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青河的警告声还在甬道内回荡,身后便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

众人回头望去,只见甬道入口处的青石门如一座小山般轰然坠落,瞬间将退路彻底封死。

陈希见状,急忙扑向石门,用长剑拼命砍向石面,然而,石面上只迸溅出几点火星。

“是断龙石!”张木匠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焦急地说道,“石门的槽道里灌了铅,一旦落下,就算有千斤之力,也难以撬动分毫!”

秦洛仔细观察石门边缘,发现缝隙中渗出了细沙,他的脸色骤然一变,喊道:“不止石门……你们听!”

洞顶传来一阵“沙沙”的摩擦声,仿佛无数虫蚁在黑暗中迅速爬行。

众人下意识地抬头,只见松根缠绕的通风孔中,黄沙如同瀑布一般,汹涌地倾泻而下!

“是流沙防盗机关!一旦仓门被非正常开启,预埋的沙袋就会倾泻封路!我在《百匠田园录》里看到过!”沈青河一边说着,一边疾步退到仓壁旁。

她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沙粒用力搓捻,“这沙里混了石灰和铁屑,吸潮之后就会板结得像铁一样,这是唐代军仓专门用来困杀盗粮者的手段!”

说话间,沙流已经在地面堆积成了一座沙丘,转眼便淹没了众人的脚踝。

江云试图攀爬仓壁,却发现那青石表面光滑无比,根本无处着力。

就在这时,张木匠突然指向洞窟角落,大声喊道:“那儿有排水沟!”众人看去,只见一条暗渠沿着墙基延伸,只是渠口早已被锈蚀的铁栅封得死死的。

“破栅!”秦洛大喝一声,挥剑砍向铁栅。一时间火星四溅,可栅栏上仅仅出现了几道裂痕。

陈希急中生智,抡起仓门的残木,朝着铁栅猛撞过去,喊道:“快点!沙子都快淹到膝盖了!”

沈青河却逆着沙流,朝着仓壁冲了过去,口中喃喃自语:“‘范阳官仓’……安禄山叛军当年在这里囤粮,必定会留下暗道转运!”她在石壁的铭文上摸索了许久,终于触到了隐藏的机栝。

“咔嗒!”

底部的石板突然向一侧移动,露出一个黑黝黝的竖井。井壁上钉着生锈的铁梯,阵阵冷风从下往上涌出。

“是泄粮井!”张木匠忍不住惊呼。

此时,沙流已经漫到了众人的腰间,众人来不及多想,相继钻入竖井。

秦洛负责断后,他刚缩入井口,上方的沙丘便轰然塌陷,将洞口严严实实地掩埋了起来。

竖井深约十丈,底部竟横向延伸成了一条隧道。

沈青河擦亮火折,微弱的火光映照出隧道四壁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凿痕。

众人沿着竖井下方的隧道快速前行。在火折那微弱的光亮下,隧道四壁的凿痕显得斑驳陆离。

沈青河俯身拾起半块残碑,碑上的碑文“天宝十四载,凿此道通洛水,运粮勤王”在火光中若隐若现。原来,这竟是安禄山叛军为支援前线而秘密开凿的粮道。

众人来不及细细思考,便发现隧道地面逐渐渗出水渍。起初,水渍仅没过脚踝,可往深处走去,水已经齐腰深了。

水流十分湍急,还裹挟着细沙碎石,每走一步,众人都得用剑拄地,才能稳住身形。

秦洛挥剑劈开前方漂浮的朽木,沉着地说道:“水道连通了地下河,大家小心暗流!”

当水越来越深,即将逼近胸口时,沈青河突然伸手按住岩壁,指尖触碰到一道凹凸不平的纹路。

她连忙拨开缠绕的藤蔓,赫然发现一排人工开凿的石阶,沿着岩壁蜿蜒向上,最终没入黑暗之中。

“有路!”陈希见状,立刻攀上石阶,然而,阶面上覆满了青苔,湿滑得难以行走。

张木匠见状,赶忙用刀刮去青苔,这才露出石阶侧面阴刻的莲花纹,这正是唐代工匠常用的防滑标记。

众人紧紧贴着岩壁,艰难地攀缘而上。到了石阶尽头,眼前出现的竟是一道狭窄的岩缝。

当众人侧身挤过岩缝,刹那间,轰鸣声骤然响起,震耳欲聋。刺目的天光从瀑布水帘后透射进来,将岩壁映照出晃动的碧色光影。

原来,这个出口隐藏在瀑布之后,湍急的水流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若不是有石阶指引,绝对难以发现此处别有洞天。

沈青河踏出瀑布,只见水雾在晨光中渐渐散开,眼前顿时豁然开朗。

悬崖之下,正是昨日众人途经的小河,河水悠悠蜿蜒流淌,远处依稀能够看见村庄的轮廓。

“想不到无意间,竟然发现了通向外界的水道!”沈青河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说道,“这条水道,可以用来运粮!”

秦洛点头赞同:“这水道水流平缓,而且足够宽阔,确实能够行船。只不过,这水道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了,需要疏通一下。”

沈青河迅速在心中盘算起来,这条水道连接着山腹里的粮仓,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就可以避开陆路的匪患,顺利地将粮食运送进来。

此行收获极为丰硕,沈青河等人马不停蹄地疾行半日,终于回到了山庄。

沈青河心中暗自思忖:“这出入口的缝隙可是命脉所在,得设个绞盘悬筐,用竹缆来升降人和物。”

想到此处,她从怀中掏出《百匠田园录》,快速翻至“悬索运粮”篇章,念道:“唐代军仓常用这种方法——用柳条编筐,利用榫卯结构的绞盘借助水力驱动。但咱们这儿眼下没有水力可用,那就得改成人力绞轮。”

说罢,她蹲下身子,在地上画起草图来:两根粗壮的榆木作为支架,中间横贯一根车轴,轴上缠绕着浸过桐油的竹缆。缆绳末端系着筐,这筐体得用藤条来编织,藤条柔韧耐磨,老鼠牙齿都难以咬坏,能够承重千斤。

第二天,山庄里的能工巧匠们纷纷聚集到一起,分成两组开始劳作。

编筐组的人砍来藤条,用镰刀削去外皮,露出里面雪白的芯材。何大婶带着姑娘们编筐,只见她手法娴熟,先将四根粗藤条交叉作为筐底,然后用细藤条一圈圈盘绕而上,到收边的时候,用火烤藤条使其弯折,筐沿顿时变得浑圆,好似满月一般。

绞盘组则去伐倒古榆,精心削出凹槽齿轮。张木匠用墨线仔细地标出榫眼位置,取来蜗杆嵌入主轴,让它与木制蜗轮紧密咬合。如此一来,负重的时候绞盘就不会倒转,能够防止筐体坠落的危险。

与此同时,沈青河修书给洛阳的叔父,请求他调派二百名芙蓉卫工匠过来,要求这些工匠要精通木作和水利,并且让他们扮作流民,分批进入山谷。

……

三日后,已至正月二十四,岩缝外矗立起一座十丈高的井架。

众人把绞盘稳稳固定在崖顶,一条竹缆顺着崖壁垂落入洞。

陈希纵身跳入第一只用于试运的筐中。这筐体四角用牛皮绳加固,底部还铺上了防潮布。

“起!”随着一声令下,八名壮汉齐心协力推动绞盘,绞盘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藤筐缓缓朝着洞底降去。

待陈希的藤筐安全降落到洞底后,张木匠立刻指挥众人开展负重测试。

他让人取来十袋沙土,每袋沙土大约五十斤,然后依次放入筐中,同时密切观察藤筐的形变以及绞盘的运转情况。

起初,筐中载重五百斤时,绞盘的齿轮咬合得十分紧密,竹缆只是微微下坠,蜗杆的自锁功能生效,藤筐悬停时没有出现滑移现象。

接着,重量逐渐增加到八百斤,此时八名壮汉推动绞盘已略显吃力,但藤筐依旧能够平稳地升降。

为了验证安全余量,沈青河又命人将重量增加至千斤。

这时,绞盘发出沉闷的咯吱声,竹缆绷得如同弓弦一般紧,不过行星齿轮组并未出现跳齿,鼓轮的制动锁死功能也一切正常。

就在这时,秦洛突然抽出剑,猛地斩向竹缆。

“啪!”

竹缆应声而断……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筐体仅仅下坠了三寸,便被蜗轮紧急锁住,这进一步印证了自锁机关在遭遇断缆危机时的可靠性。

建炎二年,正月二十六,正值惊蛰。

晨雾还未消散,芙蓉卫的工匠们便已分批进入山谷。

沈青河站在梅林边缘,看着众人肩扛农具、背驮粮种,一步步踏过覆霜的草地。远处,隐隐传来第一声闷雷……

此情此景,正应了那首诗:“雷公试嗓蛰梦惊,冻土翻身草甲轻。犁破春烟牛试角,一蓑酥雨万蛙鸣。”(注:此诗为作者原创)

此时,远处崖顶的松林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仔细看去,枝桠间分明闪过几道黑影。

那些影子极为瘦削,几乎与树干浑然一体,此刻正静静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