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青禾从十三的庄子里告辞出来,只觉得心头像是卸下了一块沉甸甸的大石,连呼吸都顺畅了许多,真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她对十三阿哥的治疗方案是很有信心的。

只要他能按时服药,先将体内因骨痨而亏损的元气慢慢补益起来、将缠绵的低热盗汗等症候控制住,改善整体的身体状态,待内里根基稳固一些后,再来想办法处理局部的脓疡或坏死组织。一步一步,病情肯定会逐渐好转。

虽然与十三阿哥结识的时间不算长,但几次交谈下来,青禾已然将他视作一位难得的知己和忘年交。能为他这样的人物尽一份力,她感到由衷的充实和喜悦。

回家的路上,她靠着车厢壁,脑子里已经开始飞速盘算起来。

穿刺引流虽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具体操作起来,无论是器械的准备还是局部麻醉、无菌和术后防止感染上,都需要极其谨慎,容不得半点闪失。

器械需要有锋利的针刀,如果没有合适的匠人估计没办法制备。

麻醉的话......说不定可以用点麻沸散。

相比前两项,无菌倒是相对好解决,无非是尽可能煮沸消毒或者找点蒸馏工艺的高度白酒就行。只要无菌控制好了,术后感染的概率自然就不会高。

想着想着,她恨不得能现在立刻就飞到吴老的诊所去,和他好好商议下一步的具体实施方案。

吴老经验老到,尤其对外科手法见识广博,肯定能给出宝贵的建议。

心里揣着事,觉得路程都短了许多。

车轮辘辘,似乎没走多久,熟悉的庄子轮廓便出现在了暮色之中。

马车在院门口停稳,青禾扶着车辕刚跳下车,一抬眼便瞧见小红正焦急地等在院门内,双手紧紧攥着围裙边,一双眼睛不住地往路上张望,见到马车立刻快步迎了上来。

她脸上的紧张和不安让青禾心都漏跳了一拍,几乎有些不敢往前走了。

她来到清朝后,无亲无故,全靠自己苦苦吃撑,抗击打能力几乎为零。一点点风吹草动,对她来说都可能意味着无法预料的麻烦。

“青禾姐姐,你可算回来了!”她上前扯着青禾的袖子,青禾见她这样,更加觉得自己被吓得神都退到南海去了。

“刚才你不在家的时候,有位姑姑来找你,瞧着穿戴体面,像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她说......说她是京城李夫人跟前的,特意来给你下帖子的。”

“李夫人?”青禾在脑海里飞快地过滤着自己窄得可怜的交际圈。

宫里旧识?多是些宫女嫲嫲,即便如今放出宫有了些体面,也断不会以“夫人”自称,更别提姓李了。

除此之外,便只有吴老、张保、十三阿哥寥寥几人。

以前倒是需要随着胤禑出门应酬,但见到的也多是些满洲贵戚,什么钮祜禄氏、赫舍里氏、富察氏......汉姓的夫人?她搜肠刮肚,也实在想不起自己何时结识过这么一位人物。

这位凭空冒出来的李夫人,像一团迷雾,让她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安。

她按下心中的狐疑,先保持面上的平静:“先别慌。帖子呢?拿给我瞧瞧。”她心里暗自嘀咕,只要不是战书、不是衙门的传票,总归还有转圜的余地。

小红连忙从怀里掏出一个物件,小心翼翼地递了过来。

那是一个制作颇为精良的拜帖封套,用的是挺括的浅米色云纹笺。封套上方正中工工整整地写着两个清秀中透着劲骨的楷字:“谨订”。下方偏右的位置则是稍小些的字迹,写的是“青禾姑娘 玉启”。

青禾接过,指尖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不错。她轻轻抽出里面的帖芯,是同色系的笺纸,上面的字迹与封套一致,清雅端正:谨詹于八月十九日巳时,恭请青禾姑娘台驾光临一叙。地址:京城南锣鼓巷香茗轩。未名斋李氏。

帖子上的用语客气,全然不似寻常召唤下人的口吻。

地点约在了京城南锣鼓巷一家名叫香茗轩的茶馆,时间是三日后上午巳时(约九点到十一点)。

“未名斋李氏......”语焉不详的落款。

一位身份不明却礼数周到的夫人为何会突然找上她?是福是祸?

她盯着娟秀的字迹,心里七上八下,方才从十三爷那里带回来的好心情,早已被突如其来的邀约冲散得无影无踪。

急也无用。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横竖都要等到三日后才能见分晓,现在胡思乱想,除了自乱阵脚,毫无益处。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她转身,见小红还一脸忧惧地望着自己,赶紧挤出一个安抚的笑容,语气放得尽量轻松:“咱们还是别自己吓自己了。瞧这帖子的用词和纸张,像是位懂规矩、讲礼数的夫人,想来不会有什么恶意。”

“许是我以前在宫里或府里结识的旧人,如今得了空,想寻我说说话也未可知。”她顿了顿,为确保万无一失,又道:“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三日后你陪我一同去吧。两个人总有个照应。”

小红虽仍有些忐忑,但见青禾镇定下来,也像是找到了主心骨,连忙点头应下:“诶,青禾姐姐,我听你的。”

“行了,别杵着了,天都黑了,咱们赶紧做饭是正经。忙活起来就顾不上想那些有的没的了。”

两人一同进了灶间。

秋日天气干燥,易伤肺津,青禾近些日子来的饮食多是些滋阴润燥之物。

今天还有前几日赶集买的老豆腐,她看到屋檐下挂着几串晒干的紫皮蘑菇,脑海中马上浮现出鲜灵的蘑菇豆腐汤的剪影。

墙角瓦罐里腌着的雪里蕻也正好能吃了。

“小红,晚上咱们吃贴饼子吧,再熬个热乎乎的汤,吃着暖和。”

她一边说着,一边利落地行动起来。

先舀了两碗玉米面倒入盆中,又掺了一小把豆面,这样贴出来的饼子更香。然后加入温水和少许盐,和面的时候要用手腕用力,反复揉按,直到面团光滑不粘手为止,还得盖上湿布醒上十分钟。

小红见青禾开始揉面,很有默契地去取了几朵干蘑菇,用温水泡发。又拿出一块老豆腐,切成半指厚的小方块。

青禾揉好面,趁醒面的功夫从罐子里捞出一小棵腌好的雪里蕻,在清水里反复揉洗了几遍,去掉过多的咸味,然后切成细碎的末。

一切准备停当,灶膛里的火重新生了起来,橘红色的火光跳跃着,映亮了青禾专注的侧脸。

她在铁锅里放了一勺猪油,待油热后,将切好的雪里蕻末倒进去煸炒,耐心炒香,又倒入泡发好的蘑菇丝,再一同翻炒片刻,激发出菌菇的鲜味后加入足量的清水,盖上锅盖慢慢熬煮。

另一边,小红已经将醒好的玉米面团分成几个小剂子,一个一个在手里团弄成椭圆形的饼子。

锅里的汤很快就滚开了,汤汁很快在沸腾下变成诱人的浅褐色,蘑菇和雪里蕻的香气充分融合,怎一个鲜字了得。

看着煮得差不多了,青禾便和小红一起将团好的玉米饼子一个个仔细地贴在锅上方,最后将切好的豆腐块轻轻滑入翻滚的汤中。

一切完成,现在只要盖上盖子小火慢慢咕嘟着就行了。

锅里的汤慢慢会熬出滋味,豆腐会变得嫩滑而充满孔洞,会吸收汤汁的精华,锅边的饼子下半截会被汤汁浸润得咸香软糯,上半截会被锅壁的热气烘烤得焦黄酥脆。

掀开锅盖的瞬间,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玉米饼子金黄诱人,豆腐在褐色的汤汁里微微颤动,蘑菇和雪里蕻点缀其间,简单,却让人食指大动。

青禾边吹边喝,两碗热汤下肚,熨帖得满身心神都归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