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14日的清晨,国术馆资料室里满是胜利后的松弛——安德烈被抓、真拳谱到手、5月15日爆炸计划彻底破产,昨晚众人已顺利打开68号门,取出国宝名录,清理完密道内剩余的炸弹零件,这场围绕密道与拳谱的守护战,本以为已画上句号。
可李天骥翻阅国宝名录时,发现最后一页空白处,用淡墨写着一行小字:“拳谱有缺,铁牛为引,双印定址,黄河寻踪”,才惊觉十三太保太极拳谱并未完整,还有一部分关键信息藏在别处,而“黄河铁牛”,正是寻找剩余拳谱的核心线索。
“‘铁牛沉底,第一印没踪迹’——这句话我有印象!第99章整理端王府旧闻时,曾看到过关于黄河铁牛的记载,说唐代为稳固黄河浮桥,铸造了四尊铁牛沉于河底,每尊铁牛旁都有‘镇河印’,后来黄河改道,铁牛与镇河印都沉入泥沙,没了踪迹,‘第一印没踪迹’指的就是铁牛旁的第一枚镇河印找不到了。”
陈老立刻翻出之前的旧闻整理册,指着其中一页说,“名录里写‘双印定址’,说明需要两枚镇河印的坐标,才能找到剩余拳谱,如今第一印没了踪迹,只能先找黄河铁牛的具体位置,再寻第二枚镇河印。”
小林却犯了难:“黄河流域那么广,唐代铁牛沉于何处都没明确记载,只靠‘黄河铁牛’四个字,怎么找具体位置啊?总不能把黄河沿线都翻一遍吧?”
柳德米拉看着名录里的“拳谱有缺”,突然想起昨晚整理剩余底片时,第15张“十字手”照片的人物袖口,折痕格外规整,当时以为是拍摄时的自然褶皱,没太在意,如今结合“坐标”线索,说不定折痕里藏着关键:“第15张‘十字手’照片,招式核心是‘双手交叉定方位’,跟‘定位’刚好相关,你们快找找那张照片,看看袖口折痕是不是有猫腻。”
李天骥立刻从底片堆里找出第15张“十字手”照片,平铺在冷光灯下——照片里的李天骥双手交叉成十字,袖口是清末民初的宽袖设计,左侧袖口自然下垂,形成五道清晰的折痕,折痕间距均匀,不像自然形成的褶皱,反而像是刻意折叠出来的;右侧袖口虽被手臂挡住一部分,却也能看到三道短折痕,与左侧折痕呼应。
“这折痕太规整了,每道折痕的长度、间距都有规律,像是数字!”
李天骥拿起放大镜,对准左侧袖口的五道折痕——第一道折痕最长,对应数字“1”;第二道折痕与第一道等长,也对应“1”;第三道折痕较短,对应“7”;第四、五道折痕极短,像是小数点后的占位,却因照片清晰度有限,无法分辨具体位数,初步解读出“117”三个数字。
他又看向右侧袖口的三道短折痕,结合“十字手”的“交叉定方位”含义,推断左侧折痕对应“经度”,右侧折痕对应“纬度”,可右侧折痕被挡住,无法直接解读出完整纬度,只能先聚焦已解读出的经度“117°”,再结合黄河铁牛的历史记载缩小范围。
“唐代铸造黄河铁牛的浮桥,位于蒲津渡(今山西永济境内),这是史料里唯一有模糊记载的位置,而蒲津渡的大致经度,正是117°左右,跟照片里袖口折痕解读出的经度‘117°’完全吻合!”
陈老翻出唐代地理图,在图上标注出蒲津渡的位置,“这说明照片里的经度‘117°’,就是黄河铁牛遗址的经度坐标,咱们只要再找到纬度坐标,就能精准定位铁牛的具体位置。”
李天骥看着照片里被挡住的右侧袖口,又想起名录里的“双印定址”,突然有了思路:“‘第一印没踪迹’,但第一印的坐标说不定藏在之前的线索里,只是咱们没关联起来;如今第二印的坐标,大概率跟黄河铁牛绑定,只要先按经度‘117°’,去蒲津渡附近勘探,找到黄河铁牛的踪迹,就能顺藤摸瓜找到第二印,再通过‘双印’的位置关系,反推第一印的坐标,最终找到剩余拳谱。”
为了验证经度“117°”的准确性,众人又查阅了《唐代黄河流域地理志》《蒲津渡浮桥史料汇编》等资料——其中明确记载,蒲津渡的经度范围在“116.8°-117.2°”之间,与照片袖口折痕解读出的“117°”高度契合,进一步确认了这个经度坐标的真实性,也缩小了勘探范围,不用再盲目搜寻整个黄河流域,只需聚焦山西永济蒲津渡附近,按经度“117°”展开勘探即可。
“太好了!有了精准经度,勘探范围一下子小了很多!”小林激动地说,“咱们可以联系当地的文物部门,带上勘探工具,去蒲津渡附近按117°经度线,排查黄河泥沙下的铁牛踪迹,只要找到铁牛,就能找第二枚镇河印,离剩余拳谱就不远了!”
柳德米拉也主动提出:“我可以帮忙整理唐代铁牛的铸造工艺资料,文物部门勘探时,能通过工艺特征,快速分辨出是不是唐代的铁牛,避免误认其他年代的铁器,节省勘探时间。”
李天骥看着照片里的袖口折痕,又对照唐代地理图上的“117°”经度线,感慨道:“谁能想到,‘十字手’照片里看似普通的袖口折痕,竟藏着黄河铁牛的经度坐标!之前第99章的‘铁牛沉底’线索,咱们只当是普通旧闻,如今与照片折痕的坐标结合,才算真正读懂了‘双印定址’的含义。”
他立刻联系当地文物部门,说明情况,文物部门听闻有唐代黄河铁牛的精准经度坐标,格外重视,承诺当天就组建勘探队,前往山西永济蒲津渡,与他们汇合开展勘探工作;陈老则整理旧闻资料与国宝名录,将“黄河铁牛”“双印定址”的线索梳理成册,方便勘探时查阅;小林和柳德米拉则准备勘探所需的工具,包括金属探测器、坐标校准仪等,确保勘探工作能顺利开展。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第15张“十字手”照片上,左侧袖口的五道折痕,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像是在为即将开启的黄河勘探之旅指引方向。
从紫禁城密道到黄河流域,从拳谱与密道的守护战,到寻找剩余拳谱的新征程,探索范围因这组“袖口折痕的黄河坐标”再次聚焦,而黄河铁牛遗址的具体位置,也因这组坐标,变得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