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吓你的365天 > 第424章 第143天 换脸(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xx小区xx栋。”

那行字像用冰锥刻在我的视网膜上,反复灼烧。评论区里,它安静地躺在那里,混在一堆“博主牛逼”、“干货满满”的称赞中,显得那么普通,又那么恶毒。

我的手指冰凉,几乎握不住手机。血液似乎停止了流动,四肢百骸都透着一股僵死的寒意。

他们知道。

他们不仅偷走了我的账号,换掉了我的脸,他们甚至知道我在哪里。

李警官那句“注意安全,不仅是网络安全,还有现实中的”叮嘱,此刻像惊雷一样在我脑海里炸开。这不是泛泛的提醒,这几乎是……一种预警。

线下见个面?

一股强烈的、生理性的恶心感涌上喉咙。我猛地推开车门,冲下车,扶着路边的树干干呕起来,却什么也吐不出来,只有酸涩的胆汁灼烧着食管。

恐惧不再是一种情绪,它变成了一种实质的东西,像一层冰冷粘稠的薄膜,紧紧裹住我,让我窒息。我站在车水马龙的路边,却感觉自己孤立无援,暴露在某个看不见的窥视者眼中。每一辆经过的车,每一个路过的行人,似乎都带着一种潜在的恶意。

他们能看到我吗?现在?

这个念头让我毛骨悚然。我几乎是连滚爬爬地重新钻回车里,手指颤抖地锁死车门,仿佛这层薄薄的金属和玻璃能给我提供一丝可怜的安全感。

我疯狂地滑动手机屏幕,退出那个令人作呕的评论区,找到李警官刚才留给我的一个内部联系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好几声才被接起。

“李警官!”我的声音尖锐得变了调,“他们知道我家地址!他们在评论区留言了!他们说要线下见面!”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李警官的声音立刻变得高度警觉:“具体内容是什么?哪个平台?账号Id是什么?截图!立刻截图发给我!用我的工作号码,我短信发给你!”

我手忙脚乱地操作着,将那条评论截图,通过短信发送过去。做完这一切,我瘫在驾驶座上,大口喘着气,冷汗浸透了内衣,紧紧贴在皮肤上,又湿又冷。

“陈先生,您先冷静。”李警官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试图安抚我,但他语速加快,背景音里传来他快速对同事交代任务的声音,“我们看到了。您现在在哪里?离开市局了吗?”

“在……在停车场。”我牙齿有些打颤。

“不要回家!”李警官的语气斩钉截铁,“立刻找一个安全的、公共的场所待着,比如大型商场、图书馆或者人多的咖啡馆。把位置发给我。我们的人会尽快过去与您汇合,并对您的住所进行布控。”

“布控?他们……他们真的会来?”我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

“我们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这种留言极有可能是恐吓和试探,但也必须当做最严重的威胁来对待。”李警官的声音冷峻,“这个犯罪团伙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猖獗和危险。他们这是在挑衅。”

挑衅。是的。他们不仅偷走了我的数字身份,还要碾碎我现实中的安全感。

我按照李警官的指示,发动车子,驶离市局。后视镜里,每一辆跟随的车都显得可疑。红灯前的每一次等待都漫长如年。我最终将车开进了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的地下停车场,选择了一家连锁咖啡店最靠里的位置坐下,点了一杯最烫的美式,却一口也喝不下。滚烫的杯壁熨帖着冰冷颤抖的手掌,带来一丝微弱而虚幻的暖意。

我将具体位置发给了李警官。

等待的时间每一秒都是煎熬。我不断环顾四周,每一个走进咖啡店的人都会让我的神经绷紧一瞬。玻璃窗外, shoppers 来来往往,笑容轻松,他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一个尚未被数字幽灵入侵、身份尚未被窃取的世界。而我,坐在温暖的灯光和咖啡香气里,却如坠冰窟,感觉自己像个正在被猎杀的猎物。

大约四十分钟后,两个穿着便装、但气质干练的年轻人走进咖啡店,目光扫视一圈,精准地落在我身上。他们出示了证件,是网安支队的同事。

“陈先生,李队让我们先过来确保您的安全。另一组人已经前往您的小区进行布控。”其中一位压低声音说,“您放心,我们不会让任何可疑人员接近您。”

他们的到来稍微驱散了一些包裹我的寒意,但那种如影随形的恐惧感,已经深深植根。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在极度焦虑中度过。便衣警察守在不远处。期间李警官打来电话,告知我家门口及周边暂未发现可疑人员,那条评论的发布账号也已经追踪到,是一个虚假注册的傀儡账号,追踪源头需要时间。

但对方没有进一步动作。没有新的留言,没有陌生的电话。这种寂静,反而更加折磨人。

傍晚时分,李警官再次打来电话,语气带着一种高强度工作后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压抑不住的振奋。

“陈先生,有重大进展!我们联合平台方和技术支援部门,通过那个留言账号的蛛丝马迹,结合前期多起案子的并案分析,成功锁定了一个主要犯罪嫌疑人的物理位置!行动队已经准备出发实施抓捕了!”

抓捕?这么快?

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抓……抓到了?”

“正在进行中。您等我们消息!”李警官的声音透着斩钉截铁的力度。

希望像一束微弱的光,穿透了厚重的恐惧迷雾。我紧紧攥着手机,指节发白,仿佛那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旁边的两位便衣也明显松了口气,对我露出一个鼓励的眼神。

等待变得愈发焦灼。每一分钟都像被无限拉长。我无数次点亮手机屏幕,又失望地熄灭。

终于,在晚上八点多,手机再次响起,是李警官!

我猛地按下接听键,声音嘶哑:“李警官?”

“抓住了!”李警官的声音带着如释重负的喘息,背景音有些嘈杂,像是在行动现场,“主犯之一,还有他的几个同伙,端掉了一个窝点!缴获了大量作案用的电脑、服务器和数据!”

一股巨大的、劫后余生般的虚脱感瞬间席卷了我,让我几乎软倒在沙发上。抓住了……真的抓住了……

“太好了……太好了……”我反复喃喃着,眼眶无法控制地发热。

“陈先生,我们初步审讯,加上查获的证据,基本摸清了他们的套路。”李警官的语气变得复杂,那振奋过后,是更深的沉重,“和之前判断的差不多,这是一个技术能力极强的犯罪团伙。他们通过非法渠道大规模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包括高清身份证照片、动态视频片段——这些数据来源复杂,可能是一些网络漏洞泄露的,也可能是某些不规范平台流出的。”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他们利用这些真实信息,训练出极其逼真的AI换脸模型。然后有针对性地筛选粉丝量可观、具备变现能力的自媒体账号,通过 phishing(钓鱼)、木马等手段获取初始权限,再利用伪造的动态人脸视频,通过平台的人脸识别验证,一步步篡改绑定信息,最终完全窃取账号。”

“那……那条留言……”我心有余悸。

“是一种筛选和恐吓。”李警官冷声道,“试探事主的反应,如果事主害怕或者试图私下联系‘解决’,他们就会进一步实施勒索。如果事主报警且态度强硬,他们就会放弃这个目标,转向下一个。这是一种高效率的、流水线式的犯罪。”

流水线式的犯罪。用最前沿的技术,干着最卑劣的勾当。

“我的账号……还能恢复吗?我的脸……”我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技术上有难度,但我们会尽全力协助平台方进行恢复。您的原始视频数据在平台服务器应该有备份,但需要严格的司法程序和技术手段去核验、替换。这需要时间。”李警官的声音带着一丝歉意,“更重要的是,陈先生,您的面部生物信息已经泄露了。这意味着,理论上,他们仍然可以在其他地方,用您的‘脸’去做一些事。”

刚刚落回原地的心脏,又被这句话狠狠攥住。

“那……那我以后……”我的声音充满了茫然和恐惧,“我该怎么证明我是我?如果连人脸识别都不能相信……”

李警官在那头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疲惫和一种更深层次的无奈。

“陈先生,这个问题,我无法给您一个确切的答案。”他的声音很轻,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我的心上,“这不是您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整个时代面临的新挑战。AI伪造技术跑得太快了,快过了法律和安全技术的更新速度。”

“我们或许,”他停顿了一下,仿佛说出这句话也需要极大的力气,“或许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毫无保留地相信任何一张‘脸’了。无论是屏幕上的,还是验证摄像头前的。”

“以后需要更新的,恐怕不只是密码和验证方式,更是我们整个社会验证‘真实’的方式和观念。”

通话结束了。

我呆呆地坐在咖啡馆喧嚣的背景音里,手里握着发烫的手机,整个人像被抽空了灵魂。

警方行动成功带来的短暂兴奋和安全感早已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更无边无际的寒意。

李警官的话在我脑海里反复回荡。

“……不能再毫无保留地相信任何一张‘脸’了。”

“……更新我们验证‘真实’的方式和观念。”

窗外,城市的霓虹灯依次亮起,勾勒出繁华的轮廓。人们刷着脸解锁手机,刷着脸支付账单,刷着脸通过闸机……他们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相信屏幕上的反馈,相信算法的判断。

而我,坐在灯火通明处,却只觉得四周黑暗如墨。

我失去了我的账号,我的脸,我的数字身份。

但更可怕的是,我失去了对那曾坚信不疑的、构成现代社会信任基石的某种东西的——信心。

犯罪团伙落网了,但那种被轻易复制、替换、抹除的恐怖,已经深植进我的骨髓。

我抬起手,慢慢摸上自己的脸颊。皮肤是温热的,触感是真实的。

可是,在某个看不见的数字深渊里,另一张和我一模一样的“脸”,或许正被制造、使用、交易,对着某个摄像头,做出微笑、点头、眨眼的动作。

顺利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验证。

证明着……

“它”才是“我”。

而我,坐在这里,却开始怀疑,眼前这个世界,究竟还有多少是“真”的。

恐惧并未结束。

它换了一种形式,变得更加无形,更加庞大,如影随形。

我缓缓低下头,屏幕暗下去的手机屏幕,像一块黑色的墓碑,倒映出我茫然失措、真假难辨的——

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