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我的仕途不靠婚 > 第73章 匿名信的阴影与决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3章 匿名信的阴影与决心

周聿在书房最深处的柜子里,翻出了那个尘封三年的纸箱。

纸箱上落满灰尘,揭开时呛得他咳了两声。里面装的全是当年匿名信风波的资料 —— 泛黄的举报信复印件、模糊的舆情截图、还有他当年仓促间让秘书整理的 “情况说明”。指尖拂过举报信上 “沈清姿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属谋利” 的字迹,心脏像是被钝器撞了一下,闷得发疼。

这是他心中最深的刺。

当年他只想着用权力 “压下风波”,却没意识到,这种 “息事宁人” 的处理方式,根本没还沈清姿一个彻底的清白。风波过后,她虽未被问责,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贴上 “有争议” 的标签,连青石镇的一些老乡都私下议论。直到她去了云岭,用实打实的政绩洗去这些流言,可那段委屈,终究成了横在两人之间,最难以逾越的鸿沟。

“必须查清楚。” 周聿把纸箱放在书桌上,对着满箱的旧资料,轻声说了一句。

他要找的不是 “息事宁人”,而是 “真相”—— 是谁写了匿名信?动机是什么?有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沈清姿的清白?只有把这些都弄明白,他才有资格站到她面前,说一句 “对不起”,才有机会让这道鸿沟,出现一丝弥合的可能。

调查比他想象中更难。

当年的举报信是匿名投递,没有落款,信封上的邮戳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是省城的某个邮局。他调出当年的监控记录,却发现那个邮局的监控设备在同期出了故障,没有留存画面。线索从一开始就断了。

他又找了当年负责初步核查的纪检同事,对方支支吾吾:“周司长,这事都过去三年了,当时查了没发现问题,就结了…… 再说,匿名举报没实证,也没法深究啊。”

“可不能让她背着这个嫌疑。” 周聿的语气很坚定,“哪怕只有一点线索,也请您再想想。”

同事想了半天,才勉强回忆:“当时好像有人反映,沈书记在青石镇推进茶园合作社时,拒绝了某个本地老板的合作请求,那老板还去镇政府闹过…… 会不会是怀恨在心?”

这个线索像一点微光。周聿立刻通过合规的私人渠道,了解那位老板的情况 —— 姓王,三年前因违规占用耕地被处罚过,后来离开青石镇,去了邻省做生意。

他没有直接联系王老板,而是找到当年青石镇的老会计,侧面打听:“王老板当年想跟合作社合作,具体是因为什么被拒?”

老会计叹了口气:“那老板想把茶园改成经济林种果树,沈书记不同意,说‘茶园是老乡的命根子,不能为了短期利益毁了’,两人吵得很凶。后来匿名信出来,我们都私下猜是他干的,可没证据啊。”

周聿没有停下。他像处理复杂的外交谈判一样,把所有线索整理成图谱,贴在书房的墙上 —— 王老板的动机、当年的时间线、邮局的信息、甚至包括王老板离开青石镇后的行踪。每天下班,他就泡在书房里,对着图谱一点点梳理,排除干扰项,寻找逻辑漏洞。

有一次,他发现王老板在匿名信发出后半个月,曾给一个省城的手机号转了一笔钱,金额不大,却很可疑。他通过朋友核实,那个手机号的主人,是王老板的远房亲戚,而这位亲戚,当年正好在那个模糊邮戳对应的邮局工作。

线索渐渐清晰。周聿没有急着求证,而是先找了一位熟悉法律的朋友咨询:“如果能证明王老板指使亲戚投递匿名信,算不算诽谤?能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还当事人清白?”

朋友告诉他:“需要确凿证据,比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或者当事人的供述。但事过三年,取证难度很大,而且如果对方不承认,很难定罪。”

周聿没有气馁。他知道,哪怕不能通过法律定罪,只要能找到足够的间接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匿名信是王老板因报复而伪造,就能还沈清姿一个公开的清白。

他又花了半个月,通过合规渠道获取了王老板亲戚当年的银行流水、通话记录,甚至找到了那位亲戚当年在邮局的考勤记录 —— 匿名信投递的那天,他正好当班。

这些证据虽然不能直接定罪,却足以拼凑出真相:王老板因合作被拒怀恨在心,指使在邮局工作的亲戚,匿名投递了伪造的举报信。

拿着整理好的证据链,周聿坐在书房里,久久没有说话。

窗外的天已经亮了,第一缕阳光照在证据链上,像是给沉冤昭雪的可能,镀上了一层光。他没有立刻告诉沈清姿,也没有想过要以此 “邀功”——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用一种不打扰、不越界的方式,把真相公之于众,还她一个彻底的清白。这不是 “弥补”,而是他必须做的 “赎罪”。

他把证据链仔细收好,放进一个新的文件夹,贴上标签:“青石镇匿名信案 —— 真相”。

然后,他打开那个 “自省” 文档,又加了一行字:“清白不是靠权力掩盖,而是靠真相证明。这是我欠她的,必须还。”

字迹落下时,他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有了一丝松动的迹象。他知道,跨越鸿沟的路还很长,但至少,他找到了最关键的一块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