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八零辣媳:系统逼我搞基建 > 第56章 《施工标准手册》出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章 《施工标准手册》出台

1986年7月的晨光刚漫过王家庄的河湾,老石桥旧址就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声响。

经过前一天的细致勘查,红星基建队的施工方案连夜敲定,这天一早,队员们便带着工具、材料准时开工,蓝布队服上的“红星基建”红字在朝阳下格外鲜亮。

陆衍领着李二哥和施工组先搭脚手架,钢管在地面上错落排布,每一根都按安全规范绑得结结实实。“脚手架横杆间距不超过1.2米,立杆底部垫实石块,”陆衍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昨天赵文山的安全手册里特意标了,桥台砌筑高处作业,架子不稳就是要命的事。”李二哥拎着扳手拧紧卡扣,大声应道:“放心!俺们都按手册来,每道卡扣都检查三遍,绝不含糊!”

不远处,张大爷正蹲在材料堆旁检查竹筋。这些竹筋都是按他改良的工艺处理过的,先经石灰水浸泡脱脂,再刷上桐油与石灰3:1配比的防腐浆,晾干后色泽温润、质地坚硬。“小陈,你把这些竹筋按40厘米间距摆好,”张大爷递过一根样品,“嵌的时候要与砖缝错开,别露在外面,这样才能起到筋骨的作用,跟李家庄的桥一个标准。”小陈赶紧拿出《施工标准手册》对照,手册上的示意图清晰标注着竹筋嵌设位置,他按图摆放,每放一根就用卷尺量一次间距,确保分毫不差。

林薇拿着图纸站在桥台基底,与赵文山核对尺寸。

“桥台宽度3米,高度1.8米,分层砌筑,每层不超过40厘米,”赵文山指着手册上的浆砌石规范补充,“砌缝宽度控制在30毫米以内,上下层竖缝错开至少8厘米,这些都标清楚了。”

他手里的安全打卡表已经填好晨间检查记录,今天的安全知识点特意标注了“桥台砌筑三不准”:不准抛扔砖块、不准脚手架超载、不准砂浆超时使用。

“开工前再抽问一个安全问题!”赵文山举起打卡表,看向新队员小吴,“砂浆拌好后,气温超过30c时,多久内必须用完?”小吴立刻挺直腰板回答:“手册里写了,2小时内!超过时间砂浆会初凝,用了影响桥台强度!”赵文山满意点头,在打卡表上打了个红勾:“记牢就好,安全和质量一样,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砌石工作正式开始,队员们按“先角石、后面石、再腹石”的顺序操作,砂浆按1:3的比例拌匀,用灰铲均匀铺在石面上,再将石块稳稳贴合。张大爷拄着拐杖在台边来回巡查,手里的靠尺时不时靠在墙面上,眼睛凑得极近检查垂直度。“小吴,这块面石偏了5毫米,”他用拐杖轻轻敲了敲石块,“用橡皮锤慢慢调,别蛮力冲撞,不然下面的砂浆会松脱。”小吴赶紧照做,每敲一下就看一眼靠尺,直到红液线精准居中才停下。

村主任带着几个村民推着满满两车碎石赶来,车轱辘碾过土路的咕噜声格外热闹。“林同志、陆队长,俺们按你们说的,选的都是不含杂质的硬碎石,垫在桥台底部更扎实!”村主任抹了把汗,指着碎石堆说,“村里的壮劳力都愿意来搭把手,你们只管吩咐,俺们跟着你们学规范,以后村里修个小水利也能用上。”陆衍赶紧迎上去,和村民们一起卸车:“谢谢主任和大伙,有你们帮忙,进度能快不少,回头让刘婶给大伙准备凉茶。”

正午时分,日头渐烈,刘婶带着后勤组推着食盒赶来,红烧肉、炒青菜和绿豆汤的香气瞬间飘满工地。“大伙歇会儿吃饭,凉了就不好吃了!”刘婶吆喝着分饭,村主任的老伴也拎着一篮鸡蛋跟来,硬往队员们手里塞:“孩子们干活辛苦,补补身子!你们修桥这么上心,砖缝比俺家砌墙还整齐,俺们看着就踏实。”

吃饭时,张大爷还在跟年轻队员们念叨:“你们别光图快,浆砌石得坐浆饱满,不能有空鼓,”他掰着手指算账,“每砌三层就测一次平整度,每层高度控制在40厘米内,这样桥台才能稳如泰山,经得起山洪冲刷。”小陈捧着碗认真记下,指着手册上的示意图问:“张大爷,下午铺防水砂浆的时候,也是按这个厚度来吗?”“没错,”张大爷点头,“防水砂浆要铺匀,厚度不少于2厘米,这是桥台防水的关键,手册上画得明白,照着做就不会错。”

下午开工后,桥台砌筑到第三层,该嵌设竹筋了。队员们按手册流程操作,将防腐处理后的竹筋稳稳嵌入砂浆中,间距均匀、位置精准。赵文山拿着施工日志逐一记录:“7月x日,王家庄石桥桥台砌筑至第三层,竹筋嵌设合格,砌缝密实,安全零事故;村民协助运送碎石8车,材料符合设计要求。”他写完又拿出靠尺抽检,每一个数据都如实登记,页面整洁规范。

夕阳西下时,桥台已砌到第五层,轮廓愈发规整。林薇和陆衍并肩查看进度,远远瞥见河对岸有两个身影一闪而过——是周建国和赵卫东,两人偷偷观察了大半天,想找施工漏洞,却只见队员们各司其职、操作规范,桥台砌得横平竖直,连村民都全程配合,最终只能悻悻离去。

“别管他们,咱把活干扎实比啥都强。”陆衍攥了攥林薇的手,语气坚定。林薇点头,摸了摸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指针指向六点。她看着眼前日渐成型的桥台,看着队员们脸上的汗珠和笑容,心里满是踏实:“按这进度,三天就能完成桥台封顶,接下来就能铺预制板了。”

张大爷坐在树荫下,看着自己指导嵌设的竹筋牢牢扎根在砌体中,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赵文山整理着工具登记册,每一件工具都按后勤制度归位。村主任带着村民送来晚饭,玉米、红薯和刚烙的面饼,满满当当摆了一桌:“林同志,你们真是良心施工队,按手册办事、凭手艺说话,这桥修完,俺们王家庄人都念你们的好!”

晚风带着河水的清凉吹过工地,队员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施工细节,规划着后续流程。

远处的桥台在暮色中静静矗立,像一座坚实的里程碑,不仅承载着王家庄乡亲们的期盼,更镌刻着红星基建队“质量为基、制度为纲、民心为本”的初心。林薇知道,这座靠口碑引来的桥梁,终将成为红星队前行路上又一个坚实的脚印,带着他们走向更远、更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