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学渣要逆袭当白富美! > 第136章 大二开始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京北的秋日,天空是高远而澄澈的蓝,阳光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透过已经开始泛黄的银杏叶隙,在校园小径上洒下斑驳的光点。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新学期特有的、混合着书本油墨和淡淡桂花香的气息。

姜羡拖着行李箱,和同样刚到的黎晴、林菱几乎前后脚地回到了502宿舍。

“哇!羡羡!林菱!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同时到校!”黎晴放下行李,就兴奋地给了姜羡一个拥抱,“感觉假期一晃就过了,还没待够呢!”

林菱也微笑着放下背包:“是啊,家里虽然舒服,但回到宿舍感觉也挺好的。”

秦悦的床铺依旧空着,似乎还没返校。

“是啊,回来了。”姜羡笑着回应,将带来的蓉城特产——几包真空包装的麻辣兔头和火锅底料放在桌上,“一点心意,给大家尝尝。”

“哇!爱死你了羡羡!”黎晴欢呼一声,迫不及待地拆开一包兔头,“正好路上饿了,我先替大家尝尝!”

宿舍里顿时充满了熟悉的欢声笑语。一起收拾行李,互相分享着假期趣闻,那种分离半月后重聚的亲切感驱散了旅途的疲惫。当姜羡把笔记本电脑重新放回书桌固定位置,插上电源的那一刻,她清晰地感觉到,那个高效、自律的“京北模式”已全面激活。

家的温暖被妥帖收藏于心,成为心底最柔软的后盾。此刻,她是需要直面新学期挑战的京北大学学生姜羡。

开学伊始,各种事务便接踵而至。课程表排得比上学期更满,增加了《计量经济学》和《投资银行学》等硬核课程。姜羡迅速调整状态,投入预习,并雷打不动地恢复了晨跑和夜晚进入学习空间的习惯。

“识界视界”团队的线下重聚,安排在了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地点依旧是学校附近那家安静的咖啡馆。

几个月不见,大家似乎都有些细微的变化。徐浩晒黑了些,据说暑假跑去山区做了短期支教,眼神里多了点以前没有的沉毅。楚文萱剪短了头发,显得更加利落干练。秦悦依旧是那副对一切都漫不经心的模样,但偶尔看向团队成员时,目光里少了几分最初的疏离。

“同志们!省赛攻坚战,正式开始了!”徐浩拿出打印好的省赛文件,上面已经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斗志昂扬。

“废话少说,直接看难点。”秦悦泼冷水的功力不减,指尖点着文件上“财务预测与融资计划”部分,“这里,数据支撑和假设合理性是关键,不能拍脑袋。市场调研数据需要更新,最好能找到近期的行业报告。”

楚文萱则指着“产品原型展示”要求:“评委肯定看腻了ppt动画。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哪怕功能简单但能交互的demo,光靠静态设计图不够有说服力。”

姜羡安静地听着,等大家把主要问题和各自负责板块的难点都抛出来后,她才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能安定人心的力量:“大家说的都是关键点。财务部分,我和秦悦一起负责,数据来源和模型假设我们会反复推敲,确保经得起拷问。产品demo是硬骨头,文萱,你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我们看看是找外援还是利用学校资源。”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徐浩身上:“徐浩,整体策划案和讲稿的打磨,以及对外联络、争取学校资源支持的重任,就交给你了。我们是一个团队,各司其职,但更需要无缝协作。”

她的分工清晰合理,既考虑了每个人的特长,也直面了挑战,没有回避任何困难。这种沉稳的掌控感,让原本因省赛高要求而有些焦躁的团队迅速找到了主心骨。

“没问题!”徐浩重重点头。

“技术方面,我可以问问设计学院的师兄姐,或者看看有没有开源工具能快速搭建框架。”楚文萱积极应道。

秦悦也“嗯”了一声,算是认可。

团队会议高效地明确了下一步行动方案和时间节点。散会后,姜羡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留下来和秦悦一起初步梳理财务预测需要的核心数据和逻辑框架。

“营收预测不能太乐观,用户付费意愿需要找到可靠的调研数据支撑。”秦悦指着姜羡草拟的一个数字,冷静地分析。

“嗯,我同意。我们可以参考周教授课题里提到的几家早期教育科技公司的用户转化率数据,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打个折扣。”姜羡从电脑里调出之前的研究笔记。

两人埋头讨论,一个提供宏观视角和市场参照,一个把控细节和风险,竟有种意外的默契。

就在姜羡全身心投入新学期学业和团队项目时,周文彬教授的课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教授对她的研究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邀请她加入一个更小范围的、与校外一家教育科技初创公司“启慧科技”合作的调研项目,作为课题的实践延伸。

“这家公司正在探索AI辅助个性化学习的路径,你的分析框架和对行业的理解,对他们应该会有启发。”周教授在邮件中写道,“这也是一个让你接触真实商业场景的好机会。”

姜羡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这不仅是对她能力的认可,更是她深入了解行业、验证想法的绝佳窗口。她隐约感觉,这个“启慧科技”所做的事情,与她脑海中那个关于“AI驱动知识可视化工具”的模糊构想,或许存在着某种联系。

她将这个消息简单告知了团队,大家都很支持。秦悦甚至难得地评论了一句:“多接触真实战场是好事,免得我们在这里闭门造车。”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学业、项目、潜在的商业机会,多条线索并行不悖,她像一个技艺娴熟的舞者,在不同的舞台间从容切换。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这天深夜,姜羡刚从学习空间退出,正准备休息,手机屏幕亮起,是牧恒的加密信息,标题带着罕见的【重点关注】标识。

她点开邮件,内容比往常稍长:

【重点报备:经由植入的监控节点捕获到最新动态——‘星流科技’与‘灵犀互动’的技术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联合开发的一款‘基于情感识别的自适应视频内容生成插件’已完成内部测试版,初步效果超出预期。该插件能根据观众实时情绪反馈(通过摄像头微表情分析或历史交互数据),动态微调视频内容的呈现节奏、信息密度甚至背景音乐,旨在提升观看沉浸感和知识留存率。】

【市场影响预判:此技术若成熟并产品化,将对在线教育、知识付费、乃至广告营销领域产生显着影响。‘星流’与‘灵犀’估值预计将迎来新一轮上调。同时,监测到‘迅捷科技’近期与一家拥有海量用户行为数据的社交平台接触频繁,推测其试图通过数据合作弥补自身技术短板,应对竞争。】

【关联性分析:该技术方向与您此前指示关注的‘AI驱动知识可视化’及‘提升学习体验’构想存在高度契合。】

【建议:暂无即时操作需求,但建议将此技术路径纳入长期战略观察核心清单。】

姜羡的目光牢牢锁定在“基于情感识别的自适应视频内容生成插件”这几个字上,心脏难以抑制地加速跳动了几下。

她脑海中那个模糊的构想,仿佛瞬间被这道来自真实技术前沿的光芒照亮了一角!

“情感识别” + “自适应” + “视频内容生成”!

这不正是她设想中,未来那个理想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之一吗?动态调整,个性化适应,提升学习效果……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技术还在内部测试阶段,距离成熟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毕竟是别家公司的发展路径。

但这个消息,无疑为她自己的思考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技术佐证和方向验证。

她回复牧恒:「信息收到。持续密切关注该插件后续测试数据、用户反馈及两家公司商业化路径。同时,扩大监控范围,留意是否有其他团队或公司在类似技术路径上取得突破。」

放下手机,姜羡躺回床上,却毫无睡意。黑暗中,她的眼睛异常明亮,仿佛倒映着远方数据洪流中闪烁的代码之光。

新学期的挑战接踵而至,团队的省赛迫在眉睫,周教授的项目等待深入,而远方的技术浪潮也在不断奔涌。

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以及一种立于潮头、即将乘风破浪的兴奋。

这条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值得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