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围的人群都被她这童言童语逗乐了,却又恨不得冲上去帮她点头同意。

这可是陈老啊,这么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小娃娃却因为想玩而不愿意学,他们都恨不得取而代之。

陈老哪肯放过这千年难遇的好苗子,也顾不上身份了,连忙哄道:“不累不累,爷爷教你认草药,可好玩了,还能做好吃的药糖!”

“不要!药苦苦,糖糖珞珞有!”珞珞态度坚决,抱着萧鲁的腿不松手。

萧鲁虽然有点可惜珞珞错失这样的机会,但他更不愿意勉强闺女,只好对陈老歉意地笑笑:“老先生,感谢您,只是孩子还小,贪玩,对不住啊。”

陈老先生看着紧紧抱着父亲大腿,只露出半个小脑袋警惕看着他的珞珞,知道强求不得,心中虽万分遗憾,但也只能暂时按下。

他转而将目光投向萧鲁,脸上带着诚挚的感激,“这位小同志,快别这么说。是我们应该好好感谢你们父女才是,要不是有珞珞在,我这条老命今天恐怕就要交代在这儿了。”

萧鲁连忙摆手,“老先生您言重了,这都是碰巧了,没耽误您的事儿就好。”

“这怎么是碰巧?这是救命之恩!”陈老语气郑重,随即话锋一转,像是拉家常般问道,“小同志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呀?”

萧鲁老实回答:“陈老先生,我叫萧鲁,是古河村大队的社员。今天休息,就带孩子来玩玩。”

这时,一直躲着的珞珞见这个爷爷不再提学习的事儿,胆子又大了起来。

她探出整个小脑袋,奶声奶气地加入聊天,“对呀对呀,我们是古河村大队的,爷爷知道古河村在哪里吗?我们村可好玩了。”

萧鲁看着小家伙又开启话痨模式,好笑地轻轻拍了拍她的小脑袋,示意她别啥都说。

陈老却被逗笑了,顺着她的话问:“哦?古河村我知道啊,好地方。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呀?”

这下可打开了珞珞的话匣子,她掰着还沾着糖葫芦渣渣的小手指头,“有奶奶,奶奶做饭可好吃了。”

“有大伯,大伯穿军装可威风啦!还有大伯娘,大伯娘肚子里有小弟弟啦!还有小叔叔在读书,可辛苦可辛苦啦,还有……”

她转了转小脑袋,冲到爹爹的自行车旁捞起小乌龟,又哒哒哒跑回来,把小乌龟举到陈老的面前,“还有小乌堆,它是珞珞最好最好最好的朋友哦。”

周围的人群发出善意的笑声,这小姑娘也太可爱了,三言两语就把家底抖落得差不多了。

那位一直笑着看他们说话的戴眼镜老者,这时随意地接话道:“古河村大队?前段时间你们县有个大队改良了犁铧,效果很好,是不是古河大队的同志搞出来的?县里还开了表彰会。”

他这话一出,还没等萧鲁回答,珞珞就兴奋地跳起来,“对对对,就是我爹爹!是我爹爹改良的,县里的爷爷还让爹爹去农机站上班呢!”

小家伙指着爹爹,一脸地骄傲。

“哎呀!原来是他啊,怪不得看着有点面熟,表彰大会那天我远远见过!”

“了不得啊,又能搞发明,闺女还这么厉害!”

“萧技术员,你那新犁铧真好用啊,今年春耕可省大力气了!”

人群顿时一阵骚动,议论纷纷,看向萧鲁的目光充满了敬佩和好奇。

萧鲁被众人看得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谦逊地说:“大家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运气好,主要还是靠领导支持。”

戴眼镜的老者与陈老隐晦地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陈老是惊讶于这小同志竟还有这般本事,而戴眼镜的老者则是终于将人对上了号,心中的兴趣更浓了。

他推了推眼镜,看似随意地抛出了一个问题:“萧鲁同志,你改良犁铧的思路很巧妙。我最近也在琢磨,咱们现在不少中小型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在匹配一些新型农具时,总觉得扭矩不太够,尤其是在坡地或者重负荷情况下,容易憋熄火,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这个问题相当专业,甚至有些前沿,已经涉及到了动力匹配和传动效率的优化。

周围的人都竖起了耳朵,想看看萧鲁怎么回答。

萧鲁听到技术问题,眼神立刻变得专注起来。他略微思考,便流畅地回答道:“老同志,您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觉得不能光盯着拖拉机本身,得连农具一起看。”

“就像我那犁铧,改曲面不只是为了好犁地,也是为了减少阻力,变相就等于给拖拉机省了劲。”

他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说:“还有就是传动方式,现在很多地方用的还是老式皮带传动,效率低,容易打滑掉速。要是能……”

戴眼镜的老者听得眼中异彩连连,这年轻人不仅实践经验丰富,看问题的角度也很独到。

他提到的齿轮传动和液压传动,正是目前省里一些高端农机在尝试的方向,虽然受限于条件难以普及,但这思路绝对是超前的。

而且这小伙子还能意识到材料和技术的制约,说明思考很深入,不是空想。

“说得很好!”郑国源忍不住赞叹,又继续考校,“减少阻力,优化传动,抓到了关键点,那你觉得,在现有条件下,怎么最简单有效地提升一点扭矩呢?”

萧鲁想了想,比划着说:“简单点的,可以试着调整一下拖拉机发动机的供油量,或者在传动皮带轮上想办法,换个直径稍微不一样的主动轮或被动轮,改变一下传动比。虽然不能根本解决,但有时候也能顶一阵子,得看具体车型和农具搭配……”

他侃侃而谈,结合自己修车和改良农具的经验,又运用了珞珞给的书中的新奇想法,提出了好几种因地制宜的办法和微调思路。

他说的话没有高深的原理,但非常接地气,极具可操作性,听得郑国源连连点头,看向萧鲁的目光越来越亮,仿佛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这年轻人,是个搞农机研发的好苗子!

理论认知不落伍,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更难能可贵的是能立足现实条件想办法。

老者心里暗暗记下了萧鲁的名字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