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与中军大帐的压抑死寂不同,钟离昧的军帐内点着数盏牛油灯,将内部照得亮如白昼。钟离昧本人如同一杆标枪般挺立在铺着地图的木案前,身姿依旧挺拔,甲胄一丝不苟,只是眼底深处那抹挥之不去的疲惫,泄露了他真实的状态。

一名亲兵刚刚低声汇报完探听到的、关于中军大帐的动静——大王异乎寻常的烦躁与沉默,虞姬夫人的劝慰与惊惧,以及那句似乎触动了龙颜的“人力终有穷尽时”。

帐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钟离昧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听到的只是最寻常的军情通报。然而,若是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那双冰冷如同幽潭的眸子里,极快地闪过了一丝微不可察的、近乎嘲讽的微光,旋即又被更深沉的凝重所取代。

“项默……项默……”他在心中无声地咀嚼着这个名字,“你人都死了,魂飞魄散了,留下的这口‘软刀子’,倒是递得又准又狠,直插心窝啊。”他几乎可以肯定,以项默最后表现出的那种近乎癫狂的求死状态,绝无可能事先策划好这等诛心之语。但这无心之语,或者说,是其整个“背锅-求死”行为本身所带来的、不可预测的后续影响,却比任何精心策划、引经据典的谏言都更具杀伤力。它不直接指责,却动摇了霸王赖以生存、赖以维系信念的最根本的基石——对自身绝对力量的信仰。

这比丢失十座甬道,更让大王难以承受。

“传令下去,”钟离昧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依旧平稳得听不出丝毫波澜,仿佛刚才听到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各部加强戒备,尤其是夜间哨探与斥候,巡逻队次再增加一倍。告诉儿郎们,都打起精神,汉军……快要有大动作了。”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舆图上汉军主力集结的区域划过,眼神锐利如刀。

他不再去多想那个已经化为历史的项默。那个疯狂的、高效的、用生命完成最后一次背锅行为的都尉,已经以一种极其诡异的方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如果这也能算使命的话)。现在,他钟离昧需要面对的,是即将到来的、更加残酷和血腥的现实,是如何在这铁桶般的包围中,为大楚,为霸王,杀出一条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的血路。

与钟离昧那边的冰冷有序不同,龙且的营地则弥漫着一种焦躁不安的气氛。龙且本人正提着一个几乎见底的皮质酒囊,狠狠地灌了一大口劣质的、带着酸涩味的酒液,随即粗鲁地用袖子擦了擦嘴角。他那张因常年征战而布满风霜、疤痕纵横的粗豪脸上,此刻写满了毫不掩饰的不耐与几乎要喷薄而出的焦躁。

项默的话语风波,以及大王帐中那不寻常的低气压,自然也传到了他的耳中。对此,他的反应简单而直接。

“放他娘的狗屁!”龙且猛地将酒囊摔在地上,残存的酒液溅湿了地上的尘土,他对着围拢在身边的几个心腹将领低吼道,声音如同闷雷,在这相对安静的营地边缘显得格外突兀,“什么狗屁‘人力有穷’?分明是韩信那小儿狡诈如狐,不敢正面交锋!是刘邦那匹夫无胆鼠辈,只知躲藏!是彭越英布那些背信弃义的畜生,在背后捅刀子!只要大王一声令下,老子现在就带人踏平了韩信的营盘,砍下他的狗头当夜壶!”

他无法理解,也根本不愿意去理解项羽心中那复杂而痛苦的波澜。在他看来,楚军的困境,完全是因为敌人太狡猾、太无耻,而绝非他们自身,尤其是他心目中神武无敌的霸王,出了任何问题。任何动摇军心、质疑霸王权威的言论,都是他无法容忍的。

然而,当他发泄完怒火,带着一身酒气走出营帐,打算亲自去巡视一圈营地,用他惯有的粗豪和自信鼓舞一下士气时,眼前的景象却像一盆冷水,兜头浇下。

寒风中,士兵们三三两两地蜷缩在一起,靠着彼此微弱的体温取暖。他们大多面黄肌瘦,眼窝深陷,眼神中不再有往日那种嗷嗷叫的战意,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饥饿、疲惫以及对未来的茫然。破烂的衣甲难以抵御夜间的严寒,很多人只能靠不停地跺脚、哈气来维持一点热量。远处,汉军联营方向隐约传来的、规律而低沉的号角声,像是一种无形的嘲讽和压迫,提醒着他们此刻身处的绝境。

龙且那团在胸中炽热燃烧的战火,在目睹这一切后,也不由自主地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他攥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这些曾经跟着他冲锋陷阵、悍不畏死的楚地好儿郎,如今还剩下多少能够挥戈再战的力气与心气?他们还能跟着霸王,跟着他龙且,在这十面埋伏之中,杀出一条通往生路、或者至少是通往荣耀终结的血路吗?

项默那场看似荒诞不经的死亡,连同他那句无意中留下、却被赋予了复杂解读的“遗言”,如同投入滚烫油锅的一滴水,虽然微小,却在这决战前夜最敏感的时刻,在这楚军核心阶层的内心深处,引发了不易察觉、却真实存在的炸裂与波澜。它未能改变历史那滚滚向前的、既定的洪流,却让这洪流在最后的拐弯处,在坠入深渊的前一刻,多了一丝更加沉重、更加压抑、也更加令人心碎的呜咽。

而在所有这一切发生、发酵的同时,陈默那历经磨砺的灵魂,已经悄无声息地披上了名为“楚歌”的、崭新(且无比破旧单薄)的皮囊,在垓下那令人窒息的重重包围圈中,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缓缓地、带着一种近乎麻木的“旁观者”心态,睁开了双眼。他即将不再是参与者,而是一个特殊的“记录员”与“体验官”,准备“欣赏”这由他亲手(虽然是间接且极其微小地)贡献了一点变量的、波澜壮阔又无比凄凉的——史诗级悲剧终章。

历史的聚光灯,已然毫不留情地、彻底地照亮了垓下这片最后的舞台,所有角色,无论尊卑,都已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