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玄幻魔法 > 太极之宇宙 > 第483章 国际化的广场舞热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83章 国际化的广场舞热潮

入秋的北京,太极密码博物馆门口的铜印打卡墙前,每天都排着长队——游客们举着第六印模型,摆出标准的“单鞭”招式,身后的打卡墙上,双鱼铜印与发光太极图的图案格外醒目,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总能捕捉到满屏的太极活力。

这面由李天骥牵头设计的铜印打卡墙,原本是为了方便本地游客回味剧情,没成想,却渐渐成为全国景点的“标配”,更带着太极广场舞,走出国门,掀起了一场国际化的文化热潮。

铜印巡展结束后,不少城市的景点主动联系北京文旅部门,想复刻铜印打卡墙——西安兵马俑景区,把铜印图案与秦俑元素结合,游客拍完“单鞭”,还能穿着汉服练太极;杭州西湖景区,将打卡墙设在苏堤旁,游客伴着湖水摆招式,画面格外灵动;桂林山水景区,更是把打卡墙藏在竹林里,“单鞭”招式与青山绿水相映,成了打卡点。

每个景点的铜印打卡墙前,都少不了广场舞团队的身影。

原本跳着传统广场舞的阿姨们,如今都换上了素色练功服,跟着《算盘珠珠》的旋律,在打卡墙前练24式简化太极拳,“起势抱球”时身姿舒展,“单鞭”发力时劲路十足,不少游客被吸引,纷纷加入队伍,跟着阿姨们学招式。

有西湖景区的工作人员说:“自从设了铜印打卡墙,每天来练太极的人比拍照的还多,景区都快成‘太极广场’了!”

这股“打卡墙+太极广场舞”的风潮,很快通过海外的媒体传到了国外。在美国纽约的唐人街,华人广场舞领队陈阿姨所在的广场舞队,大多是华人阿姨,平时总念叨“想找点家乡的文化活动”,太极广场舞既接地气,又能传承文化,再合适不过。

陈阿姨特意托国内的朋友,寄来铜印图案的喷绘布,在唐人街的广场上搭起简易的“铜印打卡墙”,又从广播中播放《算盘珠珠》的歌曲、观看24式教学片,清晨带着队员们学太极。一开始队员们不适应太极的舒缓节奏,陈阿姨就把“单鞭”招式拆解成简单的动作,还教大家用塑料算盘练“听劲”,慢慢的,队员们不仅练得有模有样,还能跟着歌曲完整跳完一套。

有一次,陈阿姨带着队伍在打卡墙前练太极,吸引了不少路人。有金发碧眼的年轻人,好奇地举着照相机拍照;有带着孩子的妈妈,忍不住跟着摆“起势抱球”的姿势;还有一位退休的美国老人,直接上前问:“这是什么舞蹈?看起来很舒服,我能学吗?”陈阿姨赶紧点头,手把手教他练“云手”,还跟他说:“这是中国的太极拳,能强身健体,还能让人静下心来。”

很快,纽约唐人街的太极广场舞队,从一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上百人,不仅有华人,还有不少外国人加入。他们穿着印着太极图案的t恤,在铜印打卡墙前,跟着《算盘珠珠》的旋律练太极,偶尔还会用中文念“起势、单鞭”的口诀,成了唐人街的一道新风景。

紧接着,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社区,也陆续掀起太极广场舞热潮——伦敦的华人团队,在大英博物馆附近搭起铜印打卡墙,游客看完展览,就能来学太极;悉尼的团队,把打卡墙设在海边,“单鞭”招式伴着海浪声,格外有韵味;温哥华的团队,还邀请当地的华人太极传人来教学,把陈氏太极的“刚劲”融入24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

甚至有外国城市的市政部门,主动联系当地华人社区,邀请太极广场舞队去公园表演——在法国巴黎,市政部门特意在塞纳河畔的公园,为华人团队划分了“太极专区”,还帮忙制作了铜印打卡墙;在日本东京,华人团队受邀参加“国际文化节”,他们在铜印打卡墙前表演太极广场舞,还现场教日本民众转算盘、练“单鞭”,不少日本民众特意买了太极算盘,说“要把中国的太极文化带回家”。

随着太极广场舞的国际化,“单鞭”“云手”等招式,成了跨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不管是华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摆出“单鞭”的姿势,就能立刻认出“这是中国太极”;只要听到《算盘珠珠》的“噼啪”声,就会想起铜印、算盘这些太极元素。

有海外华人说:“以前在国外,总怕家乡的文化没人懂,现在看到外国人跟着我们练太极、唱神曲,心里特别自豪,太极就像一条纽带,把我们和家乡、和世界连在了一起。”

国内的景点也趁势推出“国际太极打卡日”——每年的10月1日,全国的铜印打卡墙前,都会同步开展太极广场舞表演,海外华人社区也会联动,一起跟着《算盘珠珠》的旋律练太极,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国内国外的太极爱好者“云共舞”。

李天骥在太极学堂里,看着媒体报道的海外华人的太极广场舞照片——纽约唐人街的打卡墙前,中外民众一起练“单鞭”;巴黎塞纳河畔,外国人拿着太极算盘跟着哼唱《算盘珠珠》,心里满是欣慰。

他没想到,当初为了推广24式太极设立的铜印打卡墙,会带动广场舞走向国际;更没想到,太极这种传统武学,会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

傍晚时分,北京的广场上,张婶带着社区的太极队,跟着《算盘珠珠》的旋律练太极,不远处的铜印打卡墙前,有几位外国游客正跟着学“单鞭”,张婶主动上前,手把手教他们调整姿势,嘴里还念叨着:“腰再转一点,劲从腰里来,就像这样……”外国游客学着调整动作,虽然还很生疏,却笑得格外开心,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太极,好!中国文化,棒!”

这场国际化的太极广场舞热潮,早已不是简单的“跳舞健身”,而是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实践。从国内景点的铜印打卡墙,到海外广场的太极共舞,从《算盘珠珠》的魔性旋律,到“单鞭”招式的通用姿势,太极元素跨越了语言与国界,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