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斯坦福大胜南加州大学的余波,在帕罗奥图校园内外持续荡漾。不仅仅是一场关键的胜利,更是球队两大核心——约什·柴德里斯和异军突起的中国前锋高德——在众多NbA球探注视下,打出的极具说服力的表现。这股热潮,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高德训练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训练馆的看台上,空矿泉水瓶和用过的胶带还没完全清理干净,空气中还残留着昨晚比赛的激烈气息。高德提前来到场馆进行加练,专注于巩固他最近手感火热的中距离跳投。就在他一次次将球投入网窝时,一个略带陌生的声音叫住了他。

“高德先生?”

高德回头,看到一个穿着得体西装、约莫四十岁上下的男人站在场边,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不是熟悉的教练或工作人员。

“我是杰克·塔图姆,来自《旧金山纪事报》的体育版。”男人递上一张名片,“昨晚的比赛非常精彩,尤其是你在防守端的贡献,以及那些关键的中投。方便聊几句吗?”

记者?高德愣了一下。虽然校报和当地小媒体采访过他,但《旧金山纪事报》这样的大媒体主动找上门,还是第一次。他擦了擦汗,点点头,用尽量清晰的英语说:“可以,但我英语…不是很好。”

“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来。”塔图姆笑了笑,打开录音笔,“我们看到,最近几场关键比赛,你的表现非常稳定,尤其是在防守对方头号得分手方面。能谈谈你是如何准备和适应这种防守重任的吗?”

高德组织了一下语言:“看录像…研究他的习惯。保持专注…相信脚步和手臂。团队防守…很重要。” 他言简意赅,但意思明确。

“你的中距离投篮似乎进步很大,这是夏季特训的重点吗?”

“一直练习。比赛…机会出来,就投。”高德回答,他没法解释这是身体记忆和穿越后苦练的结合。

“有很多NbA球探来看比赛,你注意到他们了吗?这对你和球队有压力吗?”

高德想了想,坦诚地说:“看到了。压力…有一点。但更多是动力。想赢球,帮助球队进…‘疯狂三月’。”

采访简短而高效。高德磕磕绊绊但真诚的回答,似乎让塔图姆很满意。离开前,记者拍了拍高德的胳膊:“继续保持,年轻人。你的故事很特别,很多人开始关注你了。”

高德看着记者离开的背影,心里有些异样。被更大范围的媒体关注,意味着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校园体育明星,开始真正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与此同时,在斯坦福篮球项目的办公室里,主教练特伦特·约翰逊和几位助理教练正围坐在一起,气氛既兴奋又带着一丝审慎。桌上摊着几份刚刚收到的、非正式的球探反馈(通过私人渠道获得,并非官方报告)。

“看看这个,”首席助教迈克·霍普金斯指着其中一份笔记,“关于高的部分:‘惊人的防守本能和尺寸。横向移动出色,臂展提供了巨大的防守覆盖面积。对无球防守和协防时机的把握超越年龄。进攻端展现出了可靠的定点中距离能力和一定的策应意识。比赛气质沉稳,不惧对抗。需要加强持球能力和三分稳定性,但作为3d(3分和防守)型锋线的胚子,潜力巨大。’”

约翰逊教练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潜力巨大’?我记得他刚来时,除了身高臂展,几乎一张白纸。这才几个月?”

“再看看约什的,”另一位助教接话,“‘精英级别的运动能力和无球空切嗅觉。得分手段多样,防守积极性高涨。具备成为NbA级别侧翼的所有身体条件。需要提升投篮稳定性和决策能力,但乐透前景稳固。’”

霍普金斯总结道:“毫无疑问,约什是我们的王牌,是能点燃球场的火星。而高……”他顿了顿,看向约翰逊,“他就像我们防守体系的定海神针,是让约什可以放心冲锋的基石。他们两个,相辅相成。”

约翰逊教练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中充满了对弟子的骄傲和对于最后一场资格赛的期待:“告诉他们,干得漂亮!但别得意忘形!最后一场,拿下它!我们要堂堂正正地走进‘疯狂三月’!”

训练结束后,约翰逊教练特意在更衣室外叫住了高德和柴德里斯。

“约什,昨晚的得分表演很精彩,但记住,是团队为你创造了空间。”教练先对柴德里斯说,然后转向高德,“高,你的防守和那些中投,是赢球的关键。你们俩,做得很好。”他难得地用如此直接的语气表扬,“保持下去,最后一场,我们需要你们同样的专注和能量!”

“放心吧,教练!”柴德里斯大声应道。

“明白,教练。”高德也郑重地点了点头。

教练离开后,柴德里斯一把搂住高德的脖子,兴奋地晃着他:“听到没?基石!定海神针!兄弟,你现在可是教练和球探眼里的红人了!”

高德被他勒得有点喘不过气,挣扎着笑道:“你才是…乐透秀(lottery pick)。”

“管他什么秀!”柴德里斯松开他,眼神真诚,“没有你在后面帮我擦屁股,没有你那些该死的稳定中投,我哪能放开了抡?说真的,高,”他语气稍微严肃了一点,“等赛季结束,我们可能就要各奔东西了。但无论我去哪里,我都会记得在斯坦福,有你这个最好的搭档(best partner)!”

高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穿越至今,柴德里斯是第一个真正接纳他、帮助他、并肩作战的朋友。他用力拍了拍柴德里斯的后背,千言万语化作简单一句:“你也是,我最好的兄弟(best brother)。”

两人的拳头紧紧抵在一起,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份在汗水和战斗中凝结的友谊,是他们在追逐梦想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

回到“家”,餐馆“岚亭”一如既往地忙碌。高德放下背包,习惯性地想去后厨帮忙搬点东西,却被舅舅纪晓岚叫住了。

“报纸。”纪晓岚从收银台后面拿出一份《世界日报》,指了指体育版的一个角落。那里有一篇关于昨晚比赛的简短报道,旁边配了一张高德防守时的照片。报道里提到了他和柴德里斯的名字,称他们是“斯坦福双子星”。

高德有些意外,舅舅平时很少主动跟他提这些。

纪晓岚推了推他的老花镜,看着高德,语气依旧平淡,但眼神深处似乎有一丝极难察觉的波动:“报纸上说你打得不错。邻居老王,还有几个常客,今天都在夸你。”

高德“嗯”了一声,等着舅舅后面的话。通常这种开头,后面都会跟着“但是”。

果然,纪晓岚顿了顿,继续说道:“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在有人捧你,将来就有人踩你。心思要放在正道上,最后一场比赛,稳扎稳打,别被那些虚名浮利扰乱了心神。”

“我知道,舅舅。”高德恭敬地回答。他明白,这是舅舅独特的、带着警醒的关心方式。

“知道就好。去洗手,准备吃饭。今天做了红烧排骨。”纪晓岚挥挥手,转身又去忙了。

看着舅舅略显单薄却始终挺直的背影,高德心里五味杂陈。舅舅用他自己的方式,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为他撑起了一片天,严厉,沉默,却坚实可靠。这份恩情,他铭记于心。

晚饭时,纪晓岚难得地没有打开他那咿咿呀呀的京剧录像,反而看似随意地问了几句关于球队、关于最后一场对手的情况。高德尽量用中文清晰地回答。一顿饭,在一种略显生硬却比以前多了些温情的氛围中结束。

夜晚,高德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脑海里闪过训练时记者的话,教练的鼓励,柴德里斯真挚的友情,舅舅看似古板却深沉的关怀,还有那些球探评估报告上冰冷的专业术语……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真实的图景。

他不再是那个刚刚穿越而来,对一切充满迷茫和恐惧的少年。他在这里扎根,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并肩的战友,有了严厉却关心他的家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