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一尘之光 > 第36章 媒体的报道(下)生长的暖与心的归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章 媒体的报道(下)生长的暖与心的归处

“呵呵,呵呵”

老周坐在角落的藤椅上,看着满屋子的人,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花。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菊花茶的清苦混着桂香在舌尖散开,慢悠悠地说:“以前总说诗歌冷门,没人爱读,现在才知道,人心缺的不是诗,是能把心凑在一起的暖。”旁边的张老师点点头,手里的诗稿上,刚添了句“陌生人的肩膀,有时比枕头更能靠一靠”。

一尘望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忽然泛起一阵柔软的感慨,像被温水浸过的棉花。他想起刚开诗社时,地下室里只有他和阿哲,冬天冷得要裹着厚外套说话,呼出的白气能在空气中凝成小雾,窗外只有零星的虫鸣,连墨汁都要兑点温水才不会结冰。那时候的“荣誉墙”只是块光秃秃的木板,书架上的书屈指可数,最常听见的声音,是自己读诗时空荡荡的回声。

而现在,暖黄的灯光照亮每个人的笑脸,书架上的书越堆越满,有读者捐赠的旧诗集,有孩子们的涂鸦本,甚至有位老人送来的线装《唐诗宋词》,封皮都磨出了毛边;墙上的“荣誉墙”早已延伸到了天花板,连门框上都贴满了短句,有的是“谢谢你们的诗,让我敢再试一次”,有的是“这里的桂花,比我老家的香”;空气里飘着化不开的暖,混合着茶水香、墨香、桂花糕的甜香,还有陌生人之间悄悄传递的善意。

有些东西真的会生长——从一句安慰自己的诗,到一盏照亮地下室的灯;从两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奔赴;从冷清的角落,到挤满陌生人的屋子。它们像春天的藤蔓,悄悄爬满岁月的墙,把孤独的缝隙都填满了暖。就像那位考研学生的妈妈,来时红着眼眶,走时握着诗稿笑了,说要给儿子烤罐桂花蜜,“让他知道甜的不止有分数”;就像那个送同桌诗的高中生,后来寄来封信,说收到了回信,对方画了幅两个小人在桂花树下背书的画,背面写着“其实我也没敢跟你说再见”。

窗外的桂花又落了些,轻飘飘地飘进屋里,落在翻开的诗稿上、温热的茶杯旁、孩子们的笑脸上。阿雅正帮那位求诗的阿姨写下诗句:“考研的路像爬山路,累了就歇会儿,风会给你递水,星光会为你引路”,笔尖特意把“歇会儿”两个字写得圆圆的,像个温柔的拥抱;阿哲教高中生写下第一句诗:“同桌的书包带,还沾着我的粉笔灰,像没说再见的余温”,小姑娘的眼泪滴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圈,却笑着说“这样更像心里的潮”;老周则在旁边补充:“离别是诗的序章,重逢是未完的韵脚”,声音不大,却让几个低头抹泪的人抬起了头。

一尘提着热水壶,给每个人的杯子添满热水。水汽氤氲中,他看见穿中山装的大叔正对着平板练习读诗,嘴唇轻轻动着,像在跟空气里的老伴对话;看见扎双马尾的小姑娘把压好桂花的明信片举到阳光下看,光斑透过花瓣,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金点;看见张老师和老人们凑在一起,把各自的人生经历改成诗句,说要编本“岁月诗集”。

他忽然明白,诗社能被看见,从来不是因为有多特别,而是因为这里装着最朴素的善意——把别人的心事当成自己的牵挂,把陌生人的迷茫变成诗句的光亮,把一个个孤独的灵魂,凑成彼此温暖的模样。就像此刻,没人在乎谁的身份、谁的过往,大家只在意“这句诗够不够暖”“这个字要不要改得圆一点”,像一群捧着星光的人,小心翼翼地照亮彼此的路。

阳光透过玻璃窗,把“诗歌安慰站”的木牌照得发亮,牌上的木纹里嵌着几粒桂花,是风送来的印章。一尘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那些被镜头记录的瞬间,那些远道而来的期盼,那些藏在诗句里的暖,会像桂花的种子,飘向更远的地方——飘进深夜写字楼的格子间,飘进医院病房的窗台,飘进偏远小镇的教室,在更多冷清的角落,长出满室的光与热。

风又起,桂香漫过门槛,像在发出新的邀请。诗社的门一直开着,等着每个需要拥抱的灵魂,来这里写下属于自己的,带着温度的一些念想……