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展信的红戳刚盖在信封上,沈清姿就听见院外的竹哨声——是张大爷在喊大家去晒茶场分茶样。她把印着“国际农产品展会”的邀请函塞进帆布包,转身时撞上周聿怀里的纸箱,里面码着刚印好的茶样标签,“共守”二字在晨光下格外清晰。

“刚从印刷厂取回来,”周聿扶住她的胳膊,指尖划过标签边缘,“加了樱花暗纹,跟你的食盒纹样配一对。”他掀开纸箱一角,里面还放着两本线装笔记本,“给你留了本,记冬令营的孩子名单刚好。”

晒茶场已经热闹起来。张大爷戴着老花镜,正用竹筛分拣明前茶,每筛出一捧就往小罐里装:“这罐得留着给展会当样茶,芽头要齐整,不能有碎的。”李婶在旁边帮着贴标签,看见沈清姿就笑:“清姿快来,你写的‘云岭茶语’比印刷体好看,落款得你亲自来。”

沈清姿刚拿起毛笔,陈静就提着布篮走来,里面是叠得整齐的棉麻茶巾:“展会人多,茶巾备着擦茶罐用。”她从篮底翻出本泛黄的册子,“这是周聿爷爷的炒茶笔记,里面记着老云岭的茶性,你看看能不能用到展会上的介绍里。”

册子里的字迹带着岁月的温度,某一页画着简单的茶田分布图,旁边写着“春茶喜雾,夏茶忌燥”。沈清姿翻到最后一页,忽然看见周聿少年时的字迹:“要让云岭的茶,香到山外去”。她抬头看向正帮张大爷搬茶罐的周聿,阳光落在他背上,和笔记里的少年心气重叠在一起。

中午歇脚时,周聿坐在樱树下看展会流程表,沈清姿凑过去指着“非遗展示区”说:“咱们把炒茶的小锅搬过去吧,现场演示两分钟,比光说管用。”周聿立刻划重点:“我联系文旅局借展架,再让团队做个炒茶工艺的短视频,循环播放。”

“还有冬令营的孩子,”沈清姿补充,“下周一老师来培训,咱们把茶苗提前分好,每人一棵带名字的,让他们亲手种在茶园的‘成长区’。”周聿从口袋里摸出枚竹牌,上面刻着“清姿的茶苗”:“我先做了个样板,到时候让老乡们照着刻。”

下午,省城的媒体记者来了。摄像机刚架好,张阿姨就端着樱花茶迎上去:“尝尝我们云岭的茶,清姿教我们窨的,比去年甜。”记者跟着沈清姿走茶园时,正好撞见孩子们在系新的风铃,竹牌上写着“我是小茶农”,笑声惊飞了樱树上的麻雀。

“您和周先生是怎么想到把茶和自然教育结合的?”记者问。沈清姿刚要开口,周聿已经接过话:“是她先发现的,孩子们来茶园玩,会追着问茶苗怎么长,她就想着干脆做冬令营,让茶成了孩子们的自然课本。”他转头看她,眼里的笑意藏不住。

采访结束时,记者握着两人的手说:“你们的故事比茶还动人,下周的专栏就用‘樱下共守云岭茶’当标题。”沈清姿看着记者镜头里的樱林,忽然发现周聿悄悄把茶籽吊坠露了出来,和她腕上的银茶针刚好呼应。

晚饭前,合作社的竹桌上摆满了东西:展会的茶样罐、冬令营的竹牌、炒茶的笔记、还有刚印好的宣传册。陈静翻着宣传册,忽然说:“我跟老宅那边说好了,展会当天让亲戚们也去捧场,顺便帮着照看摊位。”

张阿姨凑过来说:“我腌的糖桂花也装罐了,跟茶样一起摆着,有人买茶就送一小勺,沾沾甜气。”李婶笑着接话:“我烙了樱花酥,展会当点心,让大家知道咱们云岭不光茶好,吃食也地道。”

周聿忽然举起茶杯:“敬云岭的老乡们,敬清姿,也敬咱们即将出发的展会。”茶杯碰撞的声响里,樱树的影子落在桌上,把所有人的笑脸都罩在暖光里。沈清姿喝了口茶,忽然觉得这茶味里,藏着老乡的心意,爱人的陪伴,还有对未来的盼头。

晚上,两人在合作社加班写展会的解说词。周聿打字时,沈清姿就坐在旁边磨墨,准备写展会的横幅。“‘云岭茶语,共守初心’,”周聿念出声,“就用这个当横幅标题,既点题又暖心。”

墨汁滴在宣纸上时,沈清姿忽然说:“展会结束后,咱们在茶园修个小茶亭吧,就叫‘共守亭’,老乡们歇脚,孩子们躲雨都能用。”周聿停下打字,从背后抱住她:“都听你的,你说修在哪,咱们就修在哪。”

窗外的风铃又响了,是新挂的那串,竹牌上的“云岭欢迎你”在月光下泛着浅光。沈清姿看着宣纸上刚写好的字,又看了看身边认真改解说词的周聿,忽然明白——所谓共守,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持,是有人陪你把想法变成现实,有人和你一起把他乡变故乡,让每一缕茶香,都能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