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指尖在键盘上停顿片刻,最终将“违约金计算基数应按合同实际履行金额确定,而非约定总额”这句话加粗,添进给客户的法律意见书里。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晚上十点十五分,办公室的玻璃墙外,只有零星几个工位还亮着灯,咖啡机早已停止运作,空气中残留着淡淡的速溶咖啡香气。
作为金杜律师事务所公司业务部的资深法务咨询师,林夏的日常是在合同条款的迷宫里寻找最优解——既要帮客户规避法律风险,又要在合规框架内争取最大权益。这份工作在外人眼里是“坐在办公室里谈几百万的案子”,只有她自己清楚,每一份看似简洁的法律意见书背后,是几十份法规条文的交叉比对,是上百个类似案例的检索分析,是“差一个字就可能改变结果”的极致严谨。
“林律师,这份并购协议里的竞业限制条款,客户那边想再放宽些期限,您看可行吗?”实习生小周抱着一摞文件凑过来,脸上带着几分紧张。屏幕上显示的是某互联网公司收购初创企业的协议草案,竞业限制期限原本约定为2年,客户希望延长到3年。
林夏接过文件,翻到对应的条款,手指在“3年”这个数字上轻轻点了点:“不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4条,竞业限制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哪怕客户同意,法院也不会认可超过的部分,反而可能让整个条款失效。”她打开数据库,调出两个因竞业期限超标导致条款无效的案例,“你看这两个案子,都是因为企业想‘多留个保障’,结果反而让核心员工提前脱离限制,得不偿失。”
小周恍然大悟,连忙在笔记本上记录:“原来如此,我之前只记住了条款内容,没考虑到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林夏递给他一杯温水:“做法务咨询,不能只看法条表面,还要知道‘法官会怎么判’‘仲裁委通常怎么认定’,这才是帮客户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样的对话,林夏每天要重复无数次。入行七年,她从一个连合同错别字都要师兄帮忙指出的新人,成长为能独立负责亿元级并购项目的资深咨询师,靠的就是“把每个细节抠到极致”的习惯。去年,她曾在一份标的额5亿的股权收购协议里,发现“股权转让款支付条件”存在歧义——条款写的是“标的公司完成工商变更后支付尾款”,但未明确“变更完成”是指提交申请还是拿到执照。她连夜修改条款,补充“以工商部门出具的变更登记通知书为准”的表述,后来客户反馈,交易对手方果然在这一点上试图扯皮,多亏修改后的条款才避免了纠纷。
周一早上,林夏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了老客户盛景集团法务总监张薇的电话,语气带着急切:“林律师,我们子公司跟供应商的合同出问题了,对方突然说要涨价30%,不然就不供货,眼看生产线要停了,你能不能过来一趟?”
盛景集团是做医疗器械生产的,供应商提供的核心零部件只有这一家能生产,一旦断供,每天的损失要上百万。林夏立刻收拾好文件包,叫上助理小陈赶往盛景集团。路上,她让小陈调出双方签订的采购合同,快速浏览关键条款——合同约定“供货价格有效期为1年,期间不得单方面调整”,但补充条款里写了“若原材料价格涨幅超过15%,双方可协商调整价格”。
“对方有没有提供原材料涨价的证据?”林夏问。小陈翻着手机里的合同照片:“张总监说对方只发了个口头通知,没给任何凭证。”林夏点点头:“那我们就有主动权了,先跟对方发正式函件,要求按原价格供货,同时准备好违约索赔的材料,万一真断供,就走法律程序。”
到了盛景集团,张薇已经在会议室等着了,桌上放着厚厚的合同和沟通记录。“对方说最近金属原材料涨得厉害,他们不涨价就亏本,但我们查了市场价格,涨幅根本没到15%。”张薇的语气很气愤,“而且他们明知道我们下个月要交付一批急单,这明显是趁火打劫。”
林夏安抚道:“别慌,我们先按步骤来。第一步,发《催告函》,明确告知对方单方面涨价违约,要求3日内恢复供货;第二步,收集对方违约的证据,包括口头通知的录音、市场原材料价格数据,万一断供,这些都是索赔的关键;第三步,联系备选供应商,哪怕成本高一点,先保证生产线不停,把损失降到最低。”
她当场起草了《催告函》,让张薇确认后立刻发出,又帮着梳理了证据清单。忙到中午,张薇留她们吃饭,感慨道:“每次遇到麻烦,只要你在,我就觉得踏实。上次我们跟医院的纠纷,也是你帮我们把赔偿金额从200万降到了50万。”林夏笑了笑:“这是我的工作,帮你们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本来就是我该做的。”
下午回到律所,林夏刚坐下,就收到了供应商的回复——对方同意按原价格供货,不再提涨价的事。张薇发来消息:“太感谢了!《催告函》一发过去,对方就服软了,还是法律的威慑力大。”林夏松了口气,喝了口早已凉透的咖啡,又打开了下一个项目的文件——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融资协议审核,明天就要给客户反馈意见。
晚上七点,律所的同事大多已经下班,林夏还在对着融资协议里的“对赌条款”反复琢磨。对赌条款是融资协议的核心,一旦约定不当,企业创始人可能要承担巨额赔偿。这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是个科研出身的教授,对法律条款不太熟悉,之前签的初稿里,对赌条件设置得过于苛刻——不仅要求3年内营收达到5亿,还约定“若未达标,创始人需按投资额的200%回购股权”。
“这个条款太不合理了,”林夏对着电话里的教授解释,“生物科技公司研发周期长,营收受政策、市场影响大,3年5亿的目标本身就有风险,再加上200%的回购比例,一旦不达标,您个人可能要承担上千万的债务,甚至影响个人征信。”
教授的声音带着焦虑:“可投资方说,不接受这个条款就不投钱,我们现在急着用钱做临床试验。”林夏耐心道:“我们可以跟投资方协商调整,比如把对赌目标拆分成阶段性目标,每年营收达到多少,对应不同的回购比例;或者增加‘不可抗力’‘政策调整’等免责条款,降低您的风险。我明天跟投资方的律师沟通,尽量帮您争取更合理的条件。”
挂了电话,林夏又开始研究类似的融资案例,寻找对赌条款调整的依据。一直忙到凌晨,她才把修改建议整理成文档,发给教授和助理。走出律所时,街道上已经没什么人了,只有路灯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她掏出手机,给丈夫陈默发了条消息:“今晚加班,不用等我了,你早点休息。”
陈默是做建筑设计的,也经常加班,两人虽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常常几天见不到面。上次两人一起吃晚饭,还是半个月前的事。林夏心里有些愧疚,却也没办法——法务咨询的工作就是这样,客户的需求不等人,有时候一个紧急项目,就要连轴转好几天。
周三早上,林夏和投资方的律师进行了沟通。对方一开始态度很强硬,坚持不调整对赌条款,认为“风险和收益要匹配”。林夏不卑不亢,拿出准备好的案例和数据:“我们不是不接受对赌,而是希望条款更公平。您看这家同行公司,他们的对赌条款是‘营收未达标,创始人按投资额的120%回购,且分3年支付’,既保证了投资方的权益,也给了企业缓冲空间。如果条款太苛刻,一旦企业创始人承担不起,最终受损的还是投资方。”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谈判,投资方终于同意调整条款——对赌目标拆分为3年,每年营收分别达到1亿、3亿、5亿,未达标部分按投资额的150%回购,且允许分2年支付。教授收到消息后,特意给林夏打了电话,语气里满是感激:“林律师,太谢谢你了,要是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解决了融资协议的事,林夏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帮一家连锁餐饮企业处理加盟合同纠纷。有十几家加盟商投诉企业“未按约定提供选址支持和培训服务”,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加盟费。林夏仔细查看了加盟合同和双方的沟通记录,发现企业确实存在违约行为,但加盟商也有“未按合同约定经营,私自销售其他品牌产品”的情况。
“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调解,”林夏跟餐饮企业的负责人建议,“如果走诉讼,双方都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多加盟商的效仿,影响品牌声誉。我们可以跟加盟商协商,企业补提供选址支持和培训服务,加盟商继续经营;对于确实不想继续加盟的,退还部分加盟费,签订和解协议。”
在林夏的协调下,大部分加盟商同意了调解方案,只有两家坚持要全额退还加盟费,最终走了诉讼程序。林夏作为企业的代理人,准备了充分的证据,最终法院判决企业退还加盟商70%的加盟费,双方都接受了判决结果。
忙碌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年底。律所举行年会,评选“年度优秀律师”,林夏凭借多个成功案例和客户的高度认可,顺利当选。颁奖时,主任在台上说:“林夏律师不仅专业能力强,更难得的是,她始终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严谨和负责,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林夏站在台上,接过奖杯,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刚入行时,师傅跟她说的话:“做法律这行,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客户的信任,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别人的命运和企业的生死,不能有半点马虎。”这些年,她一直记着这句话,不敢有丝毫懈怠。
年会结束后,陈默来接她回家。车里放着舒缓的音乐,陈默握着她的手:“这段时间辛苦了,明天我调休,咱们一起去看爸妈,顺便好好放松一下。”林夏靠在他肩上,心里暖暖的:“好啊,我也好久没见爸妈了。”
第二天,林夏和陈默一起回了老家。父母做了一桌子她爱吃的菜,饭桌上,父亲笑着说:“我跟邻居说我女儿是律师,他们都特别羡慕,说以后有法律问题就找你咨询。”林夏笑着说:“没问题,只要我能帮上忙的,肯定尽力。”
下午,邻居王阿姨真的来找她咨询——王阿姨在一家超市做保洁,超市拖欠了她三个月的工资,还说“要工资就辞职”。林夏详细了解了情况,帮王阿姨写了《劳动仲裁申请书》,告诉她需要准备的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还帮她联系了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
“林律师,太谢谢你了,要是没有你,我都不知道该找谁帮忙。”王阿姨握着她的手,激动得眼眶都红了。林夏笑着说:“不用客气,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应该的,有什么问题随时跟我说。”
回到家,陈默看着她:“你这就算是‘义务咨询’了,连休息时间都不放过。”林夏笑了笑:“能帮到别人,我也挺开心的。而且,这也是积累经验啊,说不定以后遇到类似的劳动纠纷案例,就能更好地帮客户解决问题。”
假期结束后,林夏回到律所,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新的一年,她接手了一个跨境并购项目,涉及中国和德国的法律差异,难度很大。但林夏没有退缩,她一边学习德国的公司法和税法,一边联系德国的合作律所,一点点梳理项目中的法律风险。
项目进行到关键阶段,林夏需要去德国出差,跟当地的律所和企业沟通。出发前,她特意去给女儿买了礼物——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每次她出差,都会给女儿带礼物,让女儿知道妈妈虽然忙,但一直想着她。
在德国的半个月里,林夏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跟当地律所开会,晚上整理资料、跟国内的客户沟通。虽然很辛苦,但当项目最终顺利完成,客户发来感谢消息时,林夏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回国后,女儿扑进她怀里,抱着她买的礼物,开心地说:“妈妈,你终于回来了,我好想你。”林夏抱着女儿,心里满是愧疚和温暖。她知道,作为一名法务咨询师,她错过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但她也用自己的专业,帮助了很多企业和个人,守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夏依然会每天穿梭在合同条款和法律条文之间,在律法的迷宫里为客户寻找最优解。她知道,这份工作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严谨负责,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而她也会一直坚持下去,做律法迷宫里最可靠的引路人,用自己的专业和坚守,为更多人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