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55章 玻璃切割工——光刃之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5章 玻璃切割工——光刃之舞

切割机的嗡鸣声像无数只蜜蜂在耳旁盘旋,林夏戴着防护面罩,眼睛死死盯着激光笔在玻璃表面投射出的红光。三百六十度旋转工作台上,一块足有两人高的超白玻璃泛着冷冽的光,这是他今天要完成的第六块幕墙玻璃。汗珠顺着安全帽边缘滑落,在防护面罩内侧凝成细小的水珠,金属工作台在盛夏的阳光里烫得惊人,隔着两层手套仍能感受到灼痛。他想起三年前刚入行时,老师傅老周说的话:干咱们这行,手上得有温度,心里得有尺子。

那时的林夏还不明白这话的深意。直到第一次独立操作切割机,把价值三万块的Low-E玻璃切废时,看着裂纹像蛛网般在玻璃表面蔓延,他才真正懂得何为心里的尺子。老周没骂他,只是默默掏出烟盒,抖出两根烟,一根塞进自己嘴里,一根递给林夏:玻璃这玩意儿,比女人还娇气,你得摸清它的脾气。

小林!三号台的急单好了没?车间主任的吼声穿透对讲机,打断了林夏的回忆。他瞥了眼墙上的电子钟,下午三点十七分,比客户要求的交货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

马上!林夏应了一声,熟练地按下操作台按钮。机械臂缓缓托起切割好的玻璃,在传送带的带动下,稳稳滑向质检区。透过防护面罩,他看见质检组长老王举起强光手电,在玻璃表面来回扫动,寻找任何可能存在的瑕疵。

夏哥!学徒小吴抱着图纸跑过来,脸上还沾着玻璃碎屑,这是明天要加工的异形玻璃,甲方要求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林夏接过图纸,目光落在图纸上那个不规则的花瓣形状。这种异形切割最考验技术,稍有偏差整块玻璃就报废了。他想起上个月,隔壁班组因为0.2毫米的误差,白白损失了三块进口玻璃,整个月的奖金都泡了汤。

放这儿吧,我晚上研究研究。林夏把图纸叠好,放进工具柜。他的工具柜里整齐码放着各种型号的切割刀,每把刀都用布条仔细缠着刀柄,这是老周教他的习惯。老周说,刀是手的延伸,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们。

下班铃声响起时,夕阳的余晖正透过车间的天窗洒在地面上。林夏摘下防护面罩,露出被勒出红印的脸。他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后背结着一层白花花的盐渍。走出车间时,他看见小吴还在操作台上摆弄着模型,年轻人专注的侧脸让他想起当年的自己。

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场,林夏特意在熟悉的摊位前驻足。摊主是位和善的阿姨,见他来了,热情地招呼道:小林,今天给媳妇带点啥好东西补补?林夏笑着挑选了几样新鲜蔬菜,又在熟食摊买了半只烧鸡。妻子沈晴怀孕五个月了,最近总说没胃口,他得变着法儿给她补营养。

推开门,屋里飘来淡淡的中药味。沈晴正坐在沙发上翻看育儿书籍,茶几上放着熬好的中药。回来啦?她抬起头,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今天累不累?不累。林夏把菜放进厨房,转身给了妻子一个拥抱。沈晴的肚子已经显怀,隔着衣服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医生说宝宝发育得很好,就是你太辛苦了。沈晴抚摸着他晒伤的手臂,眼里满是心疼。

深夜,林夏坐在书桌前,反复研究着异形玻璃的切割方案。图纸在台灯下泛着幽幽的光,他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各种切割路径,又一一否定。这种不规则形状,传统的直线切割显然行不通,必须采用曲线切割技术,但这对切割机的精度和操作员的手法都是极大的考验。突然,他想起老周教过的借力打力原理。玻璃虽然脆弱,但只要掌握好应力分布,就能利用自身的特性完成切割。他兴奋地在纸上画出新的方案,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的月光不知不觉爬上了窗台。

第二天一早,林夏提前两小时来到车间。他仔细检查了切割机的各项参数,又在操作台上反复模拟切割动作。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车间时,他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夏哥,真的要这么切?小吴站在一旁,满脸担忧,这样风险太大了。林夏没有回答,只是戴上防护面罩,启动了切割机。

激光笔的红光在玻璃表面划出优美的弧线,机械臂随着指令缓缓移动。车间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注视着这块价值不菲的玻璃。突然,玻璃表面出现一道细微的裂纹。小吴惊呼出声,林夏却沉着地调整切割角度。裂纹在激光的作用下,沿着预定的轨迹延伸,最终形成完美的花瓣形状。

成了!质检组长老王冲过来,用强光手电反复检查,误差0.08毫米,太漂亮了!车间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林夏摘下防护面罩,汗水顺着下巴滴落。他看着那块晶莹剔透的玻璃,突然明白老周说的手上的温度是什么意思——那是对技艺的热爱,是把冰冷的玻璃变成艺术品的执着。

这天晚上,林夏带着奖金和荣誉证书回到家。沈晴摸着他被汗水浸透的衬衫,眼眶红了:别太拼命了,我和宝宝都担心你。林夏把妻子搂进怀里,轻声说:我没事。你知道吗?今天我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就像切割玻璃,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找准方向,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美。

随着名声渐起,林夏开始频繁接到行业交流的邀请。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他遇见了来自德国的玻璃工艺大师汉斯。汉斯对林夏切割的异形玻璃赞不绝口,提出要和他合作设计一款艺术玻璃装置。面对这个难得的机会,林夏既兴奋又忐忑,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挑战,更是中国玻璃工艺走向国际的契机。

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林夏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实验。他尝试将传统的水墨画元素融入玻璃切割,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沈晴看着日渐消瘦的丈夫,心疼得直掉眼泪,但她知道,在林夏的心里,玻璃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生的追求。

经过三个月的反复试验,林夏终于找到了将水墨意境与玻璃切割完美结合的方法。当他将成品展示给汉斯时,这位严谨的德国大师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林,你让我看到了玻璃艺术的新可能!这个项目最终在威尼斯玻璃艺术双年展上大放异彩,林夏的名字也因此登上了国际玻璃工艺杂志的封面。

然而,成功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长时间的弯腰作业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每次发作时都疼得直不起腰。沈晴心疼地劝他换份轻松的工作,他总是笑着摇头:我放不下这些玻璃,就像放不下你和孩子。

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林夏正在车间加班。突然,他接到医院的电话,沈晴提前破水,正在产房生产。他扔下手中的活计,冒雨冲向医院。当他浑身湿透地跑进产房时,正听见儿子响亮的啼哭声。看着妻子疲惫却幸福的笑容,抱着软乎乎的小生命,林夏的眼眶湿润了。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人生最珍贵的不是切割出多么完美的玻璃,而是守护好身边的人。

此后,林夏依然奋战在玻璃切割的岗位上,但他学会了平衡工作与家庭。每天下班后,他都会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回家陪妻子和孩子。周末时,他会带着儿子去玻璃博物馆,看着小家伙好奇地盯着各种精美的玻璃制品,眼中闪烁着光芒。

随着科技的发展,玻璃厂引进了更先进的数控切割设备。面对新的挑战,林夏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主动学习编程和数字化设计。他将传统的切割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一套独特的切割算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时光流转,林夏从一个年轻的学徒成长为行业内的老师傅。他开始带新徒弟,把老周教给他的本事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每当看到年轻学徒们恍然大悟的表情,他就想起自己初入行时的模样,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对技艺的敬畏,从未改变。

玻璃厂接到的订单越来越高端,从五星级酒店的幕墙到艺术展览馆的装置,每一块经林夏之手切割的玻璃都成了精品。他的名字在行业内渐渐传开,不少同行慕名前来观摩学习。

林夏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一本《玻璃切割实用手册》,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巧整理成册。这本书不仅在国内玻璃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发行。

在无数个日出日落间,林夏依然坚守在切割机前。激光笔的红光在玻璃表面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就像他的人生,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的精彩。而他知道,只要心中的那束光不灭,就没有切不开的黑暗,没有跨不过的难关。玻璃在他的手中,早已超越了材料的界限,成为了承载梦想与希望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