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 > 第4章 锦屏一级,初试锋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从雅江前沿勘探基地带回一身风尘和满脑子的地质警报,周远没有在成都多做停留。西部水电开发总公司内部,对于雅鲁藏布江超级电站的规划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争议。激进派认为应该借助三峡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国力,尽快上马,抢占世界水电制高点;谨慎派则被前期勘探揭示出的极端恶劣条件所震慑,认为风险不可控,应无限期推迟,甚至另寻址址。

周远没有立即卷入这场争论。他清楚,在缺乏足够技术底气和实践验证的情况下,任何决策都是空中楼阁。他需要一场实战,一场足以检验团队能力、验证新技术、并能为最终决策提供坚实依据的“预演”。

他的目光,投向了已然开工、正面临一系列世界级技术挑战的锦屏一级水电站。

锦屏一级,位于雅砻江下游,装机容量虽不及未来的雅江巨无霸,但其305米的世界第一高拱坝、复杂到极致的地质条件(地处鲜水河断裂带影响区,高地应力、岩爆问题极其突出)、庞大的地下洞室群,无一不是对当前中国水电技术极限的疯狂试探。它就像雅江工程一个缩略 yet intensified 的版本,是所有难题的集中预演。

周远以总公司首席技术顾问的身份,直接扎进了锦屏建设指挥部。指挥部设在工地附近的山谷里,同样简陋,同样忙碌,空气中弥漫着粉尘、柴油味和一种高度紧张的施工氛围。

迎接他的是锦屏项目的总工程师,一位名叫吴建国的壮实汉子,眼窝深陷,嗓音沙哑,显然已被工程难题折磨得够呛。他对周远的到来表示欢迎,但眼神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这位京城来的、搞高铁出身的“空降”总工,是来指手画脚,还是真能帮上忙?

寒暄不到五分钟,周远就直接切入了主题:“老吴,我现在不是来听成绩汇报的。告诉我,眼下最棘手、最可能卡住脖子、甚至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技术难题是什么?哪一个?”

吴建国愣了一下,没想到周远如此单刀直入。他深吸一口气,也不绕弯子,带着周远走到指挥部大厅中央巨大的工程沙盘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左岸坝肩的位置。

“这里,左岸坝肩开挖边坡,目前是最大的‘鬼门关’!”吴建国的语气沉重,“设计坡高接近400米,地质条件比预想的还要糟糕,强卸荷、深裂缝、层间错动带发育。开挖过程中,应力释放导致边坡变形监测数据持续报警,已经发生过几次小规模的岩崩和剪切滑移。按照现有支护方案,稳定性堪忧,而且严重制约了大坝基坑的开挖进度。我们试了几种加强支护方案,效果都不理想。国外的专家来看过,也直摇头,说这是他们见过最危险的边坡之一。”

周远凝视着沙盘上那陡峭的边坡模型,眉头紧锁。高边坡稳定性问题,是高山峡谷地区建坝的普遍噩梦,但在锦屏,它被放大到了极致。这不仅仅是进度问题,更是悬在数千建设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带我去现场。”周远没有任何犹豫。

通往左岸坝肩的施工道路陡峭而颠簸,巨大的卡车轰鸣着上下穿梭,扬起漫天尘土。站在开挖形成的巨大边坡脚下,人渺小得如同蚂蚁。仰头望去,近乎垂直的坡面上,爆破留下的痕迹狰狞可怖,巨大的锚索和挂网像是试图束缚住山体的绷带,但依然能看到一些区域岩体破碎,甚至有小股碎石不时滑落,发出令人心悸的声响。

安全帽被风吹得嗡嗡响,周远眯着眼,仔细观察着坡面的岩体结构、节理走向、支护设施的细节。吴建国在一旁拿着图纸,语速飞快地介绍着情况,监测人员实时汇报着最新的位移数据,几个毫米的变化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应力释放太快,传统的预应力锚索‘锁’不住,岩体内部还在持续松驰变形。”吴建国指着坡面上一处明显的新裂缝,“我们增加了锚索密度和吨位,但效果有限,而且成本飙升。”

周远沉默地听着,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将眼前看到的一切与三峡库区滑坡体的治理经验、与在雅江看到的破碎岩层、与李文正在分析的三峡数据中关于应力应变关系的异常模式,进行着快速的交叉比对和联想。

他忽然问:“试过‘让压支护’的思路吗?”

“让压支护?”吴建国和旁边的几位工程师都愣了一下。这是一种相对前沿的理念,不同于传统强硬“抵抗”岩体变形的支护方式,而是允许围岩产生一定量的、可控的变形,释放掉部分高地应力,然后再进行更强度的最终支护,类似于“以退为进”。

“理论上是好,但具体技术方案、让压的尺度如何控制、让压后如何二次加强,都没有成熟先例啊!”一位年轻工程师脱口而出。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周远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三峡的滑坡治理告诉我们,在某些极端地质条件下,硬顶是顶不住的,必须要顺应地应力释放的规律,进行引导和利用。”

他转向李文:“立刻联系北京交大、武汉岩土所、还有三峡集团搞边坡治理的那几位专家,把我带来的三峡边坡监测数据里,关于应力释放速率与变形关联性的那部分模型发给他们。请求技术支持,立刻进行‘让压支护’方案的紧急数值模拟和可行性论证!”

然后他对吴建国说:“老吴,组织你的人,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我任组长,你任副组长。我们没时间等完美的方案了。基于现有认知,立刻设计一套‘让压型高预应力锚索+柔性防护网+智能实时监测反馈’的联合支护试验方案,先在变形最剧烈的E区搞一个试验段!”

周远的决断力和跨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被锦屏固有的难题困住,而是迅速将三峡的经验教训转化为新的解题思路。

接下来的几天,指挥部灯火通明。电话会议接连不断,数据在网络上飞速传输,图纸修改了一版又一版。周远亲自审核每一个技术细节,与远在北京、武汉的专家团队激烈讨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他的胃病又犯了几次,吞下药片,喝点温水,继续工作。

吴建国眼中的疑虑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钦佩和振奋。他亲眼看到周远如何从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高铁路基沉降控制、三峡库岸治理)汲取灵感,如何逼着科研单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响应,如何在一片质疑声中,力排众议,推动着这个大胆的试验。

试验段方案终于敲定。新型的“让压锚索”被紧急设计、生产、运抵工地。这是一种带有特殊结构、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滑动并保持恒阻力的锚索。配合更加密集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岩体变形和锚索受力状态。

施工那天,边坡上下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周远和吴建国亲自在现场指挥。大型钻机轰鸣着,将新型锚索打入深部岩体。每一根锚索的安装,都伴随着监测数据的细微变化。

最初几天,数据令人窒息——边坡变形速率果然随着开挖的继续而加快,新型锚索按照设计开始了“让压”滑动。指挥部里,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这个冒险的方案是否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周远紧盯着监测屏幕,脸色苍白,但眼神依旧沉静。他根据实时传回的数据,不断微调着下一步开挖和支护的节奏,指挥若定。

“E区北部,变形速率已接近预设阈值,暂停开挖,启动第二序列加强支护!” “西南角,锚索受力稳定,允许适当加快下挖速度!” 他的指令清晰、冷静,仿佛不是在指挥一场生死攸关的工程试验,而是在下一盘精妙的棋。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经历了最初令人心惊肉跳的“让压”阶段后,奇迹发生了——边坡的变形速率开始显着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新型支护系统成功度过了应力释放的高峰期,如同一个高超的太极高手,化解了山体内磅礴的破坏性能量,最终将其牢牢“锁住”。

监测数据显示,试验段的稳定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支护区域!

指挥部里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欢呼声!吴建国激动地一把抱住周远,这个硬汉子眼眶都有些湿润了:“成功了!周总!我们成功了!这鬼门关,让我们闯过来了!”

周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身体几乎要虚脱,胃部的疼痛再次袭来,但他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真正轻松的笑容。这一刻的成功,不仅仅意味着锦屏工程一个重大卡点被攻克,节省了巨额成本和宝贵工期,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一种应对极端地质条件的新思路、新技术。

这套基于“应力释放与协同控制”理念的智能支护系统,后来被命名为“锦屏模式”,并迅速论文化、标准化,成为了中国水电行业应对高地应力、强卸荷边坡的经典工法,也为未来雅江工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技术储备和信心支撑。

初试锋芒,周远用一场漂亮的跨界技术整合与风险决策,证明了自己并非纸上谈兵,也赢得了锦屏建设者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站在已然稳定的高边坡上,俯瞰着脚下奔腾的雅砻江和热火朝天的工地。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锦屏的考验还有很多,而雅江的挑战,将是这里的数倍之巨。但这一次的成功,像一把锋利的凿子,在看似坚不可摧的困难岩壁上,凿开了第一道充满希望的光缝。

西进的序曲,终于奏出了第一个强有力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