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73章 造林员——青山不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3章 造林员——青山不负

凌晨三点四十分,林夏的意识从混沌中骤然苏醒。滇西北的秋夜如同凝固的墨汁,寒气顺着窗缝渗进逼仄的宿舍,在水泥地上凝结出细密的白霜。他摸索着触到床头的闹钟,指针距离设定的四点还差二十分钟——这个提前苏醒的生物钟,是过去八年在山林间与晨雾、霜露较劲时悄然形成的印记。

床板发出老旧的吱呀声,林夏小心翼翼地起身,生怕惊醒了隔壁铺上熟睡的实习生。墙角的铁皮柜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轻手轻脚地打开柜门,取出那件洗得发白的迷彩服。衣摆处的补丁是去年雨季在泥石流抢险时刮破的,他特意用军绿色粗线缝成云纹形状,每一针每一线都藏着老站长的教诲。那件压在柜底的褪色羊毛衫,针脚间还沾着泥土,是老站长在最后一次巡查时穿的,如今已成为他最珍贵的纪念。

推开房门的瞬间,零下五度的冷空气裹挟着松针、腐殖土与冰雪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的雪山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像一头沉睡千年的巨兽,山顶的积雪在夜风的吹拂下,时不时扬起细小的雪尘,在空中划出银白色的弧线。林夏裹紧外套,踩着冻得梆硬的碎石路走向工具房。铁锁打开时发出锈涩的声响,惊飞了梁上筑巢的燕子,几片羽毛缓缓飘落,落在他的肩头。

工作台上,三十三件工具整齐排列,仿佛等待检阅的士兵。林夏戴上头灯,开始挨个检查:GpS定位仪的电池电量是否充足,测树钢围尺的刻度是否清晰,微型气象站的传感器是否灵敏。最后,他的手握住那把木柄刻满年轮的铁锹——第七道刻痕是去年春天,他带着队伍在东坡种下第一千棵云南松时留下的。指尖抚过那些凹凸不平的刻痕,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夏哥!咖啡机又闹脾气了!厨房方向传来实习生小周带着鼻音的喊声。林夏快步走去,昏黄的灯光下,小周裹着军大衣蹲在咖啡机旁,镜片上蒙着厚厚的白雾,活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这台德国产的老古董咖啡机跟着造林站辗转了五个年头,锅炉内壁结满了厚厚的水垢,每次启动都像哮喘病人的咳嗽。让我来。林夏蹲下身子,熟练地拆开外壳,用细铁丝清理堵塞的管道,记得提醒张叔,下次采购要带柠檬酸,这老伙计得好好保养保养了。

晨光刺破云层时,林夏已经在食堂长桌前展开地图。红、蓝、绿、紫四色铅笔将2号造林区标注得密密麻麻:红色区域是需要补种的云南松幼苗,蓝色线条标记着易发生滑坡的山脊,绿色圆圈圈住的是新发现的滇金丝猴活动轨迹,紫色三角则标注着珍稀植物的生长点。今天任务分四组,他用红笔重重圈住东坡最陡峭的区域,那里的坡度接近七十度,岩石裸露,土壤贫瘠,一组带钢索和安全绳,在断崖处搭建临时作业平台;二组携带土壤样本采集箱,重点检测重金属含量;三组调试新到的多光谱无人机,注意避开候鸟迁徙路线;小周跟我去查看红外监测数据,顺便给新安装的气象站做维护。

皮卡车在盘山公路上剧烈颠簸,减震器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仿佛随时都会散架。林夏握着方向盘,目光扫过右侧山坡裸露的红土——那是去年百年一遇暴雨留下的伤疤,警示桩歪歪扭扭插在滑坡边缘,褪色的黄黑警示带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面残破的战旗。副驾驶座的小王突然开口:夏哥,您说真能让这片荒山变绿吗?

林夏没有回答,伸手从背包夹层取出个铁皮盒。锈迹斑斑的盒盖内侧贴着张泛黄照片:八年前的东坡寸草不生,年轻的他站在渣土堆上,背后是灰蒙蒙的天空,脸上写满了迷茫与倔强。盒底躺着几片干枯的树叶,边缘卷曲如焦黑的羽毛,那是他初到造林站时捡的,一直保存至今。这是我来这里的第一个夏天,他的声音混着发动机轰鸣,那年暴雨,泥石流冲进马鹿村,卷走了老站长的老伴。他跪在泥水里,手里还紧紧攥着半棵被冲断的树苗......

2号造林区的东坡垂直落差达四百米,林夏将安全绳系在碗口粗的冷杉树上。登山靴踩在风化的页岩上发出细碎声响,碎石顺着陡坡滚落,惊起几只岩羊,它们敏捷地在岩石间跳跃,转眼便消失在山坳里。注意!他突然压低声音,指着岩壁缝隙间蜷缩的绿绒蒿,那一抹鲜艳的蓝色在灰褐色的岩壁上格外醒目,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标记好位置,移栽到种质资源库。动作要轻,它们比玻璃还脆弱。

正午时分,海拔三千两百米的阳光如同烙铁,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林夏的迷彩服结满白花花的盐渍,喉咙干得发疼,仿佛吞了一把沙子。他从背包侧袋摸出个扁水壶,仰头喝了一小口——这点水要支撑到下午三点补给点。突然,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叫:夏哥!三组无人机失联!最后坐标在西坡断崖!

林夏的心猛地一沉。那架搭载着最新多光谱成像设备的无人机价值三十万,更重要的是里面存储着整个造林区的病虫害监测数据,这些数据是他们三年来心血的结晶。他攥紧安全绳,沿着近乎垂直的崖壁向下攀爬。页岩锋利如刀,手套很快被磨穿,手掌传来火辣辣的刺痛,鲜血渗出来,染红了白色的纱布。当他在岩缝中找到摔成碎片的无人机时,夕阳正将云层染成血色,远处的雪山也被镀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夜幕降临时,林夏带着满身伤痕回到营地。篝火旁,小周小心翼翼替他包扎手掌的伤口,眼里满是心疼:夏哥,数据恢复了70%,但镜头组彻底报废了。林夏盯着跳动的火苗,火光映照着他疲惫的脸庞,突然想起老站长常说的话:在山里,人和机器都得学会和自然较劲。他往火堆里添了根松枝,火星腾空而起,融入漫天星辰,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不屈与坚持。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夏白天带领队员们在陡坡上搭建鱼鳞坑。抡起铁锹时,伤口传来钻心的疼痛,但他咬牙坚持着。每一个鱼鳞坑都像是他们与荒山战斗的堡垒,承载着绿色的希望。晚上,他就打着手电筒,去马鹿村挨家挨户做工作。手电筒的光束穿透重重夜色,照在村民家斑驳的土墙上,也照亮了他坚定的身影。

王叔,您看这是土壤检测报告,他展开泛黄的图纸,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记录着这片土地的伤痛,表层土流失率达47%,再开荒种玉米,明年雨季......

那我们喝西北风?王婶抹着眼泪打断他,孩子考上大学,学费还没着落......

林夏沉默片刻,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木盒。里面装着几颗椭圆形的种子,表皮泛着深褐色光泽:这是重楼,喜阴湿环境,正适合种在松树林下。县里的农业专家下周就来办培训班,合作社包收购。他的声音突然哽咽,眼前浮现出老站长最后一次巡查时的模样,老站长走前说,青山不会辜负真心待它的人......

转机出现在霜降那天。林夏正在种质资源库嫁接高山杜鹃,突然接到小周的紧急电话:夏哥!红外相机拍到云豹幼崽!他握着嫁接刀的手剧烈颤抖,冲出大棚时甚至忘记戴外套。山间的风如刀子般割在脸上,但他顾不上疼痛,一路狂奔。在海拔三千五百米的监测点,他盯着回放画面里毛茸茸的小身影,泪水不受控制地滚落——这是三十年来,云豹首次在这片区域出现,意味着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健康。

随着生态系统的恢复,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某矿业公司带着环评报告找到镇上,计划在3号造林区开采铅锌矿。林夏知道,一旦开采,多年的努力将毁于一旦。他连续三周驻扎在镇政府,白天抱着二十斤重的监测数据奔走,向相关部门展示这片山林的生态价值;晚上熬夜整理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阐述保护的重要性。当他把红外相机拍到的滇金丝猴全家福摆在会议桌上时,矿企代表沉默了,他们被这片山林的生机与美好所震撼。

如今的林夏,早已从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省级造林标兵。但他依然保持着许多习惯:每天清晨第一个检查气象数据,坚持手写工作日志,工具箱里永远备着创可贴和云南白药。他的办公室墙上,新旧两张卫星地图形成鲜明对比:左边是八年前灰白色的荒山,如同一片死寂的沙漠;右边是如今蔓延成绿色海洋的森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某个大雪初霁的清晨,林夏像往常一样巡查山林。踩在齐膝深的积雪里,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突然,他听见清脆的鸟鸣。抬头望去,一群血雉扑棱棱飞过枝头,鲜艳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如同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小周发来的视频:新一批志愿者正在培育基地嫁接珙桐树苗,年轻的脸上洋溢着朝气,眼中闪烁着对绿色事业的热爱。

林夏靠在一棵粗壮的云南松上,树干上的年轮清晰可见,仿佛是岁月的刻度。这棵树是他亲手种下的第一棵幼苗,如今已长到三层楼高,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他伸手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恍惚间又看见老站长戴着草帽的身影,仿佛老站长从未离开,一直陪伴着他们,守护着这片山林。

山风掠过林海,卷起阵阵雪雾,远处传来滇金丝猴悠长的啼叫,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片山林的故事。下山路上,林夏特意绕到马鹿村。村口的公告栏贴着喜报,三个孩子考上了林业大学,他们将接过守护青山的接力棒。合作社的药材烘干房飘出阵阵药香,王婶抱着孙子站在重楼种植园前,见他来了,忙不迭往他手里塞烤红薯:小林啊,等开春,咱再多种两亩黄精!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漫山遍野的树木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林夏知道,这片倾注了八年心血的青山,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作场所。这里的每一粒泥土,每一片树叶,都镌刻着无数人的汗水与泪水,承载着人与自然的对话。而他,将继续做这片绿色王国的守护者,让生命的奇迹,在横断山脉的褶皱里,永远延续。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他从未退缩,因为他坚信,青山不负有心人,只要心怀希望,坚持不懈,这片山林终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