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公社的土坯墙,林薇就和陆衍拎着装订整齐的方案册,往李家庄赶——昨天勘查完后,两人连夜核对数据、细化流程,把小桥重建和危房加固的方案写得明明白白,连预制板生产周期、临时木桥搭建细节都标得一清二楚,就怕村主任心里没底。
村主任早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等着,手里还攥着个布包,见他们来了,赶紧迎上来:“林同志、陆队长,方案出来得这么快?俺还以为要等两天呢!”
林薇把方案册递过去,翻开第一页:“主任,您看,两座小桥都按一米五宽的预制板桥设计,桥桩埋深一米五,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预制板在马老板厂里生产,5天就能做好,现场吊装3天,加上临时木桥搭建,总共10天就能完工,不耽误村民下地。”
陆衍凑过来,指着危房加固那一页:“五户危房,每户都按‘换木梁+竹筋加固’来,木梁选晾干的杨木,竹筋提前用桐油泡3天,每户工期5天,错开施工,您安排村民轮流暂住,不挤也方便。预算总共一万一,比您预期的少两千,要是觉得没问题,咱就签个简单的协议,明天就开工备料。”
村主任逐页翻看,手指划过方案上的尺寸、工期、预算,越看越满意,最后“啪”地合上方案册:“没问题!这方案比俺想的还周全,连临时木桥的护栏都考虑到了,就按这个来!协议现在就签,俺这就去给乡亲们说,让大伙放心!”
他从布包里掏出一沓崭新的现金,数了五百块递过来:“这是定金,俺们村凑的,剩下的等完工验收了,俺立马给你们结!”
林薇接过现金,认真数了一遍,又写了张收条递给村主任:“主任您放心,俺们明天就联系马老板生产预制板,后天带队员来搭临时木桥,保证不耽误事。”
村主任攥着收条,笑得眼睛都眯了:“俺信你们!卫生院的人都夸你们干活靠谱,俺们选红星队,没选错!”
从李家庄出来,两人刚要往队部走,就见王家庄的王大叔推着辆二八自行车,急匆匆地赶过来,车把上还挂着袋红薯:“林同志、陆队长,可算找着你们了!俺是王家庄的,听说你们帮李家庄修桥、补房子,俺们村也想请你们帮忙——村西头的老石桥塌了半边,还有三户老人的屋顶漏雨,你们能不能去看看?”
林薇心里一动,想起之前卫生院验收时,确实有王家庄的村民来打听活计,当时忙着农贸市场的事,没来得及细聊,如今正好顺路:“王大叔,您别急,俺们现在就跟您去王家庄看看,看完给您出个大概主意。”王大叔一听,立马乐了:“太好了!俺就知道你们是办实事的,走,俺带你们去!”
王家庄离李家庄不远,骑着自行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村西头的老石桥果然塌了半边,剩下的桥面坑坑洼洼,碎石子撒了一地,旁边还立着根木杆,上面绑着块红布,写着“危险,绕路走”。
“这桥上个月下大雨塌的,现在村民去地里,得绕两里地,太耽误事了。”
王大叔叹着气,用脚踢了踢地上的碎石,“俺们村没多少钱,想修座简单点的,能过牛车、挑菜筐就行。”
张大爷昨天听说今天可能要去新的村子勘查,特意让队员捎话,跟着赶了过来,此刻正蹲在桥边,用拐杖戳了戳桥基的泥土:“这桥不用全拆,塌的半边重建就行,用砖石砌桥台,桥面铺三块预制板,宽一米二,够过牛车了,预算一千五就能下来,工期5天,不耽误大伙出行。”
陆衍点头附和:“俺们先把塌的半边清理干净,再砌桥台,预制板跟李家庄的一起在马老板厂里做,省点运费,后天就能一起拉过来。”
林薇把这些记在图纸夹上,又标注:“清理碎石时,要在旁边设警示线,别让小孩靠近。”
看完石桥,王大叔又带他们去看三户漏雨的屋顶。
其中一户是李奶奶家,屋顶的瓦片掉了好几块,茅草都露了出来,屋里的土墙上,还留着雨水冲刷的黑印子。
“一到下雨天,俺就把盆碗都摆出来接雨,夜里都睡不踏实。”
李奶奶拉着林薇的手,眼里满是期盼,“姑娘,你们要是能帮俺修好,俺给你们做红薯饼吃!”
张大爷爬上梯子,伸手摸了摸屋顶的木梁,又掀开几片瓦片:“木梁没朽,就是瓦片碎了、漏了,咱把碎瓦换掉,再在屋顶铺一层油毡,上面盖新瓦,就不会漏雨了,每户工期1天,三天就能全修好,预算两百块一户,材料俺们从公社建材店拉,新鲜得很。”
林薇蹲下来,跟李奶奶说:“奶奶,修屋顶时,您去隔壁大婶家待半天就行,俺们会把您屋里的东西盖好,不会弄脏,修完您再回来。”
李奶奶赶紧点头,转身从里屋端出一碟炒花生,往林薇手里塞:“姑娘,这是俺自己炒的,你们尝尝,不值钱,也是俺的心意。”
勘查完王家庄的活,已经快中午了。王大叔非要留他们吃午饭,炖了土豆炖鸡块,还蒸了红薯,吃得队员们满头大汗。
临走时,王大叔塞给林薇一袋子红薯和一把青菜:“这红薯是俺家地里收的,甜得很,青菜也是刚摘的,你们带回去吃,下午俺就去跟村里的乡亲们商量,明天给你们准信,要是成了,咱就按张大爷说的来!”
回到队部时,刘婶已经把午饭热好了,见他们手里拎着红薯和青菜,笑着说:“又收到乡亲们的东西了?你们这‘暖心基建队’的名声,在周边村里都传开了!刚才还有公社基建办的同志来电话,问你们卫生院的项目后续有没有空,说公社想修两间仓库,让你们给报个价。”
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吃饭,李二哥咬着红薯,吃得香甜:“俺今天看王家庄的石桥,那图纸俺都能看懂了,预制板的尺寸、桥台的高度,俺都能报出来,要是以前,俺连‘桥台’俩字都认不全!”张大爷笑着点头:“你进步快,以后多跟着学,慢慢就能独立带组干活了。”
赵文山则拿出笔记本,把今天李家庄和王家庄的勘查情况记下来,字迹工整,还画了简易的位置图:“李家庄,定金五百,明天备料;王家庄,待确认,石桥预算一千五,屋顶每户两百;公社仓库,待报价。这些都记好了,以后跟进也方便。”
林薇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踏实——从最初成立基建队,缺衣少食、工具不全,到现在订单接连不断,乡亲们主动上门,队员们各有所长,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她放下碗筷,跟大伙说:“下午陆衍去联系马老板,确认预制板生产的事;赵文山整理公社仓库的报价思路,参考卫生院的项目成本;李二哥跟我去公社建材店,看看砖石和瓦片的价格,明天给王家庄和公社都准信。”
“好嘞!”队员们齐声应下,眼里满是干劲。窗外的阳光洒在“红星基建”的木牌上,红漆的字迹格外醒目,院子里的鸡悠闲地踱着步,远处传来乡亲们的笑声,一切都透着八零年代里,踏实干事、日子渐好的暖意。林薇知道,只要他们继续守着质量、想着乡亲,红星队的口碑,会在周边的村子里,传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