松,他陪着茉莉几人,不时指点一下难猜的谜语,气氛融洽。当他们走到一盏格外精致的、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宫灯前时,林教员停下脚步,指着下面的谜语,微笑着对茉莉说:“茉莉同志,这个谜语有点意思,你看看。”
茉莉抬头看去,只见纸条上写着:“‘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打一字。”
这个谜语确实有点难度。茉莉凝神思索,嘴里轻轻念叨着:“有马……是‘驰’?有土……是‘地’?有人……是‘他’?有水……是‘池’?这四个字好像都有一部分……”
她蹙着秀眉,专注思考的样子,在朦胧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动人。林教员站在她身旁,看着她认真的侧脸,眼神温和。
就在这时,一个低沉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是‘也’字。”
茉莉猛地回头,心脏骤然漏跳了一拍——赵振国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身后!他今天没穿军装,穿着一件深色的呢子大衣,身姿依旧挺拔,在流动的灯火和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
“‘也’字加上马旁是‘驰’,加上土旁是‘地’,加上人旁是‘他’,加上水旁是‘池’。谜底就是‘也’。”他看着茉莉,语气平静地解释着,深邃的目光在灯影下显得格外幽深。
“对!是‘也’字!”茉莉恍然大悟,脸颊不由自主地开始发烫。她没想到他会突然出现,更没想到他会亲自为她解谜。
林教员脸上的笑容微微僵了一下,随即恢复自然,笑着附和:“还是团长学识渊博,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谜语确实巧妙。”
赵振国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他的目光却依旧落在茉莉身上,仿佛随口问道:“猜中几个了?”
“才……才两三个。”茉莉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慢慢猜,乐趣在其中。”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和。说完,他并没有多做停留,对林教员也点了点头,便转身融入了熙攘的人群中,那深色的背影很快被灯火和人流淹没。
可他留下的那句话,和那专注的目光,却像投入心湖的石子,在茉莉心里漾开了一圈又一圈涟漪。他刚才……是特意过来为她解围的吗?还是只是巧合?
“茉莉?茉莉?”林教员的声音将她从纷乱的思绪中拉回,“我们去那边看看吧,好像有卖糖葫芦的。”
“啊?好……”茉莉慌忙应道,跟着林教员往前走,心思却早已飘远。
灯会热闹依旧,猜谜的欢呼声、孩子的笑闹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但茉莉却觉得,周遭的一切仿佛都隔了一层,她的耳边反复回响着那个低沉的声音,眼前晃动着那双在灯下格外深邃的眼眸。
她在一个卖小吃的摊位前,下意识地回头,望向赵振国消失的方向。茫茫人海,灯火阑珊,早已不见他的踪影。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悄然爬上心头。
这个元宵之夜,因为那个突如其来的身影和那句低沉的解谜,在茉莉心中,蒙上了一层朦胧而甜蜜的色彩。那盏“四君子”宫灯下的谜语,她猜中了字谜,却似乎又陷入了另一个更深、更让她心跳加速的谜题之中。而谜底,仿佛就藏在那个冷峻男人深邃的眼眸里,等待着她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