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11日的清晨,距离5月15日公映活动仅剩4天,国术馆资料室里的氛围比往日更显紧迫。
昨夜审训澡堂突袭的杀手有了突破——他吐露“密道入口不止‘坤六’地砖一处,还有一个‘隐蔽主入口’,藏在太极底片里”,却没说清具体是哪张底片,只含糊提及“跟‘针’有关”。
李天骥、陈老和小林围着剩余未深挖的太极底片逐一排查,第11张“海底针”的照片,很快就从一堆底片里脱颖而出,成了破解“隐蔽主入口”的关键。
“‘海底针’招式讲究‘下插如探海,针入海底深’,刚好跟杀手说的‘针’对应!而且这张照片的背景不是端王府,也不是紫禁城,是海边的礁石滩,海水占了画面大半,说不定入口坐标就藏在海水里!”
小林把“海底针”照片平铺在冷光灯下,画面瞬间清晰——
照片里的李天骥右腿屈膝下蹲,左腿伸直向前,右手掌心向下,指尖垂直指向地面,像一根银针扎进海底,完美诠释“海底针”的技法精髓;背景是灰蓝色的海水,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细碎的浪花,阳光从海面斜射下来,在海水表面形成一道道细碎的反光,乍看之下像是普通的光影效果,没什么特别。
陈老先拿起放大镜,沿着海水区域慢慢扫过,目光停在画面右侧的礁石旁——那里的海水反光比其他地方更密集,还隐约能看到几个极小的黑点,像是海水里的杂质,又像是刻意留下的痕迹。
“这反光不对劲,普通海水的反光是散乱的,可这里的反光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汇聚,还围着黑点形成圆圈,像是有东西在海水里‘托着’反光。”
陈老指着黑点,语气里满是疑惑,“而且这黑点太小了,比针尖还细,不放大根本看不见,会不会就是杀手说的‘针’?”
“不是海水里的‘针’,是反光里的‘针孔’。”
李天骥接过放大镜,调整角度对准反光区域——当冷光灯的光线与放大镜呈45度角时,那些汇聚的反光突然变得清晰,原本的小黑点,竟变成了一个个细小的针孔,针孔嵌在照片的相纸里,不是后期戳上去的,而是拍摄时用特殊技法在相纸上预留的,海水反光刚好能覆盖针孔,不借助特定角度的光线,根本发现不了。
小林赶紧找来一张白色硬纸板,垫在照片下方,再用放大镜聚焦反光,让光线透过针孔落在硬纸板上——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硬纸板上竟投射出一个个细小的光点,光点按“横纵交错”的规律排列,形成两组数字,一组是“北纬39°54′26″”,另一组是“东经116°23′17″”,数字的边缘被反光勾勒得格外清晰,连度数符号都能看清,显然是精准的地理坐标。
“是坐标!这针孔里藏的是地理坐标!”
小林激动得声音都发颤,立刻找来北京地图,按坐标在图上标注——标注点刚好落在紫禁城角楼西侧的护城河边,距离之前“坤六”地砖的备用通道约500米,靠近一处废弃的码头,平时很少有人经过,完全符合“隐蔽主入口”的特征。
陈老看着地图上的标注点,又对照1900年的密道完整图纸——图纸上确实标注了“主入口在角楼西侧护城河码头下”,只是没写具体坐标,只画了一个“针形”标记,当时众人不知道“针形”指什么,如今结合“海底针”照片的针孔坐标,终于彻底确认了主入口的位置。
“难怪杀手说‘跟针有关’,一是对应‘海底针’招式,二是对应针孔坐标!这隐藏手法也太巧妙了,用海水反光掩盖针孔,再用针孔投射坐标,不掌握特定的观察方法,就算把照片翻烂,也找不到线索!”
李天骥没立刻兴奋,反而皱着眉琢磨:“‘坤六’地砖是备用通道,护城河边是主入口,按1900年的密道图纸,主入口直接连接密道核心区域,不用经过第七扇门后的暗器走廊,比备用通道更快捷。可黑衣人为什么要让杀手透露‘主入口藏在底片里’?他们不可能这么好心,说不定主入口里藏着陷阱,比如提前布置了炸弹,等着咱们往里钻。”
“有道理!”陈老立刻点头,“昨天杀手刚挣脱看守就去澡堂突袭你,今天又轻易吐露主入口的线索,肯定没安好心。而且5月15日快到了,他们急着阻止咱们拿到国宝名录,很可能在主入口设下‘诱敌陷阱’,让咱们以为找到捷径,实则是自投罗网。”
小林也跟着紧张起来:“那咱们还去主入口吗?要是真有陷阱,进去了可能会有危险;可要是不去,只走备用通道,万一备用通道被黑衣人破坏,咱们就进不了密道了。”
李天骥沉思片刻,制定出“双路核查”计划:
“今天上午,我带两名公安同志去护城河边的坐标点,悄悄排查主入口的情况,不用贸然开启,先观察周围有没有黑衣人盯梢,再用工具检测入口附近有没有炸药残留;
陈老你带小林去‘坤六’地砖,检查备用通道的石阶和墙壁,确认没有被破坏或安装暗器,同时加固通道入口的守卫,防止黑衣人趁咱们不在时动手;下午咱们碰个头,根据核查结果决定明天走哪条路——要是主入口安全,就主入口和备用通道同时派人进入,互相接应;
要是主入口有陷阱,就只走备用通道,避开危险。”
众人一致同意,立刻分头行动。
李天骥带着两名公安同志,揣着“海底针”照片和坐标,又带上炸药检测仪、望远镜等工具,朝着紫禁城角楼西侧的护城河边赶去。
路上,公安同志特意换上便装,避免引人注目;李天骥则把照片折好,放进贴身布袋,手里拎着一个装着“修鞋工具”的布包,伪装成修鞋匠,方便在码头附近停留观察。
半个多小时后,众人抵达坐标标注点——这里确实是一处废弃的码头,码头的石阶延伸到护城河里,石阶旁的礁石上长满了青苔,岸边的杂草比人还高,刚好能遮挡视线。
李天骥用望远镜观察周围,没发现可疑人员,也没看到黑衣人盯梢的痕迹;公安同志则拿出炸药检测仪,沿着石阶和礁石慢慢检测,检测仪的指示灯一直呈绿色,没有发出警报,说明附近没有炸药残留。
“暂时没发现陷阱和盯梢的人,咱们再找找主入口的具体位置。”
李天骥蹲下身,对照“海底针”照片——照片里“海底针”的指尖,刚好指向礁石上的一处凹陷,凹陷的形状像一枚银针,与照片里的招式指尖完全对应。
他走到凹陷处,用手轻轻擦拭上面的青苔,凹陷下方的礁石竟有一道细小的缝隙,缝隙里嵌着一个“针形”的金属按钮,按钮的颜色与礁石一致,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公安同志立刻用工具轻轻触碰按钮,按钮“咔嗒”一声弹起,礁石旁的一块石板缓缓向侧面移动,露出一个半米宽的洞口,洞口里有一道向下的石阶,石阶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显然很久没人进出过,洞口里还散发着淡淡的潮湿气息,没有炸药或暗器的异味。
李天骥探头向洞口里看了一眼,用手电筒照向石阶深处——石阶很规整,墙壁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烛台,与“坤六”地砖的备用通道相似,只是比备用通道更宽敞,能容两个人并排行走。
他让公安同志用检测仪再往洞口里检测了一米,检测仪依旧呈绿色,没有异常。
“看来主入口暂时是安全的,黑衣人让杀手透露线索,可能是想‘声东击西’——故意让咱们把注意力放在主入口,他们趁机去破坏备用通道,没想到咱们提前安排了人去守备用通道。”
李天骥松了口气,让公安同志把石板重新盖好,恢复原样,又在附近的杂草里藏了一个微型摄像头,“咱们先回去,让摄像头盯着这里,要是有黑衣人过来,就能拍到他们的样貌和动作,明天进密道前,再过来确认一次入口情况。”
与此同时,陈老和小林在“坤六”地砖的备用通道也有收获——他们在通道的墙壁上发现了几处新的划痕,像是被工具撬动过的痕迹,立刻让公安同志检查,发现划痕旁的墙壁里藏着一个微型窃听器,显然黑衣人之前来过这里,想窃听他们的密道计划,只是没来得及破坏通道。
小林立刻将窃听器拆下来,放进证物袋里,陈老则让人在通道入口加装了两道铁门,安排两名公安同志24小时守卫,确保通道安全。
下午,众人在国术馆汇合,各自汇报核查结果。
李天骥看着拆下来的窃听器,又看了看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画面里没有黑衣人出现),笑着说:“黑衣人这招‘声东击西’没成功,反而暴露了他们的小动作。明天咱们就按计划,主入口和备用通道同时派人进入,主入口我带两人走,负责拿国宝名录;陈老你带两人走备用通道,负责找炸弹零件,咱们在68号门汇合,互相接应,绝不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陈老和小林齐声应道:“好!”
冷光灯下,“海底针”照片依旧平铺在桌上,海水反光透过针孔,在硬纸板上投射出清晰的坐标,像是在为明天的密道之行指引方向。
这张照片里的针孔坐标,不仅让众人精准锁定了密道主入口,更让此前通过照片分析获取的立体密道图有了具体的入口定位——探索行动终于迈出实质性一步,距离揭开紫禁城密道的最终秘密,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