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青河缓步上前,目光冷冽地扫过被擒众人:“说!谁指使你们的?”

老者闭目不语,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袭击竟早被对方识破,反倒落入了圈套。

秦洛收剑而立,对沈青河微微颔首:“青河!果然不出你所料。昨夜你说戏班可能被利用,建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侍卫假扮郡王乘车,真身另走他路……现在看来,真是神机妙算。”

原来,沈青河昨夜便推测,对方既能利用戏班藏匿郡王,也可能反过来借戏班行刺。

故而今早临时调整计划,让赵伯琮改乘不起眼的小轿,由紫莲、江云等人护送,另走僻静小路入宫。

那支大张旗鼓的车队,不过是引蛇出洞的诱饵。

“押下去!严加审问!”秦洛下令,“务必撬开他们的嘴!”

侍卫们迅速将擒获的刺客带离现场。

街面的混乱渐渐平息,唯有那辆烧焦的皮影车还在冒着青烟……

沈青河望向皇宫方向,神色凝重:“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开始。我们速速入宫,绝不能误了时辰。”

经此一役,暗处的敌人已然狗急跳墙。

今日的慈元殿上,注定也不会平静。

而真正的赵伯琮,此刻正安然坐在一顶青布小轿中,在江云等人的护卫下,悄无声息地向着皇宫驶去……

……

巳时三刻,慈元殿内钟磬齐鸣。

九重宫门次第开启,白玉阶上仪仗森列。

十五名身着郡王朝服的“伯”字辈宗室子弟,在礼官引导下缓步入殿。

最大的不过八岁,最小的年仅四岁,个个屏息凝神,小脸绷得紧紧的,透着如临大敌的郑重。

赵构端坐九龙御座,韦太后凤冠霞帔,安坐于左侧。

下首两排紫檀官帽椅上,二十四名重臣正襟危坐——秦桧、范宗尹、张俊等枢密院要员与宗正寺卿分列其间,沈青河作为特赐座次的粮草转运使,静坐在末席。

第一轮:才智试玉。

礼部尚书谢克家手持玉圭,朗声道:“首试经义!请诸位郡王诵《孝经·开宗明义章》。”

年长些的孩子尚能磕绊着背出“仲尼居,曾子侍”,年幼的却连字句都认不全。轮到赵伯琮时,他虽声音奶气,却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段背得一字不差,末了还像模像样地作了个揖。

韦太后微微颔首,指尖转动的翡翠念珠悄然缓了半拍。

接着是算术考校。

内侍抬上算盘,出题道:“今有绢匹换米三斗,郡王府月需米五十石,需绢几何?”

十岁的赵伯璩抢先答道:“需绢五百匹!”

话音刚落,赵伯琮已伸出小手比划着:“不对!一石是十斗,五十石就是五百斗。三斗换一匹,该是……是一百六十六匹还余下两斗!”

他抬头望向礼官,认真问道:“余下的两斗,可否用零碎绢帛抵换?”

满殿愕然间,赵构眼底闪过一丝笑意。

韦太后捻着佛珠的手轻轻一顿,目光在伯琮身上多停留了片刻……

第一轮过后,礼官的唱名声冷冽如寒冰坠地:“赵伯璩、赵伯珏……十人落选!”

被点到名的孩子瞬时涨红了脸,方才强撑的镇定轰然崩塌,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有的抽噎着拽住礼官的衣袖,有的直接放声大哭……

乳母们慌忙上前,半劝半哄地将他们抱离殿内,一时间殿中弥漫着孩童的抽泣声与乳母的安抚声,渐渐归于平静。

顷刻间,殿内只剩五名郡王,赵伯琮与赵伯玖皆在其列。

他们虽努力维持着镇定,小手却不由自主地攥紧了衣袍边角,眼底藏着未散的紧张。

沈青河与秦洛交换了一个眼神——第一关的筛选只是开始,更严苛的考验还在后面。

殿角的铜漏滴答作响,清晰的节奏敲在每个人心上,仿佛在无声地催促着下一轮考验的来临,空气里悄然凝聚起更浓重的紧张气息。

第一轮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内侍已指挥着小太监们抬上两张紫檀长案,文房四宝逐一铺陈开来。

第二轮:翰墨试,正式开始。

此轮考校书法与绘画,看似风雅,实则暗藏玄机。

书法可观心性定力,绘画可窥才情格局,于稚龄孩童而言,更是对其教养与天赋的极致考验。

书法题:描红“天地人”

案上铺开描红纸,墨迹勾勒出“天、地、人”三字基础笔画。五名郡王需用毛笔蘸墨,沿虚线描摹。

赵伯玖手腕紧绷,紧握笔杆,一笔一画力求工整,但转折处略显僵硬,墨迹时浓时淡,透出刻意训练的痕迹。

赵伯琮则放松许多,小手虚握笔杆,遵循描红轨迹自然运笔,虽个别笔画歪斜,但整体气韵连贯,尤其“人”字捺笔带出稚拙的弧度,竟有几分生动意趣。

绘画题:自由涂鸦“我最喜欢的动物”

内侍发放素绢与颜料,允孩童凭想象作画。

赵伯玖迅速画出一只形似图谱的猛虎,虎纹工整对称,却拘泥于模板,虎目呆板无神。

赵伯琮歪头想了想,蘸满青绿颜料,在绢上挥洒出大片曲线,其间点缀朱红圆点,解释道:“这是池塘,小红点是鱼宝宝在水里跳舞!”画面虽抽象,却充满童真与动态联想。

作品呈至御前及韦太后案头。

赵构注意到伯琮画中无拘的想象力,韦太后则对比两幅书法后,轻声道:“孩童字迹如心镜,工巧易得,天趣难求。”手中佛珠缓转三圈,终停在伯琮的描红纸上。

礼官依制将作品传示众臣。

秦桧、范宗尹等重臣凝神细观,彼此间眼神交换,却无人轻易出声。

殿内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所有压力都汇聚到了御座之上。

最终,礼官得到示意,高声唱名:

“经翰墨试,入选者——赵伯琮、赵伯玖!”

其余三名郡王黯然退场。

此刻,慈元殿内,只剩下两位最终的候选者,以及一片更加凝重、几乎令人窒息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御座上的官家,和凤座上的太后,等待着最终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