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早朝既毕,百官虽已整冠敛袖退出太和殿,神色却皆凝重如铅块压心——于满朝文武而言,这场名为的考验,才刚刚拉开令人窒息的帷幕。

皇帝已提前传旨,于宫门前的朱雀大街旁设下奉旨报国捐输处,红漆木桌后端坐三名户部主事,正提笔逐一审核记录。侧旁立着一方巨幅木榜,以上好松木打造,高达丈余,宽逾八尺,其上用朱笔工整列明众臣姓名、官阶及数额,谁已缴捐、谁仍拖欠、所缴几何,连分毫之差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引得途经官员无不侧目屏息,指尖下意识攥紧了袖中锦袋。

此举无异于将众人私囊公之于众,堪称一场不留情面的公开处刑。那些平日里锦衣玉食的官员们,此刻只觉后背发凉——自家私产多寡、油水厚薄,这下全成了宫门前的公开账目,这般羞辱比当庭杖责更让人颜面尽失。然更让他们揪心的是,要从牙缝里抠出真金白银充作国用,那滋味比割肉饲虎更令人煎熬。

于是,汴梁城内便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十足的哭穷大戏:今日兵部侍郎家遣管家捧着前朝官窑花瓶直奔当铺,那花瓶原是侍郎府的镇宅之宝,往日待客必当供奉案头炫耀,如今却被锦缎裹得严严实实,管家脸上挂着割爱舍命的悲戚之色;明日户部主事便让下人对外散播府中无米下锅的消息,连后院菜园的青菜都被故意薅得七零八落,刻意营造窘迫之态。更有甚者,数位列侯诰命夫人相约结队,身着半旧衣衫跪伏宫门前,朝着皇后所居的坤宁宫方向长叩不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称家中男子为国操劳半生,如今竟被逼至典当妻女的绝境,声泪俱下恳请皇后娘娘垂怜做主。

一时间,整个京城都被这股文官窘迫的舆论氛围笼罩。茶肆酒坊里,百姓们茶余饭后都在热议官员们的,有人叹息官场生计不易,也有人暗自嘀咕这其中怕是藏着几分刻意做戏的猫腻。

宫墙之内,赵桓斜倚在养心殿的龙椅上,手中摩挲着一枚温润的和田玉扳指,听闻太监总管尖细的奏报,狭长的眼眸中闪过一抹冷光,只作一声冷笑:戏码倒是演得十足真切。去,传朕旨意,在捐输处旁再立一方同等规制的木榜。

榜上当书何内容?

靖康国殇忠烈榜。着工部匠人连夜赶制,将此番守城战死的将士名录,自二品将军至伙头军卒,逐一镌刻其上,一个不落!战死将领名录前须加刻虎头纹标识,士卒则需列明籍贯与所属营伍。再遣人传旨给京城最大的同乐书场庆丰戏班,令其每日轮番上演忠烈故事,说书先生要声情并茂,戏班演员要泪洒舞台,务必将这些忠烈事迹传遍汴梁城的大街小巷!

朕倒要让京中百姓瞧瞧,是谁在城墙上浴血奋战、马革裹尸,是谁用滚烫热血守住了汴梁城的城门!又是谁在后方捂着自己的钱袋子,哭天抢地扮可怜,连半滴真心实意的鳄鱼之泪都吝于落下!

——此般借力打力的舆论造势之法,可谓狠辣至极。明面上是表彰为国捐躯的忠烈,实则是将官员们的哭穷戏置于忠烈光环下暴晒检视,只需寥寥数语,便悄然扭转了舆论风向。

不过三五日,效果便已显现。当百姓们从评书先生口中听闻少年兵卒王小六身中三箭仍死死抵住城门的故事,从戏台上看到将军李定国拔刀自刎殉国的场景,无不热泪盈眶、扼腕痛惜。待转头望向那些仍在的官员府邸,眼神已然彻底大变。同情?怜悯?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彻骨的鄙夷与愤慨!

就在这舆论沸腾之际,一桩令满朝震动之事骤然发生——平日在朝堂上默默无闻、素以闻名的监察御史张正,竟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袍服,佝偻着身子颤巍巍行至捐输台前,将一袋沉甸甸的铜板与数件打补丁的旧衣轻轻置于案头。

他对着记录官深深作揖,声音略带沙哑却字字坚定:下官……下官家道清贫,无甚贵重之物,这袋铜板是积攒半年的俸禄余粮,几件旧衣也是贴身之物。虽值不了多少银两,却也是下官的一片赤忱之心,但愿能为社稷、为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

此事一出,满城哗然。百姓们纷纷涌至捐输处围观议论,称赞张御史为官场清流、真君子;赵桓得知后更是龙颜大悦,当即在御书房挥毫泼墨书写,写下二字,命人以黄金镶边打造牌匾,由礼部尚书亲自率队,携一众官员敲锣打鼓送至张府,仪式极为隆重。

那些仍紧闭府门、令下人对外哭诉家徒四壁的官员们,透过门缝望见张府门前热闹景象,又听闻街上百姓对自家府第的指指点点与斥责声,终于坐不住了。有的急得在书房内踱来踱去,有的对着满箱金银首饰唉声连连,心中皆清楚,这场自导自演的哭穷戏码,再也演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