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鸮与鸠的共生处方 > 鸮与鸠的共生处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鸮与鸠的共生处方

关于书名有一点话想说:因为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男女主都有抑郁症却依然互相治愈的爱情故事,所以书名我想了很久都想不到一个很好的名字,后来翻阅了一些书籍让我最终确定了现在这个书名:鸮与鸠是取自于两位主角的名字,象征两人如同两种不同的鸟类,却在彼此的阴影中找到了共生的可能,而共生则是暗示两人互相依赖、互相治愈的关系,既是医学隐喻(如菌群共生),也是情感上的彼此救赎、处方暗指他们的爱情本身就是一剂对抗心理疾病的药。好啦这就是关于书名的由来,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谢舶鸮和鸠鶄的故事吧。

写书初衷:这次的故事是两个拥有心理疾病的人相遇且相爱的治愈系爱情故事,首先我自己是个七年抑郁症患者,现在也还在吃药,还在努力和病魔抗争中,写这本书的初衷不是因为自己,而是今年在某平台发布了一组吃药的照片,本意只是想记录,但底下有条评论让我很在意:抑郁,大家还是去找正常且健康的女生恋爱吧。

这句话像根刺,让我反复思考:难道血常规异常的糖尿病人不配被爱?骨折患者需要先拆石膏才能约会?为什么轮到抑郁症,连心跳都成了瑕疵?

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其实这就跟感冒一样,我们只是生病了而这个病生得有点久罢了,如果抑郁症是场漫长的流感,那么相爱就是两颗心互相输送抗体。

谢舶鸮和鸠鶄的故事就是想证明:精神科诊断书≠爱情不合格证。

作为七年病程的资深患者,我比谁都清楚:

我们会在约会前吞镇静剂,只为控制手抖;

我们记得所有朋友的生日,却常忘记自己吃药;

我们不是爱的残次品,只是用不同频段接收世界的收音机;

于是有了《鸮与鸠的共生处方》

谢舶鸮的处方笺写着:每日三次,每次凝视她的眼睛。

鸠鶄的药方则是:把他的心跳声当白噪音。

这不是两个完美灵魂的童话,而是两本病历相爱后的临床报告:当你的伤口成为我的指纹

当我的药盒装满你藏的糖果

这就是我们对抗世界的剂量

放心食用,本药方已通过hE认证。

主治医师:绾桉。

谢舶鸮(bo xiao):一个从小就生活在畸形家庭里你又指望他能长成怎样的一个正常人呢,谢舶鸮很早就知道自己心理有问题,长大后本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奈何他的心理疾病太严重使他根本无法进入手术室,于是他只能开始看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以及吃药,他以为他的人生或许也就这样了,直到他在医院急救室看见那个染着蓝发的女孩:屏幕里光芒万丈的鸠鶄,此刻苍白得像一张被揉皱的纸。他突然明白,自己那些未吃完的药片,或许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氧气。

鸠鶄(jiu qing):鸠鶄从高中开始就在做自媒体了,从最开始的一个人到加入葵之传媒拥有团队,算下来今年是她做自媒体的第十一年,这十一年来她接受了多少鲜花就接受了多少谩骂,一开始她以为自己可以承受可随着她的粉丝量越来越多黑粉也开始以倍增开涨,时间一久她发现自己抗压能力根本承受不住,慢慢的她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严重时甚至一个人在家里割腕自杀,公司发现她不对劲时去医院检查已是重度抑郁,也就是那一次谢舶鸮第一次在线下看见真实的她,那个完全破碎且不堪的她。

写在最后的话: 嘿,屏幕前的你。

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有点忐忑,又有点释然。作为一个(或许还不能完全自信地称自己为“作者”的)讲故事的人,我把一颗浸泡了七年药片、带着裂痕却又努力跳动的心,小心翼翼地缝进了《鸮与鸠的共生处方》里。

我不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故事,也不知道它最终能走多远。

但我确切地知道,我想把它献给:每一个正在和抑郁症搏斗的你:如果你也曾在深夜感觉被全世界抛弃,如果你口袋里也藏着看不见的“美工刀”或沉甸甸的药盒…… 我想让你知道,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那份不被理解的孤独,但也看到——黑暗里,另一颗心努力发出的微光。谢舶鸮和鸠鶄的每一次挣扎、每一次微弱回击,都是写给你的情书:我们,不是爱的残次品。我们,值得挣扎着活下去,值得被深深拥抱。

每一个陪伴在抑郁症亲友身边的你:如果你曾感到无措,不知如何靠近那个看似封闭的世界…… 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扇小小的窗,让你瞥见他们内心的风暴与宁静。 理解,是比任何劝慰都有效的良药。他们的“不正常”,只是另一种频率的“正常”。

改变世界对抑郁症的误解?这个梦想很大。也许这本书只是投入深海的一颗小石子。但如果,仅仅是如果,它能让多一个人放下偏见,能让多一个绝望的你感受到“原来有人懂”的暖意——那这颗石子,就有了千钧的重量。

关于这个故事,我还有太多无法在正文里说完的“秘密”:【想看我为故事精心设计的专属封面?它凝聚着不同阶段的心跳,是留给你们的第一个视觉谜题。】

那些藏在字缝里的、你或许没发现的细节和彩蛋?

谢舶鸮和鸠鶄那些未写在书页里的、更细微的痛与甜?

还有我:绾桉:那如同小说般“离谱”的七年抗郁史: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那些药片背后的日夜,那些崩溃与重建的瞬间……

所有这些“未尽的诉说”,我都想在一个更温暖、更私密的地方,与你分享:

请来微博:找我 @今天不加糖哦

这里将是我们的“共生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