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夏的移液器吸头刚触到培养基液面,实验室的通风橱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嗡鸣,气流带着培养基特有的淡淡腥味漫过来。她低头看了眼显微镜下的细胞群落——那些被荧光标记的干细胞正呈现出均匀的绿色,像撒在透明琼脂上的碎翡翠,而其中一个细胞团边缘,却有几处微弱的红色荧光在闪烁,像不小心沾在绿布上的火星。

“林老师,这是刚做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报告。”研究生小秦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走进来,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马克笔,“您昨天怀疑的那组缺氧诱导细胞,凋亡率比对照组高了12%,和显微镜下看到的红色荧光区域完全吻合。”

林夏放下移液器,接过平板时指尖蹭到屏幕边缘的温度,心里泛起一阵对数据的敏感。“把检测参数再调细些,”她指着报告里“细胞周期G1期占比下降”的条目,“重点看p53蛋白的表达量,我怀疑缺氧环境不仅诱导凋亡,还可能影响了细胞的dNA修复机制。”她顿了顿,从冰箱里取出一管冻存的细胞株,“你去准备三个平行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抗氧化剂,两小时后再测一次凋亡率,看看能不能逆转这个趋势。”

小秦点头应下,转身时瞥见林夏桌角的保温杯,杯身上印着“青藏高原生态科考2024”的蓝色字样——那是上个月林夏带队去三江源采集高寒植物样本时,科考队统一发放的纪念品。杯旁压着一张便签,上面是她女儿乐乐用彩笔写的“妈妈记得吃午饭”,字迹歪歪扭扭,末尾还画了个叼着胡萝卜的兔子。

林夏重新凑到显微镜前,调大物镜倍数。红色荧光区域的细胞轮廓渐渐清晰,那些本该圆润饱满的细胞,此刻边缘已经开始皱缩,像被晒干的花瓣。她想起在三江源科考时,看到的那些在冻土边缘艰难生长的雪灵芝——它们的根系能在零下十度的环境里保持活性,却在全球变暖导致的冻土融化中大片枯萎。当时她采集了样本带回实验室,试图找出它们的抗冻基因,却没想到现在研究的干细胞缺氧耐受机制,竟和那些高原植物有着微妙的相似——都是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中午十二点,实验室的铃声准时响起,小秦端着两份盒饭走进来,一份放在林夏手边:“师母早上打电话来,说乐乐今天在幼儿园画了幅‘妈妈的实验室’,还说要等您回家教她种豆子。”

林夏拆开盒饭,却没立刻动筷子,而是指着显微镜下的细胞:“你看这些红色荧光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质已经开始凝聚,这是典型的凋亡特征。但奇怪的是,旁边的绿色细胞却没有受到影响,说明不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阈值可能存在差异。”她夹起一块西兰花放进嘴里,目光还停留在屏幕上的检测数据,“下午我们做个单细胞测序,看看这两类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有什么不同。”

小秦看着林夏专注的样子,想起刚进实验室时,林夏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做细胞生物学研究,就像在沙滩上找贝壳——大多数时候看到的都是普通的沙粒,但只要耐心,总能找到带着珍珠的那一个。”那时候她还不懂,直到上个月,她们在数百个细胞样本中,终于筛选出一株能在低氧环境下稳定增殖的干细胞株,林夏拿着检测报告,兴奋得像个找到糖果的孩子,说“这可能为高原病患者的细胞治疗提供新方向”。

下午的单细胞测序实验进行得很顺利。当电脑屏幕上的基因热图逐渐成型时,小秦突然指着其中一个高亮的基因位点:“林老师,您看这个hIF-1a基因,缺氧耐受细胞的表达量是普通细胞的3.7倍!这会不会就是它们能抵抗缺氧的关键?”

林夏的眼睛瞬间亮了,她调出该基因的文献资料:“hIF-1a是缺氧诱导因子的核心亚基,之前有研究说它能调控细胞的糖酵解途径,但在干细胞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单的调控通路图,“我们可以构建hIF-1a基因敲除的细胞株,看看会不会消除这种缺氧耐受性。如果能验证它的功能,这篇论文的创新性就足够了。”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电话响了,是医院血液科的张主任打来的。“林夏,上次你送来的那批脐带血干细胞,我们在临床实验中发现,有两位白血病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比预期低很多,”张主任的声音带着急切,“你们能不能尽快做个基因检测,看看这些干细胞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免疫表型?”

林夏心里一紧——那批干细胞是她去年从健康捐赠者的脐带血中分离培养的,原本是为了研究干细胞的分化潜能,没想到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意外惊喜。“我们马上安排检测,”她立刻回复,“今天下班前给您初步结果。”

挂了电话,林夏重新调整实验计划:“小秦,先暂停hIF-1a的实验,优先处理医院送来的脐带血干细胞样本。我们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hLA-dR分子的表达量,再做个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实验,看看这些干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

两人忙碌起来,实验室里只剩下移液器的吸液声和离心机的转动声。当免疫荧光结果出来时,林夏惊喜地发现,这批干细胞的hLA-dR分子表达量比普通干细胞低了40%——这意味着它们被患者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的概率大大降低,难怪免疫排斥反应会减弱。

“这太重要了!”林夏立刻给张主任打电话,“张主任,初步检测显示,这批干细胞的免疫原性显着降低,我们后续会做更深入的机制研究,希望能为临床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张主任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太好了!如果能解决免疫排斥问题,很多需要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就能摆脱配型难的困境。你们一定要加快研究进度,有需要我们医院配合的地方,随时开口。”

傍晚六点多,实验终于告一段落。林夏收拾好实验台,脱下白大褂时,才发现手腕上的手表已经停在了下午三点——大概是刚才在生物安全柜前操作时,不小心被酒精喷到了。她掏出手机,看到苏明发来的微信:“乐乐说要等你回来一起种豆子,我把豆子泡好了,就等你了。”后面跟着一张乐乐举着花盆的照片,小姑娘穿着粉色的围裙,脸上还沾着泥土。

林夏加快脚步往家赶,路过菜市场时,特意买了乐乐爱吃的草莓。回到家,推开门就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苏明和乐乐正蹲在阳台的花盆前,乐乐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正小心翼翼地往花盆里填土。

“妈妈!”乐乐看到她,立刻丢下铲子扑过来,抱住她的腿,“你终于回来了!我们等着种豆子呢!”

林夏抱起乐乐,擦掉她脸上的泥土:“对不起呀宝贝,妈妈今天有点忙,来晚了。”她看向苏明,眼里带着愧疚,“又让你们等我了。”

苏明笑着接过她手里的草莓:“没事,我们也是刚准备好。乐乐说,要跟妈妈一起种豆子,还要像妈妈养细胞一样,每天观察豆子的生长情况。”

林夏心里一暖,拉着乐乐的小手,一起蹲在花盆前。乐乐把泡好的豆子放进土里,林夏帮她盖上一层薄土,苏明则在旁边拿着手机拍照。“妈妈,豆子什么时候能发芽呀?”乐乐好奇地问。

“大概三四天就能发芽了,”林夏轻轻抚摸着土壤,“就像妈妈实验室里的细胞一样,只要有合适的温度、水分和营养,它们就会慢慢生长。等豆子发芽了,我们就能看到它的根和芽,就像看到细胞在培养基里长出新的群落一样。”

乐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脑袋靠在林夏的肩膀上:“妈妈,你的细胞会长大吗?它们会长成大树吗?”

林夏忍不住笑了:“细胞不会长成大树,但它们会变成我们身体里的各种器官,比如心脏、肝脏、皮肤,还能帮助生病的人恢复健康。就像这些豆子,它们会长成豆苗,结出豆子,还能为我们提供营养。”

苏明看着母女俩的互动,端来一杯热牛奶:“快喝了暖暖身子,今天在实验室肯定没少碰凉东西。对了,明天是周末,乐乐幼儿园有亲子活动,老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个‘我的职业’主题的手工,你能参加吗?”

林夏心里一怔——她已经很久没参加过乐乐的幼儿园活动了,上次家长会还是苏明代替去的。“我一定去,”她坚定地说,“明天我早点完成实验室的工作,准时回来陪乐乐做手工。”

第二天早上,林夏早早来到实验室,和小秦一起整理脐带血干细胞的实验数据。上午十点多,数据整理完毕,林夏把后续工作交给小秦,提前下班回家。乐乐看到她回来,兴奋地拉着她去书房,桌子上已经放好了彩纸、剪刀和胶水。

“妈妈,我们做个细胞模型吧!”乐乐拿起一张绿色的彩纸,“就像你实验室里的那些绿色细胞一样!”

林夏点点头,和乐乐一起动手——她们用绿色的彩纸剪出圆形的细胞,用黄色的彩纸做细胞核,还用红色的毛线做细胞骨架。乐乐不小心把胶水弄到了手上,林夏耐心地帮她擦掉,就像在实验室里帮小秦纠正实验操作一样。

当细胞模型做好时,乐乐举着它跑到苏明面前:“爸爸,你看!这是妈妈的细胞!它能帮助生病的人!”

苏明笑着拍手:“真好看!乐乐和妈妈都是厉害的‘细胞工程师’!”

周末过后,林夏带着脐带血干细胞的初步研究成果,参加了全市的生物医药研讨会。在会上,她展示了这批干细胞低免疫原性的检测数据,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台下的专家们纷纷提问,有位来自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总监,在会后找到她,希望能合作开展产业化研究。

“如果能把这种低免疫原性的干细胞规模化培养,推向临床应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研发总监握着她的手,“我们公司愿意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希望能和你们实验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林夏欣然同意——她知道,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转化为临床应用,帮助更多的患者。两人约定下周一起制定合作方案,争取尽快启动项目。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夏一边推进脐带血干细胞的机制研究,一边筹备与生物医药公司的合作。她带领团队构建了hLA-dR基因敲除的干细胞株,验证了该基因对干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同时,她还指导小秦开展干细胞的规模化培养工艺优化,为后续的产业化生产做准备。

在一次实验中,小秦突然发现,添加了从雪灵芝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后,干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了20%,而且免疫原性没有升高。“林老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用高原植物的活性成分来优化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小秦兴奋地说。

林夏立刻对这个发现展开研究,通过质谱分析,确定了雪灵芝中的活性成分是一种新型的多糖分子。她将这种多糖添加到干细胞培养基中,发现不仅能促进干细胞增殖,还能增强干细胞的分化潜能——这为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半年后,林夏团队的研究成果在《细胞研究》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与生物医药公司合作的低免疫原性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也正式启动,首批招募的10名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其中8名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

消息传来的那天,实验室里一片欢腾。小秦抱着检测报告,激动地说:“林老师,我们成功了!我们的研究真的能帮助患者了!”

林夏看着团队成员们开心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想起在三江源看到的雪灵芝,想起显微镜下那些闪烁的荧光细胞,想起乐乐种的豆子长出的嫩芽——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生命,其实都在诠释着同一个道理:生命有着强大的韧性,而她所做的,就是发现这种韧性,并用科学的方法,让它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那天晚上,林夏带着苏明和乐乐去了郊外的公园。春天的夜晚,公园里开满了野花,乐乐追着蝴蝶跑,苏明陪在林夏身边,看着远处的星空。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你跟我讲你研究的干细胞,说它们能像种子一样,长成各种器官,”苏明笑着说,“那时候我还觉得很神奇,没想到现在,你的研究真的能帮助那么多人。”

林夏靠在苏明的肩膀上,看着乐乐欢快的身影:“其实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每次看到患者因为我们的研究获得希望,看到乐乐对生命充满好奇,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乐乐跑回来,手里拿着一朵小野花,递给林夏:“妈妈,这朵花好漂亮,它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吗?它也能像你的干细胞一样,帮助别人吗?”

林夏接过野花,轻轻放在乐乐的手心:“是啊,它也是由细胞组成的。虽然它不能直接帮助别人,但它能开出美丽的花,给我们带来快乐,这也是它的价值。就像妈妈的研究,虽然过程很辛苦,但能帮助患者,给他们带来希望,这就是妈妈工作的意义。”

乐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野花插在林夏的头发上:“妈妈是最厉害的生物学家!我以后也要像妈妈一样,研究生命,帮助别人!”

林夏看着女儿天真的笑脸,心里充满了幸福。她知道,自己的研究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关于生命的奥秘等着她去探索。但只要有家人的支持,有对生命的热爱,有帮助患者的初心,她就有信心一直走下去,在培养皿的微光中,点亮更多生命的希望。

回到家,乐乐已经睡着了,苏明把她抱到床上。林夏坐在书桌前,打开笔记本,写下了新的研究计划——她想进一步探索雪灵芝多糖与干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希望能开发出更高效、更安全的干细胞治疗方案。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笔记本上,照亮了“生命”两个字。林夏知道,未来的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她会带着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继续在生物科学的领域里前行,让培养皿里的微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