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八零辣媳:系统逼我搞基建 > 第109章 新校舍获认准与使用手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9章 新校舍获认准与使用手册

暴雨停后的第三天,红星队小学的门口,天天都堆着乡亲们送来的东西——不是啥贵重物件,却是80年代农村里最实在的心意。

天刚亮,王翠花就挎着竹篮来了,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红薯,还冒着热气,她把红薯放在新校舍的门房里,又擦了擦窗台上的水珠:“林丫头,陆小子,这红薯是俺家地里种的,甜得很,给抢书的爷们和娃们当干粮;俺还纳了两双布鞋,给你们俩,天天跑工地,鞋磨得快。”

说着,从篮底翻出两个蓝布包,打开是针脚细密的布鞋,鞋面上还绣着小小的五角星,是照着娃们课本上的样子绣的。

没一会儿,刘婶也来了,手里拎着个陶罐,里面装着腌萝卜干,是她冬天腌的,脆爽开胃:“俺家那口子说,抢书的时候爷们都没顾上吃饭,就着萝卜干吃红薯,香!这罐你们留着,学堂里谁饿了,都能拿点垫垫。”

张五保户拄着拐杖,怀里抱着一摞旧书,慢慢走过来,书皮虽然卷了边,却擦得干干净净:“林丫头,这些书是俺年轻时念过的,有《论语》,还有几本算术书,娃们要是想读,就拿去——新校舍结实,书放在这儿,俺放心。”

林薇赶紧接过书,指尖碰到书页上的细痕,知道这是老人珍藏了一辈子的东西,眼眶有点热:“大爷,俺一定好好收着,让娃们好好读。”

乡亲们的心意,堆在门房里,摆了满满一桌子:有家长送的土鸡蛋,装在稻草编的筐里,一个都没破;有年轻媳妇送的粗布巾,用来擦桌椅、擦黑板正好;还有社员送的木柴,堆在灶房边,说“以后熬姜汤、热饭,不用再找柴了”。

每个人放下东西,都要跟林薇、陆衍说句“辛苦你们了”,没有华丽的话,却比啥都实在——这是乡亲们把“学堂”当成自家事的真心,也是对林薇“后花园”事业最实在的认可。

走到旧校舍的废墟旁,再往新校舍看,反差更是扎眼。

旧校舍那边,碎土混着断梁堆在泥里,几根朽坏的木梁泡在水洼里,轻轻一碰就掉渣;之前的讲台塌成了一堆泥,上面还压着几本泡烂的课本,字迹都模糊了,风一吹,书页碎成了片。

有个娃蹲在废墟边,指着断梁说:“以前俺们在这儿上课,下雨的时候,老师要拿脸盆接水,现在不用了。”

再看新校舍,青灰色的鹅卵石墙面被雨水洗得发亮,用手摸上去,平整结实,没有一点渗水的痕迹;屋顶的瓦片排列得整整齐齐,排水槽里的水早已流空,连一点积水都没有;推开教室门,里面干爽明亮,书架上的课本摆得整整齐齐,都是抢回来后晒干、修补好的,封面上还贴着娃们画的小红花;水杯架里的搪瓷杯一个个排着队,阳光透过大窗户照进来,落在课桌上,映出暖暖的光。

“以前总觉得,能有个遮雨的地方上课就不错了,”

一个家长看着新旧校舍的对比,感慨地说,“现在才知道,娃们能在这么结实、干净的教室里读书,是多大的福气——林丫头,陆小子,你们真是办了件大好事!”

新教室的讲台上,林薇和赵文山正凑在一起,整理《校舍使用手册》。赵文山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钢笔,笔尖在纸上“沙沙”响,本子上的字迹比平时工整了不少,还特意用红笔标注了重点。

他指着“校舍维护”那一页,跟林薇说:“这里我加了条‘雨天后必查排水槽’,还有‘竹筋梁每季度用锤子敲查一次’,之前盖校舍的时候,张大爷说过,竹筋浸了桐油也得定期检查,免得受潮;另外,课本循环用,我也加了‘课本登记制度’,谁借谁还,记清楚,免得丢了。”

林薇凑过去看,发现他不仅加了维护条款,还在旁边画了简易的图示——比如排水槽的位置,用小圆圈标出来;竹筋梁的位置,画了根小木棍,一目了然。

更细心的是,之前她写的初稿里,有两个错别字,赵文山没说,悄悄改了过来,字迹和她的很像,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您想得真细致,”林薇笑着说,“我再补充两条:一是‘娃们课间不准爬窗台、晃桌椅’,之前有娃想爬窗台看操场;二是‘小菜园分工制度’,每个班管一个格子,每周三下午农耕课,让娃们自己浇水、除草,既锻炼动手能力,也能爱护菜园。”

正说着,丫丫抱着作业本跑进来,指着手册上的“爱护桌椅”,小声说:“林阿姨,赵老师,能不能加一条‘不准在课桌上画小人’?俺同桌昨天在桌上画了小火车,被老师说啦。”

赵文山笑着点头,拿起钢笔,在后面加了一句,还画了个小小的课桌,旁边打了个叉:“好,听丫丫的,加上这条,让娃们都知道要爱护桌椅。”

手册整理完的时候,林薇的脑海里,突然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比平时更清晰,带着几分“认可”的暖意:

【检测到“抗震校舍暴雨考验”任务圆满完成:旧校舍物资抢救率92%,新校舍零损坏,乡亲信任度提升至100%,赵文山角色转变完成(质疑→主动参与),“后花园”民生根基筑牢!】

【系统升级:从“文教协作型”升级为“综合运营型”,新增2项核心功能——1 校园维护预警(提前3天提示雨天排水、梁架检查);2 农耕教学适配(同步生成“校园小菜园种植指南”,匹配扫盲班农技教学)。】

【奖励发放:1 钢筋100斤(伪装“公社基建补贴物资”,用于后续防渗水渠加固,适配“后花园”灌溉根基拓展);2 县城新华书店购书券50元(凭券可买中小学课本及课外读物,补充学堂图书,完善文教配套);3 县农技站技术指导名额2个(可学习反季蔬菜病虫害防治、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助力大棚产业升级与春耕增收)。】

【提示:当前“后花园”已形成“文教(校舍)+产业(大棚)”双支柱,可推进防渗水渠项目,完善灌溉保障,为后续集体致富夯实基础。】

林薇抬头,正好对上陆衍的目光——他刚从废墟那边过来,手里拿着一根能当篱笆桩的旧木梁,脸上带着笑意。

窗外,乡亲们正帮着把抢回来的旧桌椅搬到新校舍的储物间,王翠花在灶房里熬着红薯粥,香味飘了过来;娃们在操场边的小菜园里,围着刚种的菜苗叽叽喳喳,赵文山正蹲在旁边,教他们怎么分辨菜苗和杂草。

旧校舍的废墟还在,却成了“珍惜”的见证;新校舍的阳光正好,装着娃们的读书声和乡亲们的期盼。

林薇握紧手里的《校舍使用手册》,指尖划过纸页上工整的字迹,心里格外踏实——她的“后花园”,不是一句空话,是用结实的校舍、起心的乡亲、实在的日子,一点点筑起来的;而系统的赋能,乡亲的信任,更让她知道,这条路,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