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昆仑山垭口,海拔4800米。周远站在刚刚建成的冻土观测站前,呼出的白气在清晨的冷空气中迅速凝结。尽管已经适应了三天,太阳穴依然一跳一跳地疼——这是高原反应留下的印记。

周总,3号钻孔的温度数据出来了!技术员张浩从活动板房里冲出来,手里挥舞着记录本,年轻的脸庞被紫外线晒得通红,地下5米处冻土温度比去年同期升高了0.8度!

周远心头一紧,接过记录本仔细查看。这组数据验证了他最担心的事情——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冻土正在加速退化。而他们规划的拉林高速公路,将有400多公里穿越这样的高温冻土区。

立即启动b方案。周远果断决定,通知北京实验室,加急测试那批热半导体材料。

张浩刚要转身,突然一个趔趄。周远一把扶住他:怎么了?

没事...就是有点头晕...年轻人勉强笑了笑,嘴唇却呈现出不健康的紫绀色。

周远摸了摸他的额头,滚烫:你发烧了!马上去医务室吸氧。

可是周总,今天还要安装辐射监测仪...

我来。周远不容置疑地说,健康第一,这是高原上的铁律。

送走张浩,周远独自走向观测站外的设备堆放区。昆仑山的寒风像刀子般割着脸,即使戴着厚手套,手指也很快冻得发麻。他蹲下身,开始组装那台精密的辐射监测仪。

这一刻,他忽然想起了二十年前皮炮高速公路的征地场景。那时他还是个刚提拔的副处长,负责协调一个村庄的拆迁工作。一位白发老人指着设计图纸愤怒地说:国家是一国两制,你修个路给我们搞成了一村两制!公路把村子一分为二,东边的去祖坟要多绕十里地!

当时年轻气盛的周远不以为然:大爷,这是最优路线,省造价一千多万呢。老人失望的眼神像根刺,一直扎在他心里。

直到后来亲眼看到村民绕行的艰难,周远才意识到工程设计不仅是技术和经济问题,更关乎人的便利与尊严。最终他力排众议,追加预算修建了一座人行天桥。通车那天,老人送来一篮自家种的橘子,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

周总!电话!张浩的喊声打断了回忆。年轻人挂着氧气袋,踉跄着跑来,北京实验室的紧急来电!

周远赶紧接过卫星电话。实验室主任激动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热半导体...测试成功...导热系数...比预期高30%...

太好了!周远握紧拳头,立即生产2000平方米,空运到格尔木!

挂断电话,他发现张浩正蹲在地上组装辐射监测仪,动作比他还熟练。

不是让你休息吗?周远皱眉。

周总,我没事了。张浩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您知道吗?我爷爷是当年青藏公路的筑路兵。他常说,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我不能给他丢脸。

周远心头一热,没再劝阻。两人并肩工作,很快完成了设备安装。当第一组辐射数据出现在屏幕上时,周远眼前一亮——正午时分,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远超预期,这正是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我们需要一种既能反射阳光又能快速散热的材料...周远喃喃自语。

周总!观测站门口,司机老李大声呼喊,英国专家到了!

一辆越野车卷着尘土驶来。车门打开,威廉姆斯教授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脸色苍白地走下来,手里却紧紧抓着一个大皮箱。

周...周先生...老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把北极用的...辐射仪...带来了...

周远赶紧扶住摇摇欲坠的教授:您不该亲自上来!高原反应很危险!

科学...需要...第一手数据...威廉姆斯艰难地笑了笑,突然身子一歪。周远和张浩手忙脚乱地扶住他,老李立刻拿来氧气瓶。

吸了几分钟氧,威廉姆斯的脸色稍微好转。他迫不及待地打开皮箱,取出一台造型奇特的黑匣子:这是...我们研发的...冻土辐射监测系统...可以同时测量...八个波段的...辐射通量...

周远如获至宝,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安装调试。新设备很快给出了更精确的数据,验证了他们的猜想——传统沥青路面吸收了85%的太阳辐射,是导致冻土退化的元凶。

傍晚,观测站里炉火熊熊。威廉姆斯裹着毯子,和周远一起研究数据。

周先生,北极的经验表明,浅色路面能有效反射阳光。威廉姆斯指着电脑屏幕,但你们的挑战更大——夏季要反射热量,冬季却要促进散热。

就像藏族牧民的黑帐篷周远突然说,夏天用白色面料反射阳光,冬天换成黑色吸收热量。

Exactly!威廉姆斯激动地拍腿,你们需要一种能根据季节自动调节辐射特性的材料!

两人越谈越投机,很快勾勒出一个创新方案:在路基中铺设热半导体材料,表面涂覆选择性辐射涂层,夏季反射短波辐射,冬季增强长波散热。

夜深了,其他人早已休息。周远独自整理着会议记录,突然听到隔壁床铺传来细微的翻页声。他轻轻走过去,发现是张浩打着手电在写日记。

察觉到周远的目光,张浩不好意思地合上笔记本:周总,我就是记录一下...爷爷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能给我看看吗?周远突然问。

张浩犹豫了一下,递过日记本。周远翻到最新一页:

5月20日,昆仑山观测站第三天。今天发烧了,周总硬逼我休息。但看到六十多岁的英国老头都拼着命上来,我哪有脸躺着?爷爷当年修青藏公路时,连氧气瓶都没有,不也挺过来了?缺氧不缺精神!明天一定要把7号钻孔的数据补上...

周远眼眶有些发热。他合上日记本,轻轻放回张浩手中:好样的。不过记住,科学工作既要讲精神,也要讲方法。明天我教你如何分析冻土岩芯的结构特征。

第二天清晨,周远带着张浩和威廉姆斯前往附近的藏族村落考察。他们想了解当地人是如何适应冻土环境的。

一位名叫多吉的老牧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当周远用半生不熟的藏语解释来意时,老人眼睛一亮,拉着他们去看自家的黑帐篷。

夏天用白色,凉快;冬天用黑色,暖和。多吉比划着说,祖辈传下来的智慧!

威廉姆斯如获至宝,详细测量了帐篷面料的辐射特性。周远则注意到村落附近的道路——牧民们有意在阳坡铺设白色石块,阴坡则用黑色土壤,巧妙地利用太阳辐射调节地表温度。

天才的被动式温控设计!威廉姆斯惊叹,比我们的主动制冷系统简单高效多了!

回观测站的路上,周远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民间智慧转化为工程技术。经过一处河谷时,多吉指着远处的山坡说:那里,夏天有很多藏羚羊。你们的公路,会不会挡住它们去喝水的路?

周远心头一震,皮炮高速那位老人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他蹲下身,在地上画出路线示意图:多吉大哥,您觉得公路从这里过,留几个动物通道在这里、这里...合适吗?

多吉认真地看着草图,突然咧嘴笑了,露出稀疏的牙齿:好!汉人朋友,心好!

当晚,周远修改了拉林高速的初步设计,增加了12处动物迁徙通道和8处牧民过路涵洞。虽然造价会增加约5%,但他知道,这条路不仅要连通地理上的天堑,更要连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周后,热半导体材料空运抵达。周远组织人员在观测站附近开辟了一块试验段,铺设不同配比的路基结构。威廉姆斯则指导安装了全套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记录从地表到地下10米的温度变化。

周先生,如果这个方案成功,将是冻土工程的重大突破。威廉姆斯望着忙碌的工地,感慨道,英国人没做到的,中国人可能做到。

科学没有国界。周远递给老人一杯热茶,拉林高速的成功,将属于全人类。

试验段建设正值昆仑山的雨季。一天深夜,暴雨突至,刚刚铺设的3号试验区面临被冲毁的危险。周远带头冲进雨中,和张浩等年轻技术员一起用防雨布遮盖路基。冰冷的雨水浸透了羽绒服,刺骨的寒意直钻骨髓。

周总!您回去休息吧!张浩在风雨中大喊,这儿有我们呢!

周远摇摇头,继续固定防雨布。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在沈大高速的工地上与工人们一起冒雨抢险。岁月流转,初心未改。

第二天,周远发起了高烧。医务室里,他迷迷糊糊听到威廉姆斯在训斥张浩:你们这些年轻人怎么回事?让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淋雨!

教授...我拦不住啊...张浩委屈地说,周总说,当年他们修沈大高速时...

够了!威廉姆斯打断他,现在,我以项目顾问的身份命令:周先生卧床休息三天,观测站工作由张浩暂代!

周远想抗议,却发现自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高烧中,他梦见自己站在一条无尽延伸的公路上,前方是巍峨的雪山,身后是无数筑路者的身影——有沈大高速的马德才,有皮炮高速的征地老人,有京津塘的王志刚,有新疆的吴总工,还有女儿晓楠...他们都在向他招手,仿佛在说:继续走,别停下...

三天后,周远勉强康复。他走出医务室,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试验段不仅完好无损,还新增了两个对比区。张浩和几个年轻技术员眼睛布满血丝,却兴奋地向他汇报:

周总!我们按您发烧前说的思路,增加了两种新型辐射涂层的测试!数据太棒了,3号区的冻土温度已经下降了0.5度!

周远逐一检查监测数据,惊喜地发现热半导体+选择性辐射涂层的组合效果远超预期。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在暴雨中保护的3号区,因为及时遮盖,结构完整性完全达标。

你们...做得太好了。周远声音有些哽咽。他意识到,这些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可以独当一面了。

威廉姆斯走过来,递给周远一份刚收到的传真:剑桥实验室的分析结果,你们的热半导体材料在低温下的性能比美国的还好!

六月底,试验段获得圆满成功。最佳方案使冻土温度稳定降低了1.5c,完全满足高速公路的承载力要求。周远立即组织编制《拉林高速公路冻土区设计施工指南》,将昆仑山的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技术标准。

临别前夕,威廉姆斯教授拉着周远在观测站前合影。背景是巍峨的昆仑雪山,前景是飘扬的国旗和一群晒得黝黑的工程技术人员。

周先生,这是我职业生涯最难忘的经历。威廉姆斯真诚地说,你们中国工程师,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

周远摇摇头:不是我们特殊,是这片土地和人民教会了我们——工程不仅要征服自然,更要尊重自然;不仅要计算成本,更要看到人。

下山途中,车队特意绕道经过多吉的村落。老牧民带着全家人站在路边,手里捧着洁白的哈达。周远下车接受这珍贵的礼物,多吉用生硬的汉语说:路,好!羊,高兴!

回到北京,周远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到通知参加拉林高速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会议室里,专家们对昆仑山的成果赞不绝口,但对全线建设仍持谨慎态度。

冻土问题只是第一个难关。主持会议的部领导严肃地说,接下来还有地震带、生态保护区、极端天气...周远同志,你们准备好了吗?

周远站起身,投影幕上显示出昆仑山观测站的全景照片:各位领导,专家,请看——这是我们年轻的团队在海拔4800米的工作场景。他们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才24岁。

照片切换,是张浩等人冒雨保护试验段的画面,然后是冻土温度下降的曲线图,最后是多吉献哈达的温馨一幕。

我想说的是,拉林高速不仅有一条路的技术可行性,更有一群人的精神确定性。我们准备好了!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议结束,周远走出部机关大楼,七月的阳光灼热刺眼。手机响起,是女儿晓楠发来的照片——她站在云南横断山区的悬崖边,背后是正在勘测的高速公路路线,笑容灿烂如阳光。

爸,这里的风景太壮丽了!但地质条件比新疆还复杂。等着我带回第一手资料吧!

周远微笑着回复:注意安全。记住,工程师的眼睛既要看到岩层和土质,也要看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发完短信,他抬头望向西方。那里,昆仑山巍然矗立;更远处,拉林高速的蓝图正在绘就。而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