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色季拉山的寒风裹挟着雪粒,抽打在临时搭建的指挥所铁皮屋顶上,发出密集的鼓点声。周远裹紧羽绒服,盯着地质雷达屏幕上那条刺目的红色异常带——它像一条狰狞的伤疤,横亘在规划的隧道入口正下方。

“陈院士的判断是对的。”王志刚的声音带着凝重,他指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新发现的次级断裂活动性比主断裂还活跃,微震频率每小时都在增加。原线位...风险太大。”

周远的目光扫过指挥部墙上那张巨大的林芝段路线图。调整线位,意味着隧道长度增加近一倍,桥位也要重新选定,不仅造价飙升,工期至少延误一年。林芝地区领导期盼的眼神,藏族同胞渴望通路的热切,部里对这条“天路”的政治期许,都沉甸甸地压在他肩上。

“爸,安全是底线。”周晓楠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她刚从最新的监测点回来,脸颊冻得通红,但眼神清澈而坚定。“我在现场看了,新断裂带的迹象很明显,岩体破碎严重。如果强行按原方案,未来一旦...后果不堪设想。”她没有说出“地震”二字,但所有人都明白。

周远闭上眼,脑海里闪过皮炮高速那位老人失望的眼神,闪过昆仑山多吉老牧民献哈达时的笑容。工程的尺度可以跨越山河,但最终承载的是人的安全与期盼。

“调整线位。”周远睁开眼,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按陈院士的建议,绕过这个‘地雷’。通知设计组,立刻重新规划路线,重点评估绕行后的生态影响和施工可行性。王总,你亲自负责新方案的稳定性计算和安全裕度评估,要留足富余量!”

“是!”王志刚和张浩同时应道,立刻行动起来。指挥部里键盘敲击声、电话指令声、图纸翻动声交织在一起,紧张而有序。

周晓楠走到父亲身边,摊开笔记本:“爸,这次发现的新断裂带,让我想起陈院士在云南时提到的一个地方——川西的龙门山断裂带。他说那里的地质构造比横断山区更复杂,活动性更强,历史上大地震频发。如果未来要在那里修路…”她没说完,但忧虑写在脸上。

周远神色凝重地点点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人诚不欺我。龙门山…那是真正的工程禁区。但现在不是考虑那个的时候,先啃下林芝这块硬骨头。”他拍了拍女儿的肩膀,眼神却投向窗外风雪弥漫的群山深处,仿佛已经看到了川西那更加险峻的轮廓。

调整方案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新的隧道线位要穿越一片强风化的片麻岩区,岩体强度低,遇水极易软化崩解。桥梁则要跨越更深的V形峡谷,抗风要求更高。

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负责新型锚碇系统的张浩提出了一个大胆构想:“借鉴虎跳峡的思路还不够。我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古代蜀道上有些栈道在极其险峻的崖壁上能留存千年,他们的锚固方式很原始,但利用了岩体本身的天然凹槽和‘生根’原理。我们能不能研发一种‘仿生锚固系统’?通过三维扫描精确匹配岩体内部结构,让锚杆像树根一样‘长’进岩层深处?”

这个想法引起了激烈讨论。一位老专家摇头:“想法新颖,但实施难度太大,成本不可控。”王志刚却眼睛一亮:“高风险地段值得一试!林芝段就是最好的试验场!如果成功,将来在**更复杂、更险峻的蜀道上**,就有了杀手锏!”

周远最终拍板:“分两步走。常规地段用优化后的深浅结合锚固;在几处最危险的关键节点,开辟小规模试验段,验证张浩的‘仿生锚固’构想。需要什么设备、资源,中心全力支持!”

与此同时,抗震设计也遇到了瓶颈。日本引进的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在高原低温和强风环境下,润滑油粘稠度变化导致性能不稳定。

“高原环境对精密设备是严酷考验。”周晓楠忧心忡忡地分析着测试数据,“林芝的海拔和气候尚且如此,未来如果要在**更高、更冷、更缺氧的青藏高原腹地或者川西极高山**建设,设备适应性问题会更突出。我们得有自己的‘高原版’解决方案。”

她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联合国内材料专家,攻关耐低温、抗老化的特种润滑材料和密封技术。这不仅仅是解决林芝的问题,更是为未来更艰巨的工程储备关键技术。

工程艰难推进,但人文关怀从未缺位。根据周远的指示,设计组在新方案中不仅保留了动物通道和牧民涵洞,还根据当地藏族群众的建议,在几处视野绝佳的路段专门设置了观景停车区,并预留了未来接入旅游设施的接口。藏族女孩央金(之前提到过的林芝籍战士的妹妹)作为联络员,开心地说:“路修好了,阿爸阿妈种的苹果就能运出去,我也能带外面的人来看我们家乡的桃花和雪山了!”

几个月后,色季拉山新隧道终于迎来贯通的关键时刻。巨大的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刀盘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缓缓向前推进。指挥中心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盯着屏幕上的各项参数和前方传回的画面。

“还有最后十米…五米…通了!”对讲机里传来前方工程师激动到破音的呼喊。屏幕上,刀盘破开最后一道岩壁,隧道两端的光线瞬间交融在一起!指挥中心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周远长舒一口气,紧绷了数月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一些。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雪山下蜿蜒延伸的路基轮廓。这条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天路”,正在一寸寸地向前挺进。

这时,秘书匆匆进来,递上一份标着“绝密”的文件袋:“周主任,部里急件。”

周远拆开文件,是两份通知:

1. **拉林高速公路林芝段初步设计及创新技术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其中“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段落——穿越秦巴山脉、连接成渝经济区与西北的“新蜀道”高速公路工程(内部代号“蜀道通衢”),前期可行性研究及技术筹备工作正式启动,指定由高速公路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周远同志任总技术负责人。**

周远的目光在第二份通知上停留了很久。“蜀道通衢”…秦巴山脉…龙门山断裂带…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他走到那幅巨大的中国地形图前,手指从青藏高原的拉林高速,缓缓向东移动,掠过横断山脉的余脉,最终重重地点在秦岭与大巴山交错的、那片被深绿色覆盖的险峻区域。那里,将是下一个战场,一个地质条件更复杂、生态环境更敏感、历史人文底蕴更深厚,难度堪称“地狱级”的战场。

林芝的炮声尚未停歇,蜀道的硝烟已在远方升起。周远转过身,指挥部里,王志刚、张浩、周晓楠等人还在为隧道的贯通兴奋地讨论着下一步施工细节,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攻坚克难的激情。

“晓楠,王总,张浩,”周远的声音沉稳地响起,带着一种承前启后的力量,“林芝段干得漂亮!但我们的路,还很长。准备一下,新的挑战要来了——这次,是真正的‘蜀道难’!”

众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看向周远和他手中那份文件,眼中瞬间燃起更炽热的火焰。挑战,正是工程师的勋章;天堑,终将成为通途的注脚。风雪弥漫的色季拉山上,一条钢铁长龙正昂首向前,而更东方,那条沉睡千年的古老蜀道,也即将迎来它新时代的叩问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