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残雪在屋檐下滴滴答答地化着,村尾那棵老槐树的枝桠上,嫩绿的芽苞已经舒展开毛茸茸的小叶。

牧尘的身子骨像是被这春意给泡软和了,原本总透着青白的脸颊如今泛着健康的红晕,跑跳起来也不再动不动就喘不上气。

向奶奶悬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石头心,总算能稳稳当当地落回肚里。

这日程大夫来复诊,三根手指搭在牧尘腕上沉吟半晌,又看了看孩子清亮有神的眼睛,这才捋着花白的胡须笑了:根基算是扎稳了,心神也定。是块学医的好料子,该开蒙了。

学医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程大夫的济世堂在镇上,离村子不算远,沿着田埂走,半个时辰也能到。

天刚蒙蒙亮,鸡叫过头遍,祖孙俩就出门了。向奶奶胳膊上挎着个蓝布包袱,里面装着孙子的午饭——两个掺了玉米面的窝头和一小罐咸菜,还有个装满了凉白开的竹筒。

牧尘则背着奶奶用旧衣裳改的小书袋,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露水未干的田埂上,紧紧跟着奶奶的步子。

起初,程大夫并没教什么玄妙的道理,只让他背诵那本厚厚的《中药大全》里的四言歌诀,然后领他到那面顶天立地的百子柜前,拉开一个个小抽屉,让他认药、闻药、摸药。

麻黄,中空而轻,味辛微苦,性温。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程大夫的声音不急不缓,像药碾子碾过药材的声响。

桂枝,辛甘发散,温通经脉,如春日的太阳......

令人称奇的是,牧尘记性极好,那些拗口的药性归经,他跟着念上几遍,就能磕磕绊绊地背下来。更难得的是他那鼻子,像是专为辨识草药生的。

有一回,程大夫故意把晒干的薄荷和留兰香掺在一块,两种药草气味相近,连跟了他三年的学徒都皱起了眉头。

牧尘却只是凑近那些干枯的叶片,小鼻子轻轻抽动两下,便仰起脸肯定地说:程爷爷,这个味道窜一些,直往脑门里钻,是薄荷;那个味道厚实些,带着点甜,是留兰香。

程大夫眼底顿时闪过惊喜的光。这孩子心思纯净得像山泉水,感知敏锐得能捕捉到草木最细微的差别,仿佛天生就能听懂这些花花草草的语言。

他不动声色地加快了教导的步子,开始讲解些简单的君臣佐使、阴阳寒温之道,偶尔也让他试着用小巧的药杵捣药,或是安静地在一旁看他用酒精棉细细地擦拭那些明晃晃的银针。

牧尘完全沉浸在这个充满草木清香的崭新世界里。他没有半点不耐烦,倒像块被太阳晒透了的海绵,急切地要把每一滴知识的甘露都吸进心里。

他常常抱着那本比砖头还重的药典,坐在药柜前的青砖地上,一看就是大半天,连程大夫喊他吃饭都听不见。

日头偏西,向奶奶准时出现在医馆门口。

每每这时,牧尘总是磨磨蹭蹭的,小手还恋恋不舍地抚摸着那些贴着工楷标签的药抽屉,像是要记住每一道木纹。

尘娃,回啦,再晚路上该看不清了。向奶奶倚着门框唤他,声音里带着走路的微喘。

奶奶,就一会儿,等我记全这味的性状就好......牧尘回过头,眼睛里还残留着全神贯注后的光亮,像是刚从另一个世界被拽回来,带着浅浅的失落。

回家的路上,他也不像旁的孩子那般追逐打闹,常常蹙着两道淡秀的眉毛,小嘴无声地一张一合,念念有词地背着十八反、十九畏。

晚风拂过他洗得发白的衣领,带来他身上那股淡淡的、混合了甘草、艾叶和不知名药草的清苦气息。

向奶奶牵着孙子温热的小手,看着他被夕阳勾勒出柔光的侧脸,心里头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又是欣慰,又是说不清的酸楚。

她早知道这孩子爱看书,心思静,可万万没想到,他会对这门古老的学问痴迷到这般田地。

那专注的劲头,不像个六岁的娃娃,倒像个在深山古刹里寻到了毕生归宿的小沙弥。

夕阳把祖孙二人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投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空气里满是新翻的泥土气和青草的涩味,混着从牧尘衣衫间透出的、若有若无的药香。

向奶奶望着前路,心里明白,她的尘娃,正走在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上。

这条路,弯弯曲曲地通向一个她完全陌生的世界,却比儿子儿媳走过的任何一条路,都更早地显出了清晰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