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怼姐的七零爽辣人生 > 第186章 零号站点与故人留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6章 零号站点与故人留痕

监察委员会的“保护性观察”,与第七研究所的软禁有着微妙却本质的不同。隔离房间依旧没有窗户,门依旧从外部锁闭,但送餐的守卫眼神里不再有那种看待实验品的探究,更像是看守重要证人的警惕。每日的身体检查依旧细致,但操作仪器的医务人员动作更加规范,带着一种近乎刻板的专业,很少与她进行不必要的眼神交流。

沈青像一件被贴上“待鉴定”标签的古董,被小心翼翼地收藏在绝对安全的保险库里,等待专家团队的最终评估。这种环境反而让她获得了一种久违的、相对的心安。至少在这里,她暂时不必担心突如其来的“潜能激发”或者“净化协议”。

她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植物,贪婪地吸收着食物中的营养,努力修复着“净化协议”在身体和精神上留下的创伤。左臂的异变依旧存在,石化进程中止后,那种冰冷沉重的感觉仿佛成了一种常态,与她的生命体征达成了某种脆弱的平衡。她不再试图去强行沟通那深藏的地脉之力,而是尝试着去“习惯”它,如同习惯呼吸。

陈恪特派员偶尔会来进行简短的问询,问题依旧精准,但不再涉及核心秘密,更多是关于研究所日常管理和林明远、苏晴等人具体行为的细节核实。沈青能感觉到,监察委员会的重心似乎放在了整顿研究所内部的违规操作和权力滥用上,对她这个“异常个体”,暂时采取了“控制”而非“破解”的态度。

这种态度,或许就是她目前所能争取到的最好局面。

平静的日子持续了大约一周。这天清晨,房间门在固定送餐时间被打开,但进来的不是往常的守卫,而是陈恪本人,他身后还跟着两名穿着与监察委员会制服略有不同、肩章是简洁银色星纹的陌生军官。

“沈青同志,观察地点变更。”陈恪言简意赅,没有任何解释,“请配合转移。”

终于要离开这里了。沈青没有多问,平静地点了点头。她早已习惯了这种身不由己的辗转。

转移过程极其周密且隐蔽。她先是被要求换上了一套没有任何标识的深灰色便服,然后被戴上了一个不影响视线和呼吸、但隔绝了所有外部光线和声音的特制头罩。在两名星纹肩章军官一左一右的“陪同”下,她感觉自己被带上了车辆,行驶了很长一段时间,期间有多次停顿、身份核验和车辆转换。最后,她似乎进入了一个地下设施,电梯长时间下行带来的失重感非常明显。

当头罩被取下时,她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风格截然不同的空间。

这里不再是研究所那种充满科技感的银白色调,也不是监察委员会隔离区的肃穆灰色,而是一种偏向米白和浅咖的、更加柔和、甚至带着些许生活气息的环境。她所在的是一个宽敞的起居室,有舒适的沙发、书架(上面是些常见的文学作品和期刊)、甚至还有几盆绿植。一侧是整洁的卧室和卫生间,另一侧则是一扇紧闭的、看起来是通往外部通道的门。

整个空间没有窗户,空气通过隐蔽的通风系统循环,带着一股类似山林间的、经过过滤的清新气息。灯光模拟着自然光,温暖而不刺眼。

“这里是‘零号站点’,你的新住所。”一名星纹肩章军官开口道,他的声音平稳,带着一种经过严格训练的克制,“在观察评估期间,你将生活在这里。日常需求可以通过房间内的通讯终端提出,我们会尽量满足。非必要情况下,请不要离开这个生活单元。”

他的措辞是“生活单元”而非“牢房”,语气是“请求”而非“命令”。但沈青明白,这依然是最高级别的软禁,只是包装得更加人性化。

军官交代完注意事项,便和另一人退出了房间,那扇门在她身后无声合拢,落锁声轻不可闻。

沈青独自站在这个陌生的“家”中,环顾四周。这里的环境比她待过的任何地方都要“正常”,甚至可以说舒适。但正是这种过分的“正常”,反而透出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寻常。监察委员会,或者说这个“零号站点”,对待她的方式,与第七研究所和林明远截然不同。他们似乎更倾向于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容纳”与“观察”?

她走到书架前,随手抽出一本书,是一本关于地质学的普及读物。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真实,墨迹清晰。她又检查了沙发、桌椅、床铺,所有物品都干净整洁,没有任何多余的装置或明显的监控探头(当然,她知道必然存在更隐蔽的监视)。

这种环境,反而让她更加警惕。未知,永远比已知的危险更让人不安。

她走到那扇紧闭的门前,伸手触摸。门是某种高强度的复合材料,冰冷坚固。她没有尝试去打开,那毫无意义。

接下来的几天,沈青逐渐适应了“零号站点”的生活。食物通过门上的一个隐蔽传递口送入,种类丰富,营养均衡。她可以通过房间内的终端查询一些非涉密的公开资料、观看有限的影视节目,甚至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室内体能锻炼。除了没有自由,这里的生活几乎无可挑剔。

她小心翼翼地没有在终端上进行任何可能被视为“异常”的查询,也没有再尝试沟通左臂的力量。她像一个最安分守己的住客,规律地生活,默默地观察,试图从这有限的信息中拼凑出“零号站点”的轮廓。

她注意到,每天固定时间,通风系统会传来极其微弱的、类似大型设备启动或停机的低频震动。送餐的间隔时间非常精确,仿佛整个站点的运作都遵循着某种严密的时刻表。偶尔,她能通过门缝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的、经过隔音处理的、类似车辆行驶或人员走动的声音,但都非常模糊。

这里像是一个深埋地下的、高度自律的微型城市。

一天,在她进行室内慢跑时,脚下柔软的地毯边缘,似乎踢到了什么小小的、硬硬的东西。她停下脚步,蹲下身,拨开地毯边缘的纤维,发现下面卡着一个只有小指甲盖大小、薄如蝉翼的透明芯片。

她的心猛地一跳!这东西……绝不是站点配备物品!

她不动声色地用脚将芯片踩住,然后假装系鞋带,迅速将其捡起,攥在手心。回到卧室,锁上厕所门,她才在灯光下仔细查看。

芯片是半透明的,内部似乎有极其细微的、如同毛细血管般的银色纹路。没有任何标识或文字。

这是谁留下的?什么时候留下的?是给她的吗?

她回想起进入站点时那严密的搜查和头罩,这东西能带进来,本身就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和极高的技巧。是顾怀远?还是杨振华?或者是……站点内部其他未知势力?

她尝试将芯片贴近终端屏幕,没有任何反应。她回忆着在研究所时与底层系统交互的感觉,将芯片握在左手掌心,同时集中精神,试图去“感知”。

左臂那冰冷的石化感依旧沉寂,芯片也没有任何能量波动。

这不是依靠能量或权限驱动的东西?

她仔细观察芯片的边缘,发现一侧有一个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的微小凹点。她尝试用指甲轻轻按压。

“嘀”的一声微不可闻的轻响,芯片表面闪过一丝微光,随即,一行极其细小、需要凑到极近才能看清的文字,如同浮水印般在芯片表面浮现出来:

“站点结构图及安全协议漏洞(局部) - 杨”

杨!杨振华!

他还活着!而且,他竟然有能力将东西送进这里!

沈青的心脏狂跳起来,血液瞬间冲上头顶!她强压下激动,仔细阅读那行小字下面的、更加复杂和微缩的图示与代码。那是一小部分站点的内部结构草图,标注着几个关键的通风管道节点、一个废弃的物资输送通道,以及……某个区域监控系统的周期性盲点时间!虽然只是局部,但这是她在绝境中看到的第一缕实实在在的曙光!

杨振华不仅活着,还在暗中活动,并且给她送来了至关重要的信息!他是在帮她?还是另有所图?

无论如何,这枚芯片的存在,证明了这个看似铁板一块的“零号站点”,并非毫无缝隙!

她小心翼翼地将芯片上的信息牢记在心,然后走到马桶边,将其撕成无法复原的碎片,冲入下水道。做完这一切,她回到客厅,坐在沙发上,外表平静,内心却已掀起了惊涛骇浪。

杨振华的线索,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打破了“零号站点”表面的平静。

她不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观察对象。

她有了一个目标,一个来自外部的、微弱却真实的连接。

她抬起头,看向天花板上那模拟着晴朗天空的柔和灯光,眼神深处,一丝许久未见的锐利光芒,悄然复燃。

脚下的地毯似乎还残留着发现芯片时的触感。

这个“安全”的囚笼,似乎也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了。

(第一百八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