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向光而生,向尘而安 > 第118章 老井新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腊月里的日头短,刚过晌午天色就泛起了灰白。一家人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往老屋走,青瓦屋檐下挂着的冰凌在微光中闪着剔透的光。刚拐进村口的石板路,就撞见王建国媳妇挎着竹篮出来倒灶灰。

“唉哟喂!”她眼睛一亮,手里的篮子差点没拿稳,盯着牧尘牧晨上下打量,“这两个娃,咋长得这么像!这就是双胞胎吧?向婶子好福气哟,两个孙子都这么水灵!”

这一嗓子把左邻右舍都引了出来。赵婶子推开榆木院门,沾着面粉的围裙都忘了摘:“快让我瞧瞧!啧啧,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志学,秀儿,你们可算回来了!”

几个正在井台边打水的媳妇也放下水桶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

“瞧这小哥俩,眉眼多周正!”

“可不是嘛,向婶子天天念叨,可算盼回来了!”

“这要在路上遇见,保准分不清谁是谁!”

牧晨被看得不好意思,直往哥哥身后躲,小手紧紧攥着牧尘的衣角。牧尘却挺直腰板,从容地一一招呼:“赵奶奶好,王婶好,李婶好......”声音清亮,举止得体,惹得大人们又是一阵夸赞。

推开那扇熟悉的斑驳木门,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连柴垛都码得整整齐齐。牧尘拉着弟弟直奔里屋,从炕头取出一个用蓝粗布仔细包着的小包裹。

“晨晨,你看。”他小心翼翼地展开布包,露出里面的宝贝——一片纹路特别的梧桐叶,叶脉在光线下泛着金褐色的光泽;一块嵌着石英的石头,在昏暗的屋里闪着细碎的微光;一个用老树枝和牛皮筋精心制作的弹弓,把手处磨得光滑如玉;还有几颗饱满的山核桃和松子,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

“这片叶子是在老槐树下捡的,程爷爷说能入药。”牧尘轻声细语地讲解着,“这块石头是在溪边找到的,你看它像不像一只蹲着的小兔子?”

牧晨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每一样宝贝,小脸上写满了惊奇。

“等天晴了,我带你去见二柱和铁蛋。”牧尘眼睛亮晶晶的,“他们知道哪里能找到最甜的野莓,还会用芦苇杆做哨子。”只有在弟弟面前,他才完全流露出这个年纪该有的天真。

牧晨也迫不及待地分享起自己的见闻:“哥哥,我认识了一个叫千柳的妹妹!她扎着两个小辫子,笑起来有酒窝!她爸爸是坐小汽车的官呢!”

两个小脑袋凑在炕沿边,叽叽咕咕地说着只有他们懂的秘密,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

这边厢,张秀放下行李就系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围裙,帮着向奶奶收拾年货。腊肉、干菇、冻豆腐在灶台上堆成了小山,屋里顿时弥漫起浓浓的年味。

“妈,这枯井出水了?”院子里突然传来向志学的惊呼。他趴在青石井沿往下看,清亮的水面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连忙用旁边的木瓢舀了半瓢,仰头喝了一大口,冰凉甘甜的井水让他精神一振,“是记忆里的味道,比从前还甜!”

张秀闻声出来,接过木瓢小心尝了一口,也惊讶道:“真清甜!我记得这井都干了好些年了。”

向奶奶在围裙上擦着手,欲言又止。她想起枯树逢春时牧尘身上发生的奇迹,想起程大夫说的“地灵呼应”,但终究只是淡淡地说:“前些天叫你大伯来把淤泥清一清,隔了两日就出水了。”有些玄妙,说了年轻人也不懂。

晚饭时分,向奶奶做的酸菜炖粉条在铁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小葱拌豆腐清香扑鼻。向志学就着这些家常菜,连吃了三大碗小米饭。牧晨坐在炕上,专心摆弄哥哥送的“宝贝”,每一样都让他爱不释手。

牧尘则就着煤油灯摇曳的光晕,翻开了程大夫给的《医理精要》。泛黄的书页上密密麻麻的小楷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让他完全沉浸其中,连小眉头都不自觉地蹙了起来。

张秀看着灯下儿子专注的侧影,心里一阵发酸。

油灯的光有些昏暗,她怕影响孩子看书,便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用簪子仔细拨了拨灯芯。

火苗跳跃了几下,渐渐明亮起来,把他纤长的睫毛在脸颊上投下淡淡的阴影,那认真的模样既熟悉又陌生。

这孩子在她看不见的地方悄悄长大了,不再需要她哄着睡觉,不再追着她要糖吃。

她默默往炕炉里添了块炭,用火钳仔细拨弄着,让火烧得更旺些,又在灶上温了锅小米粥,砂锅边缘渐渐冒出细密的白汽。

“谢谢妈妈。”牧尘忽然抬头,轻声说。

灯光下,他的眼睛清澈得像井里的水。

这一声自然而然的“谢谢妈妈”,让张秀鼻尖一酸,慌忙别过脸去,假装收拾灶台。这是回来后,儿子第一次这样真心实意地叫她。

向志学了解地拍拍她的肩,温暖的掌心传递着无声的安慰。

收拾完碗筷,向奶奶往炕桌旁挪了挪,终于问起最关心的事:“志学,你在电话里也没说清楚,现在厂里到底是个什么情形?这工作......靠谱吗?”

油灯噼啪作响,火苗在玻璃罩里轻轻跳动。一家人围坐在暖烘烘的炕上,听向志学细细道来。屋外寒风呼啸,但这间亮着灯的老屋里,却充满了久违的温暖与生机。

那口重新出水的老井,在月色下泛着粼粼波光,井台边的青石被磨得发亮,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即将迎来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