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宴后的日子,像云岭山间的溪流,缓缓淌着,没有波澜,却藏着细碎的暖意。周聿没有再提过关于 “未来” 的话题,联系依旧存在,却多了几分恰到好处的克制 —— 不再频繁发消息,却总能在沈清姿需要时出现。
云岭冬茶采摘季忙起来时,沈清姿连着一周住在茶山合作社,每天凌晨五点就跟着老乡去采茶,晚上还要核对收购数据。有天深夜,她在朋友圈发了张茶山晨雾的照片,配文 “冬茶季,加油”,没过半小时,就收到周聿的消息:“县气象局说未来三天有霜冻,让合作社提前准备保温膜,我已经让朋友帮忙联系了附近县城的农资店,需要的话随时调货。”
没有多余的问候,只精准戳中她没顾上的隐患。沈清姿看着消息,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回复 “已经让同事去准备了,谢谢”,附带了张老乡们裹着厚外套采茶的照片。周聿没再追问,只回了个 “注意保暖” 的表情包,像怕多说一句就会给她添压力。
后来沈清姿才从农资店老板那听说,周聿当天特意打了三个电话确认保温膜库存,还叮嘱 “优先给云岭合作社留货,算我的账”—— 他从不会把这些 “额外付出” 说出口,只悄悄把事办了,连让她道谢的机会都不给。
这样的关心,散在日常里,不重,却够暖。周聿会在看到 “乡村文旅创新案例” 时,随手转发给她,附言 “觉得对云岭茶旅融合有启发,你有空再看”;会在吃到口碑好的农家蜂蜜时,寄两罐到合作社,备注 “给老乡们尝尝,看能不能和云岭茶搭配出新产品”;甚至在出差路过云南时,也只发张高铁站的照片,说 “离云岭很近了,祝你今天采茶顺利”,从不说 “要不要见一面”。
沈清姿渐渐习惯了这种节奏。她会在处理完合作社的事,睡前翻出周聿发的案例,偶尔在重点处画圈,下次通话时跟他聊 “云岭可以试试把茶旅和彝族篝火晚会结合”;会在收到蜂蜜后,让绣娘做了批 “茶蜜礼盒”,寄了两盒给周聿,附张纸条 “老乡说配着冬茶喝很润,你试试”;甚至在周聿生日时,没买贵重礼物,只录了段彝族老乡唱的祝酒歌,用方言祝他 “平安顺遂”。
周聿收到语音时,正在外交部开跨国会议,偷偷躲到走廊听完,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他把语音设成手机铃声,却没立刻回复,直到晚上才发了段自己弹吉他的音频,配文 “回赠一首《星空》,云岭的夜晚应该常能看到这样的星空吧”。吉他声轻轻的,混着窗外的风声,像把云岭的静谧搬进了北京的房间。
沈清姿是在茶山的煤油灯下听完的。音频不长,只有两分钟,她却循环了三遍,指尖无意识地跟着节奏轻敲桌面。看着窗外漆黑的茶山,耳边是吉他声,忽然就想起寿宴上周母温和的叮嘱,想起周聿替她挡酒时自然的模样,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软乎乎的。
她开始在忙碌的间隙,认真思考周聿偶尔提起的 “云岭长期规划”。有次合作社老社长跟她聊起 “茶旅项目要长期做,得有个懂市场的人帮着规划”,她下意识就想起周聿 —— 想起他为云岭引荐的国际认证机构,想起他整理的文旅案例,想起他看茶园时眼里的光。那一刻,她忽然意识到,云岭的未来里,似乎早已悄悄留了他的位置。
但她还是没急着做决定。有天周末,她难得空下来,坐在办公室翻之前的 “云岭观察笔记”,从周聿写的第一份茶产业申报框架,到后来的有机肥企业对接,每一页都有她画的小勾和批注。翻到最后一页,是周聿手写的 “云岭冬樱花期预测”,标注着 “12 月中旬至 1 月上旬,最佳观赏地在河口村后山”,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樱花图案。
沈清姿看着那个樱花图案,忽然想起寿宴上周母说 “春天去云岭住几天”。她拿出手机,点开与周聿的聊天框,敲了行字 “河口村的冬樱快开了,要不要来看看?”,盯着屏幕看了两分钟,又删掉,改成 “下周冬樱初开,给你寄些花瓣做的书签吧”。
发送成功后,她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的茶园笑了。她知道,自己还需要点时间,去消化那些过去的复杂情绪,去确认这份重新滋生的在意,是否真的能经得起未来的琐碎。但她不再抗拒这份心动 —— 就像云岭的冬樱,每年都会如期开放,她相信,属于她和周聿的新可能,也会在合适的时机,慢慢绽放。
周聿收到消息时,正在整理云岭出口茶的报关资料。看到 “花瓣书签” 四个字,他的指尖顿了顿,笑着回复 “好啊,要是忙不过来,我可以自己去云岭采”,后面加了个调皮的表情。他没提 “见面”,却悄悄把下周的行程空了出来 —— 他愿意等,等她做好准备,等她主动向自己迈出那一步,就像等云岭的冬樱,每年都如约盛开。
办公室的阳光透过窗,落在两人的聊天记录上,那些简短的文字里,藏着不疾不徐的心意。像云岭的时光,慢慢走,慢慢暖,总有一天,会走到春暖花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